禅刊主页 / 2005年度第四期 / 柏林月光 |
柏林月光 胡明刚 |
在柏林禅寺中沐浴着月光,是一种绝好的佛缘。 柏林寺的月光,与江南不同。 甲申年农历四月十一至十五日,新散文网站首届笔会在柏林禅寺举行,十八位朋友,一一游赏寺内景物,穿行在绀宇黄墙和青灯古佛之间,驻足于柏林塔影之下,倾听暮鼓晨钟的回响,市廛喧嚣和尘世的烦忧便一一烟消云散了。睽违多年的明净月光,与我近在咫尺,伸手可掇。我又回归到宁静之中。 蓦地发现。无论在柏林禅寺,还是在天台深山,无论在城市街衢,还是在山坡郊野,月光平等地施与每一个人,给每个人心头点燃一盏慧灯,观照万物的影象,使人想得更透看得更远。真际塔下,柏林丛中,月光下飘渺之处是天台的寒山。我同样能看得清月光下佛殿高翘的檐角,听得见风铃在清夜的叮当,以及林中的宿鸟清脆而和谐的啁啾,还有殿宇间萦回的梵唱。这里的万物呈现着各自的方式,在月光下,展现着无限的风致。 月下的柏林禅寺的确是另一种境地。它毕竟与江南不同,江南的山寺周围有苍郁的森林,有青翠的农田,有连绵的青山,有兀立的岫崖,还有飞泻的瀑布,本是风景绝胜之处,而柏林禅寺所在的赵县城厢,似乎不见得山水的佳致,一马平川,寺僧安禅于一片喧嚣中。为便于香客祈福,该寺一律不收门票,更况黄金周早已人满为患,白日里香烟升腾人头憧憧,夕阳含山时,却又是一片宁静。俗话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柏林禅寺的僧众不是一般的隐者,他必须要在红尘中清修,在浊世上静坐,孑然独立如一枝出水的莲花,淡然自清。惟有月光朗照一切时,参破天地,身披一袭袈裟,手持一卷经书,衣食经行于都市红尘和山涯水际,与月光融为一体! 我静静地等候着心中久违的月光。没想到,在柏林禅寺我真的如愿以偿了。 柏林禅寺的上空,高高地照耀着一轮空灵皎洁之月。 刚来禅寺时,天上下着淅沥的雨。北国之雨,实在难得;从居士们看来,这细雨如甘露法味的滋润,自然是佛给的,智慧的法雨能荡涤一切的尘虑,给人一派清凉。坐在居士寮中,透过古色古香的花格门窗,看雨滴从飞翘的瓦檐上点点坠下,眼前不由自主地现出天台山居的瓦舍,清明时节微雨纷纷的意味。忽然我读到居士寮边的门上,镌刻着这样的字句: 红尘不到 莫负烟霞 另有一副别致的对联: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叹风雨故人来。 我的心打了一个激灵,连称绝妙,我一直在风雨中漂泊,从南方到北方,无定无住,在柏林禅寺,我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故人”,天台山是佛教名山,山上的寺院如数家珍,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华顶寺,方广寺,天封寺,大同寺,还有寒岩寺,明岩寺,传教寺,不一而足,我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一些佛家精神的熏染;与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交谈,说得最多的还是天台山情致,从智者法师、寒山、拾得、丰干说到济公,不免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这柏林禅寺作为禅宗的名刹,建于汉献帝年间,原为观音院,是中国北方历史最悠久的观音菩萨道场,一想到慈眉善目的观音,我多少有点温馨的感觉,我来自与普陀山近邻的天台山,自然算得上禅寺里的半个“故人”罢? “最叹风雨故人来!”这副楹联让我怦然心动!行走寺院中,抄录了寺中的楹联和题字,它们无不透现出清灵之气。记得天台南山寺中有一副楹联: 明月桂子天际落 天香法雨云外飘 在柏林禅寺,天香法雨云外飘,我确实是领会到了,桂子没有找到,却有满庭的柏树子。透过柏树看明月,情趣亦盎然! 唐朝大中年间,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来到这里,驻锡了四十多载,人称赵州古佛。有人问从谂禅师,如何是佛祖西来意?禅师答,庭前柏树子。庭前的柏树子有这么深厚的旨趣,直到现在红尘还是方外人士,还是很少有人参透。但不论是凡俗人士,只要在柏林禅寺,看庭前的月光照亮柏树子,终能走出迷津,总会参透这幽邃的灵机…… 明镜如月,磨过之后,黑漆漆的,未磨之前,照破天地。这大概是一则禅宗公案,为什么我们许多人老是琢磨不透?柏树子和明月,在柏林禅寺更显精神。估算了日历,隔几天就是农历十五,天上应该是挂着一轮明镜似的皓月,我没有在佛前拈香顶礼,我只是在心里发愿。心诚则灵,想着柏林寺的月光,我浑身上下充满了法喜。 农历十四日,中午。雨渐止,天放晴。云开日出,阳光灿烂,落日把这真际的高塔和殿宇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到我的身上,我抬头看十五的圆光了,明亮着我的禅悦。 在万佛楼东侧的殿宇中,听明海法师做的有关佛教与环境的开示,领略了珍惜生命、众生平等的含义,也实践了行禅的滋味。出殿时,有个信士指着空中的浮云说,它像不像一条龙?这也算是一种瑞象,就如我对细雨的感觉一样。月光在云彩之上,又是一种瑞相,散发着玄妙的光。 前几天,禅寺里做了一堂很隆重的法事,是香港的信士结的善缘,超度那些死于医学实验中的动物亡灵。原来,我们的健康和医学是以无数的动物生命为代价的;当钟鼓和梵响震颤耳膜的时候,我心中一阵阵悸动,看着云缝里的月亮,像睁圆了的一只眼睛,透视着我和每个人内心的一切闪念。 月光静静地照在身边的柏林和古塔上。禅寺山门有一副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这千秋塔,就是从谂禅师的舍利塔,是元代的遗物。从谂禅师自幼出家,活了一百二十岁,禅名显赫,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赵王将其迎接到镇州(今河北正定),打算为他建造寺院,禅师说,你若动一点草木,我就回赵州去了。他寄寓一个果园中。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他泰然地对弟子说,我要归真了,同年十一月,便安然端坐圆寂了,谥为真际禅师。他很自在的,在世上走了一遭,就像一次月下的散步,多么潇洒自如啊。 在浮云中,月光摇晃着前进,却如我一个人穿行在禅林之中、古塔之下。寺里的许多事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活动了起来,充满灵性。柏树、古塔、石桥、狗、青布衣衫、钵盂、饭碗、萝卜、茶,诸如此类,皆是有情的东西,这个情蕴藏着最本质的东西,是智慧在瞬息之间闪现的灵光。柏林禅寺是先有柏林后有禅师,还是先有禅师后有柏林?没有人告诉我这一切,我不知道,也无从探究。 柏林禅寺中,与柏树子相近的就是茶了。有人问,“为何曾到者吃茶去,未曾到者也吃茶去呢?”禅师照例说:“吃茶去。”有僧望禅师开示,禅师说,“喝粥了吗?”答,“喝了”,禅师说,“洗钵去”。禅,就像日常丛林所用的茶碗和钵盂,能盛满许多只有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不华丽,也不虚幻,实在,如同茶碗钵盂一样,真切自然,原来禅就这么富有生活化,拙朴得很。佛坐卧行走自如,不管是斜靠着还是伫立着,都是佛,佛的精神就在拙朴的饭食经行中透出来,犹如我们经常忽略的月光。 朴素的月光,人称素月。张伯驹先生写过《素月楼联话》,过去对这本书的名字难以了解,现在明白了许多,张伯驹是个诗词大家,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在趣中涵情,趣中涵雅,秀在“朴”之中,之外,月光照耀,就是一个“朴”字。“朴素”的“朴”,“古朴”的“朴”,“质朴”的“朴”,“拙朴”的“朴”。佛从人间来,还归人间去。谛闲法师倡导人间佛教,净慧法师提倡生活禅,殊途同归,朴中修行,返朴归真。了解这点容易,做到这点更难;感受月光容易,托身明月更难。 在月光下,念念有辞,朴。朴。朴。朴。脚踏实地,步步声声,朴。朴。朴。朴。到后来竟成了普。普。普。普。“朴”和“普”明亮在空中和地上,双腿在行走,普;思想在逡巡,朴。生活禅说的就是“朴”求“普”。朴实的言行,普惠的心境,把佛的精神普遍于红尘上下宇宙内外,在生活中卓显自如,就像明月一样,明月不是因朴素才能普照大地,让一切事物置于银色的光中,让它明净美好起来么?在朴素中普,在普中朴素,普茶,普佛,普化,普法,慈航普度,佛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月光照临大地,佛法和禅从庄严肃穆的莲花宝座中走下来,亲近民众,融进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心灵。 是的!我们在致力着“朴”,努力着普,它们都是踏实的修为,但我们总是强调自修很少考虑他修,在利己时很少利他。说的多,做的少。纠缠理论的多,操作实践的少。在哲学、科学、历史、法律、艺术、人文,甚至环保意识,博爱精神,总停留在口号,却没有“普”得朴素,“普”得到位,“普”得明澈。看这柏林禅寺普照的月光,丝丝缕缕,都落到实处! 在柏林禅寺的月下漫步中,心头忽然明亮,豁然开朗了。朴实的我努力传播文化,不也是在“普”吗?在“普”中,返朴归真,在“普”中,充实人生。在“普”中,奉献智慧,在普中,接近神圣。 月华如水,静静地流淌,朴素地普照着。它凝结起一切甘露,滋润着一切生灵。 身后是指月楼。何谓指月,如何指月,指的何月?我们所指的是自己,是身周的一切富有灵机的事物。荦荦群山,茫茫大地,潺潺流水,苍苍松柏,皓皓月华,灿灿星辰,习习清风,静静心境,淡淡关爱,佛和禅的精神普化其间的。朦朦月光下,身边的老柏树枝影横斜,肃立无声,犹如入定的老僧。而俊秀的小柏树也端严伫立着,也成了一群小沙弥。耳边回响风的微音,身周萦绕着如烟的月光。月光升腾着。一切都凝结成梦境。 我绕着真际塔右转三圈,仰头而望。真际塔举着一只手臂,一动不动,手指的是月,头顶的是星。 明月在心,明心见性。世事洞明,浑然一体。 因指见其月, 月是心枢要。 这是天台独行的寒山子的诗句。 烟霞缥缈尘无迹 , 水月空灵性自明 。 这是柏林禅寺我所住寮房中的对联。 在月下的禅林中漫行,不觉午夜。 忽然发现,明月之外有一个大大的七色光晕,这是吉祥的圆光。 一个老僧打着手电过来,寂然无声,像一朵云。 他双手合十:时间晚了,睡觉去吧。 是要睡觉了,在月光下安然入睡,我静养我的精神。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