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四期禅法要义
 

禅法要义

唐思鹏

(接上期)

四、明心见性禅

学佛重在明心,明心就是见性。何谓心?如何明?这两个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也只有彻底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才能算是在理论上通达了明心见性的真实义。

首先心有狭、中、广三个层次。1、狭义的心。此心又二:一是专指阿赖耶识,二是专指意识。专指阿赖耶识者:如《入楞伽经》云:“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藏识是阿赖耶识之意译,梵语阿赖耶识,汉译藏识,说藏识名心,就是指的阿赖耶识名心。所以《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世尊说第八识有三名,一名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更名为心。如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集积滋长故。”这就是阿赖耶识名心的经典依据。《成唯识论》卷五也说:“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这种专称阿赖耶识为心者,故是狭义的心摄。专指意识名心者:《般若》诸经中说心,多以第六意识而说。如《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又如《金刚经》所说的“降伏其心”,“能生信心”,“无所住心”等。此等诸心皆以第六意识而说。《出曜经》卷二十七中还专有一品名《心意品》。而《增壹阿含经》卷四作如是说:“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人天眼目》卷五直接说“心即是意”。如云:“毘婆沙论问曰:心意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即心是意。”所以将第六意识说名心者,亦是狭义的心摄。2、中义的心:指整个八识。因心具有“集起”义和“积集”义。集起义的心指阿赖耶识,集诸种子,起诸现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云:“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一也说:“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积集义的心指前七转识,因转识具能熏性,皆能熏习成自种故。所以《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一又说:“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但也有说具积集义的心是指的阿赖耶识。如四十《华严经》卷六云:“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 这里很清楚地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即第八名心,具积集义;第七名末那,具思量义;第六名意识,具分别义;前五名眼、耳、鼻、舌、身,具有了别(认识)不同的色等五境义。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中同样也说:“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问:为什么阿赖耶识既具集起义,又具积集义呢?答: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说,阿赖耶识
既为一切杂染法因,又为一切杂染法果。从因言,具集起义;从果言,具积集义。如《摄大乘论本》引《阿毗达磨大乘经》颂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既然阿赖耶识对杂染法同时具有因果性,当然对前现行熏种子而言,应该说第八识心名积集义;若向后对种子生现行而言,应该说第八识心名集起义。因此,说具积集义是阿赖耶识,或说具集起义是阿赖耶识,都是正确的。依此类推,说具积集义的心是转识,或说具集起义的心是转识,同样也是正确的。由此显示出因果无定性,法无有定名的道理来。总之,八识通名为心,这是不诤的事实。所以心的另一含义就是指整个八识,因此古人有“八识合而为一心,一心分而为八识”之说。正因为如此,许多经论中,特别又是《百法明门论》中才把八识统称为心法,而云:“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这种把八识通称为心者,是为心具狭中广三义中的中义心摄。3、广义的心:此指一切诸法。从《百法》言,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总名为心。所谓法即是心,心即是法,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八十《华严经》卷三十七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同经卷十九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三界唯心”及“一切唯心造”,都说明了一切法不离于心,心即是一切法的道理。所以《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卷一云:“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古德亦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种除心之外,别无有一法可得之说,就是从广义的心上而讲的。

心又可分为心相和心性两类。心相即有为法,在《百法》中“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类法是;心性即无为法,在《百法》中“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六无为法是。

又心相杂染,心性本净。何故心相杂染?在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类有为法中,一者、其性有漏故,唯三界所摄;二者、心所中有诸烦恼及不定法与转识相应;三者、心王中阿赖耶识持杂染法种,生杂染法故;四者、六七二识有我法执著,颠倒取境故;五者、第六意识起善恶念,支配身语造善恶业;六者、整个八识俱有自性分别,而第六意识还有随念和差别二种分别;七者、整个八识俱通舍受,但前六识还有苦乐二受;八者、前六识通善、恶、无记三性,七八二识惟无记性,所不同者,第八识无我法执著,是无覆无记性,第七识有我法执著,是有覆无记性;九者、八识中前五识与阿赖耶识是世俗现量,第七末那识是非量,第六意识具现、比、非三量;十者、八识中前五识及阿赖耶识所缘之境为性境,第七末那识缘带质境,第六意识缘性、独影、带质三境。十一者、八识在三界中欲界全有,色界无鼻舌二识,无色界无前五识。从上诸义,故说心相杂染。何故心性本净?首先应知,心性也就是法性。“法”即前面所说的心相诸法,心相虽如是杂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有为法都如梦幻泡影,其中实我实法了不可得;此理真实,恒常不变,故说此名真如无为法。真如无为法遍于一切有为法中,也就是无一有为法不具法无我性者,犹如虚空,广大无边,遍覆一切色相诸法,故名“虚空”。有为法如幻,中无我法性者,凡夫不明这个道理,故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若欲了生脱死,必须运用智慧对此道理如理简择,彻底通达,断除惑业,方得解脱,故名“择灭”。当然法无我性这个道理不因佛说则有,佛不说则无;亦不因觉悟则有,不觉悟则无;更不因出世间法则有,世间法则无。他是无始时来恒恒本具的,故名“非择灭”。同时有为法如幻,中无我法性者,此理恒常如是,永不动摇;所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变异,无改转,故名“不动”。不动的法无我性,又名无分别理,此理清净寂灭,不可以领纳感受而证,亦不可以想象分别而得,远离想受缘虑,故名“想受灭”。又有为法如幻,中无我法性者,此是圆满现成、真实不虚、远离颠倒性的永恒真理,故名“真如”。如是心性六法,以真如为体,前五法只不过是站在真如的不同角度假施设的罢了。当然真如之名,亦是为度有情随分假立的,并无有本具真如名言的无为心性。既然无为心性,犹如虚空,清净无染;无始时来,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本自具足,这不是心性本净又是什么呢?“净”者,平等一味故,本性离垢故,为智所证故,无相所行故,离诸分别故,绝诸表示故,息灭争论故。

一般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见有为心相如幻不实、中无实我实法可得的无为心性。见无为心性,即是真正的明心见性。也就是说,见心相之实相,即是明心见性。如何才能见心相之实相?《华手经》卷三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心念念生灭”者,显有为心相,无有定相,运动不停;“如幻无所有”者,如幻则无实体,虽有而非真实;“无所有”者,我法之性,永无所有;“得大果报”者,知心生灭如幻,无我法性者,自能破一切执著,而得见性成佛,故称“得大果报”。慧能在《坛经》中说:“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即无所著也。”“著”者,我法执著也,知心如幻,就能去掉我法执著。无我法执著,内心清净,名之曰见性。而决不是离开如幻之心的背后还有一真常妙明之心可见可得。《华手经》卷六云:“知心法如幻,故无所依止;以此无依心,常修行佛道。”真正能修行佛道者,一定是善知心法如幻;能知心法如幻者,自然心无所依(“无依”者,无住义);无所依故,便得解脱。“七佛偈”中,第四拘留孙佛偈云:“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所以能了心如幻者,就是佛的知见;不能了心如幻者,就是凡夫,或是外道。四念住中,有“观心无常”一句,既是无常,心如何可得?《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者,自能见心之实相也。昔时慧可求达磨祖师安心时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此处慧可的“觅心了不可得”,得到了祖师的印证,就是体悟到了心是生灭无常、如幻不可得的道理。悟到了这个道理,就是明白了心,见到了性。这也可以说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云:“‘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剎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噉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本段经语一是用了二十六种比喻以说明心的真实相。所谓:心如幻法、流水、大风、灯焰、电光、虚空、猿猴、画师、僮仆、独行、国王、怨家、埃尘、影像、幻梦、夜叉、青蝇、杀者、敌对、盗贼、大鼓、飞蛾、野鹿、群猪、众蜂、醉象。二是说明心不在内外中间,于诸法中求其实心了不可得,去来现在三世之中亦不可得。三是说明心性本空,此空性无生灭、来去、一异、断常,是名无为。四是无为之体与心不异,若说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有为心法,即名常见。远离二见,不著二边,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大乘佛法常云:一切众生各一宇宙,各一满分世界。何谓一满分世界?即一切众生皆各有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的九十四种有为法以及虚空、乃至真如的六种无为法。前已说过,有为法是心相,无为法是心性。心相心性一切众生圆满具有。见自心有为法的心相不实,而不起执著,是名证自心无为法的心性。《坛经》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所谓用自真如性,就是于自满分世界中,亲证无为心性。因为心是一切法,心具足一切法,于自心中,善审观察心相之实相,远离过恶,远离取舍,不执内外,不住二边,中亦不著,无住而住,寂照同时,内外明澈,是真明心见性也。《华严经》卷六云:“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剎,入一切劫。”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又明心见性者,是在广种善根、发菩提心、修学六度、自他普利、成熟佛法、得无上果中明心见性。如四十《华严经》卷六云:“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如果只安住在明心见性的理境中,而不在日常生活中自他普度,行菩萨道,最终只会是自了汉的小乘。所以大乘佛教所讲的明心见性,应始终是贯穿在度化一切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识心、观心、明心、净心,而后方能成就佛果。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