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二期《阿含经》中的弥勒菩萨
 

《阿含经》中的弥勒菩萨

哈磊

弥勒菩萨作为释迦牟尼授记的未来佛,无论是在汉传、南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中,长期以来都普遍为人所信奉。汉代以来,随着《弥勒下生经》等经典的传译,弥勒信仰一度成为汉传佛教的重要内容。据僧传记载,道安、智顗、灌顶、玄奘、道宣、窥基等大师相继求生兜率内院。唐以后,尽管弥陀信仰取而代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但求生弥勒净土之风依然延续不绝,直至上个世纪初,太虚大师仍在力弘弥勒信仰。近代以来,随着学术界对大乘佛教起源问题的深入探讨,弥勒菩萨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是否存在,成为疑问。事实上,弥勒其人在佛教原始经典——无论是南传佛教的五部中的《长部》、《增支部》、《小部》,还是汉译的四部《阿含经》中,都有明确记载。在汉译《阿含经》中,还明白地揭示了声闻乘与菩萨乘在释迦僧团中并存的现象。本文根据《阿含经》及相关材料,探讨弥勒的生平、弥勒行持及其与大乘佛教的关系等问题。

一、与弥勒相关的早期译经

在汉译佛典中,与弥勒相关的佛经可分为四类:

一是单本的弥勒经。若据现存最早的经录——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则弥勒经前后译出者有十几种,现仅存6部: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2.《佛说弥勒下生经》(月氏三藏竺法护译);3-4.《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同名2部。一为鸠摩罗什译;一为唐义净译);5.《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罗什译);6.《佛说弥勒来时经》(失译人名,附东晋录)。这6部经中,除《观弥勒上生经》是叙述弥勒上生天界事外,其余都与弥勒将来下生成佛相关。按《开元录》记载,《弥勒下生经》前后六译,三存三失。六译之中以唐义净所译最晚,以偈颂为主,其余皆出于汉魏两晋之间,以长行为主, 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是罗什译《大成佛经》,共8358字,最短的是失译《佛说弥勒来时经》,1215字。六经所述基本一致,仅有详略不同,发问人有阿难、舍利弗之差异以及序分、流通分之有无等差异,其中署为竺法护所译的《弥勒下生经》与《增一阿含经》卷44所述弥勒成佛事迹,用语完全一致,仅少337字,大概是竺法护所译经已佚(?),遂有人以《增一》经文充之。由于《下生》等六经与《阿含经》的内容基本一致,故本文中的论述即多以《阿含经》为根据展开。

二是四部《阿含经》及《阿含部》其余经典中与弥勒相关的内容:《中阿含经?说本经》、《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增一阿含经?序品》及11、19、30、32、35、37、44、45、48、49卷等,共13处。另外《大正藏》中《阿含部》的《佛说古来世时经》(《说本经》的异译本)、《般泥洹经》、《佛说三摩竭经》等,也有与弥勒相关的内容。

三是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杂译的《贤愚经》,虽多属本生,因与《阿含经》多有相互佐证之处,且所用材料的来源甚为古远,本文也有所征引。

四是后世判为大乘的经典,因牵涉太广,此处从略。

在南传佛教三藏中,经藏《长部》第26经《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小部》第5经《经集》及论藏中的《大义释》、《小义释》中,都有与弥勒相关的内容。律藏方面由于资料的缺乏,是否有相关内容尚不得而知。以上资料在行文中也多有引用。

二、经律所传弥勒生平

上述材料,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间弥勒比丘相关的;一类是与天上弥勒及未来弥勒佛相关的。其中与弥勒生平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集》中的《八颂经品?提舍弥勒经》、《彼岸道品》及《中阿含经?说本经》、《增一阿含经》卷19、《请问六度经》及《贤愚经?巴婆利品》、《佛说十二游经》等经典中。

据《彼岸道品》记载,提舍弥勒原是憍萨罗国婆罗门巴婆利的弟子,从师在南印度的阿萨迦修习禅定,享有盛名。后受巴婆利之命,与其十五位最杰出的同门师兄弟一起到摩揭陀国的石寺见佛,在听闻佛的教诲后,十六人从佛出家,弥勒遂成为释迦僧团中的一员。

《贤愚经》卷12也记载了此事,并言佛为弥勒授记于未来成佛且以金缕袈裟相赠。 此说与汉译《中阿含经?说本经》的内容正相吻合:“……于是尊者弥勒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复告曰:‘弥勒,汝於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于是,世尊从尊者阿难受此金缕织成衣已,告曰:‘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于是,尊者弥勒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

据《中阿含经》卷47《瞿昙弥经》所记,此“金缕织成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亲手为佛所织,佛未接受,令施比丘众,此时是世尊成道后第五年。不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即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随世尊出家,则佛为弥勒授记或许即在此前后——佛成道后第五年左右。

由于记载授记事的《说本经》在南传藏经中没有相应的经文,《增支部》中也缺少和《增一阿含经》相应的与弥勒相关的内容,以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为代表的部分学者遂从其否认大乘为佛说的根本立场出发,以南传经典为依据,认为弥勒比丘作为历史人物是真实的,但鄙薄汉译佛典的可靠性,并否认授记的历史真实性,认为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徒逐步造作出来的。可是既使从学者认为较经、论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律藏来看,这个结论恐怕也是难以成立的。

依据《翻译名义集》所传,印度的小乘律藏分为五部,已大部译为汉文且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现存律藏中,记载弥勒授记、成佛之事的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六、《四分律》(法藏部)卷三十一、《五分律》(化地部)卷十五、《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有部)卷三及卷八等,另有同属小乘律藏的《舍利弗问经》、《十善戒经》也涉及了弥勒成佛之事。其中《药事》卷六记弥勒与阿逸多受佛预言为转轮圣王及成佛事与《说本经》大体相同,与南传《转轮圣王师子吼经》的内容也较为一致。《四分律》卷三十一记载定光佛为释迦授记时弥勒菩萨为珍宝仙人事与《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内容相似。由于小乘诸部轻淡或否认大乘的态度,以上关于弥勒授记成佛的资料即具有相当的可信度。这一点也与《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后世求生兜率内院多宗依此经)所说弥勒次当作佛之事曾记于毗尼及诸经藏中说法是一致的。

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还涉及了弥勒的出生地,这是汉译及南传《阿含经》中都未见记载的:“佛告优波离:弥勒先於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巴婆利的异译)大婆罗门家生。”此说与《贤愚经?巴婆利品》的说法相近,或者《贤愚经》所说即以此经为依据。

此经还指出了弥勒人间命终的时、地:“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即在佛说《观弥勒经》之后十二年的二月十五日,在其故乡灭度。由于说此经的年代难以确定,弥勒涅槃的时间也就无法确定,但弥勒先于释迦灭度是肯定的。隶属《阿含部》的《般涅槃经》说佛涅槃前曾上升兜率天,时弥勒为诸天说法,佛复为说法,那么此时弥勒当已先于释迦灭度。中国的地论、摄论、成实、毗昙诸宗也持同样的观点。

《增一阿含经?序品》说佛涅槃后,弥勒从兜率天下降人间,劝请阿难结集如来教法,所集除经、律、论三藏外,尚有包含方广、大乘内容的杂藏(现存五部律中,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及《五分律》、《四分律》中都记有结集《杂藏》之事)。

关于弥勒的生平,还有一个弥勒与阿逸多是什么关系的问题。由于《般若》、《华严》、《法华》等大乘经典多称弥勒菩萨为阿逸多,古来一般认为弥勒与阿逸多是同一人。《维摩经》罗什注曰:“弥勒,姓也。阿逸多,字也。”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六曰:“阿氏多,此云无胜,旧言阿嗜多,或作阿逸多,皆讹也。是弥勒今生名也。”但《中阿含经?说本经》中,阿夷哆(阿逸多)与弥勒同时在释迦座下听法,当佛为弥勒授记时,也预言阿逸多将为转轮圣王,名螺(亦作儴伽、蠰佉、饷佉等),与弥勒佛同世。《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贤愚经》及《大毗婆沙论》卷一百八十七也有相同的说法。南传《彼岸道品》也记载阿逸多(巴Ajtita,梵Ajita)与帝须?弥勒(巴Tissa metteyya,梵Maitreya)同为巴婆利的弟子,至此似可得出大乘混同二人的结论。但若换个角度考虑,大乘的说法未必不能成立:如舍利子别名优波提舍、优波帝须(意译大光),摩诃目犍连别号俱利迦(Kulika),此二人有别名,则阿逸多是弥勒的别名的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

三、 声闻弟子与菩萨道

弥勒作为释迦佛授记的一生补处菩萨,在以声闻为主的僧团中出家,这看似矛盾,但却是释迦佛的菩萨僧的通则:

诸佛多以声闻为僧,无别菩萨僧,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以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佛对师子长者说:

“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之道皆出乎众。”

三乘共存于僧团中的现象,不但在佛世如此,即使大乘兴起后,也是如此,《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数十处记载西域、印度诸国僧团兼习大小乘佛法的情形,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五、六国的小乘上座部融摄大乘后成为大乘上座部。大乘佛教中的著名人物,也多在小乘僧团中出家,如马鸣菩萨、世友菩萨在有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兄弟在萨婆多部出家。时至今日,修习大乘的僧众也要先受声闻之具足戒后,方受菩萨戒。

在《阿含经》中由于弥勒兼具大乘菩萨与声闻比丘的身份,他所行的菩萨道也就有了随顺声闻教法的一面。佛给他说法时也多从声闻教法方面展开:如《提舍弥勒经》中佛说要远离淫欲、懈怠,应该学会隐居,即使已接近涅槃也不要骄傲。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九中,佛在回答弥勒关于六波罗蜜的修法后,劝说弥勒:

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

此中除“具足辩才”一项是菩萨的必修内容外,其余都是与声闻众共的净业(虽然悲、智、愿的深广大不相同),这也是对作为声闻众之一员的弥勒比丘的必然要求。

弥勒的菩萨行在《阿含经》中主要表现在发菩提心与修行六波罗蜜道两个方面。《说本经》中佛赞叹弥勒所发正觉圆满、梵行广布、普利人天的无上菩提心,是前者的体现。其中表现了弥勒菩萨菩提心深广坚固的鲜明特点。《阿含经》中虽未说弥勒菩萨何时发菩提心,但说“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可见弥勒菩萨发心历时极久,所修大乘之道也甚为久远了。佛在大众中多处宣说弥勒于未来成佛之事,显然意在策励僧众对于佛道的欣悦渴仰而发无上菩提心。

弥勒菩萨的波罗蜜行,集中表现在弥勒菩萨向佛请教如何修檀波罗蜜而具足六波罗蜜法一经中:

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著想。由(犹)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发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著。

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

弥勒所行之法,充分展示了大乘檀波罗蜜道的深广与究竟:平等心、无分别心和恒念众生的慈悲心。行一度而具足六度,六度相互含摄,从中可见《阿含经》之波罗蜜道与《般若经》的一贯。

以波罗蜜道为修行方法,弥勒菩萨是其代表,但四众之中绝非仅有。《阿含经》中有很多如此修行的例证:须达长者恒恤孤贫,人称给孤独;师子长者虽知布施阿罗汉等圣者获福无量,仍行平等布施,不起圣与非圣的区别,佛称他为菩萨;曾是耆那教徒的师子大将在皈依佛后,虽已厌离耆那教,但仍遵从佛的教诲,终生供养耆那教主尼乾子及其弟子,佛也称他为菩萨。尽管经中未言这几位居士是弥勒所化,但四众之中受弥勒菩萨教化行檀波罗蜜乃至六波罗蜜的当不在少数,则大乘佛教是释迦牟尼教法必然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了。

四、释迦弟子与弥勒佛的因缘

《中》、《长》、《增一阿含》及南传《长部》中都描绘了弥勒成佛的情形: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后,这个世界人寿增至八万岁,国土严净,人心和善时,弥勒菩萨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初会九十六亿人得度,第二会九十四亿人,第三会九十二亿人成阿罗汉。“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初会所度都是亲从释迦听法的弟子,后两会所度都是释迦遗教弟子。转轮圣王蠰佉——阿逸多比丘的后身,此时率八万四千大臣出家,证阿罗汉果。《阿含经》中一些著名的居士,也在弥勒佛前出家,证阿罗汉果,著名者如:给孤独长者、梨师达多和富兰那兄弟、鹿子母毗舍佉、郁多罗、提婆娑那、萨遮尼乾子等等。

《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四卷还宣说了得生弥勒佛土的因缘,与后出弥勒诸经大体相同:一类是释迦佛时修习梵行,奉持佛法,修习慈悲喜舍的;一类是释迦佛时供养三宝,受三皈五戒,持八关斋法的;一类是释迦佛时修建佛寺、维修寺庙、香花供佛的;还有一类是专心听法,读诵书写经典,闻法之时,悲伤流泪的;乃至释迦佛时,弹指之顷,修习善法的,都于此时得生弥勒佛土,参与龙华之会,而于生死得到究竟解脱。

《增一》卷四十四还说佛命摩诃迦叶、君屠钵汉、宾头卢、罗云四大阿罗汉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护持教法,直至法灭一事,《法住记》及诸律也有相似说法。同卷又说摩诃迦叶常住耆阇崛山(灵鹫山)中迦叶禅窟,住世留形,至弥勒成佛。弥勒成佛后,率众往见迦叶,“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弥勒佛并取迦叶身上所披袈裟,迦叶身体“奄然星散”,弥勒及大众遂供养其舍利,“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恭敬心於正法故。” 后世以衣钵表法脉传承,大约取法于此。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