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一期《宗杲尺牍》选读 (一)
 

《宗杲尺牍》选读 (一)

三省堂

编者按:大慧宗杲,宋代临济宗杨岐派高僧,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宣州(安徽)宁国人。十七岁剃发、受具。初依曹洞诸老,后谒湛堂文准禅师。文准禅师示寂后,参天宁圜悟克勤禅师,得到印可。克勤禅师遂付以《临济正宗记》,并令分座说法。一时丛林归重,名振京师。右丞相吕公舜奏请赐紫衣,后隐居云居山,提撕弟子。继而入闽,结茅于福州长乐洋屿,从学而得法者达十三人。绍兴七年奉诏住持径山,道法之盛,冠于一时。后因与张九成议及朝政,被禠夺衣牒,流放衡州(湖南衡阳)。在此期间,宗杲禅师辑先德机语,间与拈提,撰成《正法眼藏》一书。绍兴二十年,宗杲禅师又被贬至梅州,五年后获赦,恢复僧籍。不久驻锡育王山。绍兴二十八年,宗杲禅师奉敕再度住持径山寺,后受赐“大慧禅师”之号。隆兴元年,宗杲禅师示寂,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八,谥号“普觉”。后人集其著述讲说,汇编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大慧普觉禅师普说》五卷、《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一卷、《大慧普觉禅师书》二卷,以及《法语》三卷等。

来是主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但是到了宋代,因为众生根性方面的原因,宗师们为了方便学人登堂入室,开始以“代别”、“颂古”、“拈古”、“评唱”等形式,对古来大德悟道接众的一些著名公案,进行解说,从而激发学人更好地悟入宗门的旨。这种接人和修习方法,后来就演变成了盛极一时的文字禅,成为宋代丛林中的一大特色。汾阳善昭、雪窦重显、圆悟克勤等,就是当时宏扬文字禅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文字禅的创立原本是用来指月的,但在流布的过程中,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离了禅宗“明心见性”的这一根本方向,开始沉溺于对公案的意识知解,不肯从心性上真实地做功夫,互争口舌之快。这样一来,文字禅最后变成口头禅,成了大众修禅悟道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与宗杲禅师同时住世弘法的,还有一位高僧,他就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宏智正觉禅师对当时盛行的文字禅也非常不满。为了帮助学人从意识和语言知解的生死葛藤中解放出来,将功夫落到实处,正觉禅师特地提倡“默照禅”,主张“休去歇去”,“忘情默照”,“兀坐如枯株”。默就是要离开心意识的分别知解,远离事缘,一法不受。照就是般若观照,不是顽空无知。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注重禅定,注重真修实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达磨禅法的一种回归,对扭转当时丛林中崇尚文字知解、脚不点地的浮躁习气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默照禅在流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见地不到位的人,错认一念不生的顽空之境,执为究竟,并住在上面,不肯放舍,最后成了“魂不散的死人”,丧失了活泼泼的大机大用。除此之外,宋以后,丛林中还有不少江湖禅客,不务真修实证,尽学一些虚浮不实的东西,东游西蹿,乱用古德之机锋,盲捶瞎棒,胡喝乱喝,挤眉弄眼等等,以师家自居,自误误人。这种风气,被明眼宗师斥之为狂禅或野狐禅。

宗杲禅师的看话禅,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宗杲禅师希望通过参话头,一方面将学人逼进死胡同,将他们的意识知解心、投机取巧心统统扫荡干净,令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伎俩全无;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话头的力量,使学人避免落入舍动趣静的枯寂之中,从而远离顽空之境。关于如何参话头,宗杲禅师开示道,“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语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见得也。”很显然,宗杲禅师的这段话正是针对上述三种禅病的,而话头禅的殊胜之处也从中体现了出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宗杲禅师在他的书牍中,有时用词很激烈,尤其是对默照禅更是如此,但是,他批判的只是默照禅所带来的流弊,并不说他完全否认了默照禅。同样,宗杲禅师对文字禅也采取了猛烈的态度,他甚至将其老师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刻本焚毁了,以免贻误后学。凡此种种,都是对机治病之药,万不可执为实法、定法。换言之,对待文字禅和默照禅,我们要深入其髓,作正确的评价。这是我们阅读《宗杲尺牍》事先需要明白的一点。

圆悟克勤和大慧宗杲师徒,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法语(主要是尺牍),对当时乃至后代禅人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参禅一法,关于如何入门用功,如何避免落诸禅病,讲得最系统、最到位者莫如宗杲;勘机辨境、及其向上一路,审察谛当者莫如圆悟。是故,此二人之法要,参禅之士不可不读。后代禅人,若能认真系统阅读此二老之法语,何愁用功不入门?何愁见地不到位?何愁禅病不能避免?何愁向上一路无人指津?当年的贾题韬老先生不正是研读二大老的尺牍而契入宗门的么?

鉴于近几年来,市面上流通的《大慧杲尺牍》、《圆悟心要》,直接是从《大正藏》电子文本中转载而来,文字和标点错误甚多,有许多地方无法阅读。加上原文中有不少方言俗语,以及现代人对原文中的公案出处不熟悉,这一切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难。现有三省堂居士,不忍此珍宝久封尘中,欲令末世参禅之士得遇津梁,少走弯路,特发心将二大老的尺牍重新点校,并附上较为详细的注释,欲刊布于世。《宗杲尺牍校注》和《圆悟心要校注》二书,将于今年秋季,由河北禅学研究所正式推出。

今编者特从该书稿中选取数篇,载于本刊,以飨广大读者。

答富枢密(季申)(选自《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二十六)

[宋]大慧宗杲禅师 著 三省堂 校注

示谕[1]:蚤[2]岁知信向[3]此道,晚年为知解所障,未有一悟入处,欲知日夕体道方便。既荷至诚[4],不敢自外[5],据款结案[6],葛藤[7]少许。只这求悟入底,便是障道知解了也,更别有甚么知解为公作障?毕竟唤甚么作知解?知解从何而至?被障者复是阿谁?只此一句,颠倒有三:自言为知解所障是一;自言未悟,甘作迷人是一;更在迷中,将心待悟是一。只这三颠倒,便是生死根本,直须一念不生,颠倒心绝,方知无迷可破,无悟可待,无知解可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久久自然不作这般见解也。但就能知知解底心上看,还障得也无[8]?能知知解底心上,还有如许多般也无?从上大智慧之士,莫不皆以知解为俦侣,以知解为方便,于知解上行平等慈,于知解上作诸佛事,如龙得水,似虎靠山,终不以此为恼,只为他识得知解起处[9]。既识得起处,即此知解便是解脱之场,便是出生死处。既是解脱之场、出生死处,则知底、解底当体寂灭。知底、解底既寂灭,能知知解者不可不寂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不可不寂灭。更有何物可障?更向何处求悟入?

[1]示谕:对别人来信的尊称,犹言“您在信告诉我说”。 [2]蚤:同“早”。 [3]信向:信仰。 [4]既荷至诚:既然蒙你发至诚心,向我求教。 [5]自外:置身于事外,漠不关心。 [6]据款结案:原指根据法律条目裁定案件,这里比喻根据对方的根性,给与相应的开示,与“应病与药”的意思相同。 [7]葛藤:禅宗把语言文字比喻成葛藤。文字、语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错,本用来解释、说明事相,反遭其缠绕束缚。此外,又指公案中难以理解之语句;更引申作问答工夫。玩弄无用之语句,称为闲葛藤;执著于文字语言,而不得真义之禅,称为文字禅,或葛藤禅。 [8]这句话的意思是,参究一下,这个知道知解心的是个什么?它能够被障碍么?如果它能够被障碍,那它又如何知道知解心的? [9]识得知解起处:知道知解心从何而起,知道知解心是幻生幻灭、无有自性。

释迦老子曰:“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则灭诸有趣。”[1]僧问大珠和尚:“如何是大涅槃?”珠云:“不造生死业,是大涅槃。”僧云:“如何是生死业?”珠云:“求大涅槃,是生死业。”[2]又古德云:“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3]又净名云:“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4]此乃是以知解为俦侣,以知解为方便,于知解上行平等慈,于知解上作诸佛事底样子也;只为他了达三祇劫[5]空,生死涅槃俱寂静故。既未到这个田地,切不可被邪师辈胡说乱道引入鬼窟里,闭眉合眼作妄想。迩来[6]祖道衰微,此流如麻似粟,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深可怜愍。愿公硬着脊梁骨,莫作这般去就。作这般去就底,虽暂拘得个臭皮袋子住,便以为究竟,而心识纷飞,犹如野马,纵然心识暂停,如石压草,不觉又生。欲直取无上菩提,到究竟安乐处,不亦难乎?宗杲亦尝为此流所误,后来若不遇真善知识,几致空过一生。每每思量,直是叵耐[7]!以故不惜口业,力救此弊。今稍有知非者,若要径截理会,须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8],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

[1]语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四。 [2]见《五灯会元》卷三。 [3]见《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卷一。 [4]见《维摩诘所说经》卷二。 [5]三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 [6]迩来:近来。 [7]叵耐:可恶。 [8]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须得当下一念看破,前后际断。嚗(bō)嚗,迸裂声。

然切不可存心待破;若存心在破处,则永劫无有破时。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1];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2],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3],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4],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5],不得向举起处承当[6],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见得也。一郡千里之事,都不相妨[7]。古人云:“我这里是活底祖师意。”有甚么物能拘执他。若离日用,别有趣向,则是离波求水,离器求金,求之愈远矣[8]!

[1]按下:放下,弃置一边。 [2]不得作有无会:不得把赵州的“无”当作“有无”的“无”来理会, [3]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能用第六意识去思维推断。意根,即第六意识。 [4]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跟:不得学一些扬眉瞬目等虚头不实的东西,以为这个便是禅。垛跟,立脚,住脚,住在上面。垛,音duò。 [5]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要住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中任妄念纷飞,不去认真做功夫。飏,音yang,高飞,飞举。 [6]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要认为提起话头便是究竟,然后住在上面。 [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会了在日用中做功夫,即便是一郡之事、千里之事都来面前,亦不能干扰自己的功夫。 [8]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不能离开日用,离开了日用去求道,好比离波求水,离器求银。六祖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窃知日来以此大事因缘为念,勇猛精进,纯一无杂,不胜喜跃!能二六时中,炽然作为之际,必得相应也未[1]?寤寐二边,得一如也未[2]?如未,切不可一向沉空趣寂,古人唤作黑山下鬼家活计,尽未来际无有透脱之期。昨接来诲[3],私虑左右[4]必已耽着静胜三昧[5]。及询直阁公[6],乃知果如所料。大凡涉世有余之士,久胶[7]于尘劳中,忽然得人指令,向静默处做工夫,乍得胸中无事,便认着,以为究竟安乐。殊不知,似石压草[8],虽暂觉绝消息,奈何根株犹在,宁有证彻寂灭之期?要得真正寂灭现前,必须于炽然生灭之中,蓦地一跳跳出,不动一丝毫,便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9],临机纵夺,杀活自由,利他自利,无施不可,先圣唤作无尽藏陀罗尼门,无尽藏神通游戏门,无尽藏如意解脱门,岂非真大丈夫之能事也!然亦非使然,皆吾心之常分耳[10]。愿左右快着精彩,决期于此廓彻大悟,胸中皎然,如百千日月,十方世界一念明了,无一丝毫头异想[11],始得与究竟相应。果能如是,岂独于生死路上得力,异日再秉钧轴[12],致君于尧舜之上[13],如指诸掌耳!

[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杂的工作,能与道心相应否?炽然,繁盛貎。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清醒的时候和睡着的时候,都能做到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吗?一如,无二无别。 [3]来诲:对对方来信的尊称。 [4]左右:为表示对对方的尊称,不直呼其名,称其“左右”,相当于“您”。 [5]意思是说,想必您已经执着于诸念不起的空静之境;此境是病非禅。 [6]直阁公:不知何人。也可能是第六十信中的“安直阁”。 [7]胶:系绊,束缚。 [8]似石压草:压制念头,以求空静之境,这种求静的方法,是暂时的,一旦因缘现前,妄念仍会冒出来;犹如用石头压草,草终究要长出来。 [9]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比喻证道之后,即能于平常的日用事物中,得大受用,作大利益之事。 [10]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述功能与妙用,不是有意造作而成,乃是我们自性中的本有。 [11]异想:奇特之想。 [12]钧轴:喻掌国政,指宰相之职。 [13]意思是说,辅佐皇上建立比尧舜更辉煌的事业。

示谕:初机得少静坐工夫,亦自佳。又云“不敢妄作静见。”黄面老子所谓“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1]真是自作障难耳!若生死心未破,日用二六时中,冥冥蒙蒙地,如魂不散底死人一般,更讨甚闲工夫,理会静、理会闹耶!涅槃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成佛[2],岂是做静中工夫来?渠岂不是初机?左右见此,定以为不然,须差排[3]渠作古佛示现,今人无此力量。若如是见,乃不信自殊胜,甘为下劣人也。我此门中,不论初机晚学,亦不问久参先达,若要真个静,须是生死心破,不着[4]做工夫。生死心破,则自静也。先圣所说“寂静方便”,正为此也。自是末世邪师辈不会先圣方便语耳。左右若信得山僧及,试向闹处看“狗子无佛性”话,未说悟不悟,正当方寸扰扰[5]时,谩[6]提撕举觉看,还觉静也无?还觉得力也无?若觉得力,便不须放舍。要静坐时,但烧一炷香静坐。坐时不得令昏沉,亦不得掉举。昏沉、掉举先圣所诃。静坐时,才觉此两种病现前,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两种病不着用力排遣,当下怗怗[7]地矣。日久月深,才觉省力,便是得力处也。亦不着做静中工夫,只这便是工夫也。李参政[8]顷在泉南,初相见时,见山僧力排默照邪禅,瞎人眼。渠初不平,疑怒相半,蓦闻山僧颂“庭前柏树子”话,忽然打破漆桶,于一笑中千了百当,方信山僧开口见胆[9],无秋毫相欺,亦不是争人我,便对山僧忏悔。此公现在彼,请试问之,还是也无?道谦上座[10]已往福唐,不识已到彼否?此子参禅,吃辛苦更多,亦尝十余年入枯禅,近年始得个安乐处。相见时,试问渠如何做工夫。曾为浪子偏怜客,想必至诚吐露也。

[1]语见《首楞严经》卷六。 [2]事见《大般涅槃经》卷一(昙无谶译):“大王!波罗奈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毘沙门子。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况复佛也?” [3]差排:牵强附会地解释。 [4]不着:不用,不必。 [5]方寸扰扰:心中纷乱不安。 [6]谩:助词,有随意、任由之意。谩,一作“漫”、“慢”。 [7]怗怗:安宁、闲静的样子。怗,音tiē。 [8]李参政:指李邴。参见第42信。参政李邴居士,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先后任起居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等职。高宗即位后,先后又拜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职。后归老泉州,闲居十七余年,醉心祖道,专修默照禅。李邴居士后来听说大慧宗杲禅师将默照禅斥为邪禅,既感到疑惑,同时又感到愤怒。当时宗杲禅师住在泉南长乐庵接众。于是他便前往参礼。一日,宗杲禅师升座示众(为大众开示法要),先举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公案,然后提唱道:“庭前柏树子,今日重新举。打破赵州关,特地寻言语。敢问大众:既是打破赵州关,为甚么却特地寻言语?”良久,宗杲禅师便自下转语道:“当初只道茆长短,烧了方知地不平。”李邴居士听了,当下便契悟。 [9]开口见胆:比喻说话真实不虚。 [10]道谦上座:建宁府(又称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开善道谦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本郡人。道谦禅师出家后,即游方参学。曾前往京师,依圆悟克勤禅师,无有省发。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居泉南。宗杲禅师后来移居径山,开法接众,道谦禅师亦随往而执侍。一日,宗杲禅师令道谦禅师前往长沙给紫岩居士张公(即张浚)送信。道谦禅师很不愿意去,心想:“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他的友人宗元禅师听说之后,叱责他道:“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道谦禅师不得已,只好前往长沙。在途中,道谦禅师流着眼泪,告诉宗元禅师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宗元禅师道:“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应付)。”道谦禅师便问:“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宗元禅师道:“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同“驮”,背负)个死尸路上行。”道谦禅师一听,言下领旨,高兴得不觉手舞足蹈。宗元禅师道:“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于是宗元禅师当即回到径山,道谦禅师则继续前往长沙,半年才回来。宗杲禅师一见道谦禅师,大喜,说道:“建州子,你这回别(与以往不同)也。”道谦禅师后回建州开善寺,弘法化众。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