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4年度第五期书道自如艺通神
 

书道自如艺通神

——与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刘炳森“面对面”

恒 章

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这一不同寻常的职务与其连任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所有的社会兼职迥异,且更为崇高。这充分揭示了他在艺术诸多门类的孜孜探研中,又进入了一个更神圣旷远的境地。

2003年,中国书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茶话会,他代表书协领导讲话,开白一句:“法喜充满,”末了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使在场的各界朋友为之欣悦。同时,也生出几分蹊跷?原来炳森先生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哩!难怪他的大隶书是那样厚重别致。这书道与佛道,当是相承一脉吧?

于是乎,愚想作一番探究,登门造访,倾吐心志。俩人真正拉开话匣,是端午节他来舍下 ——“炳森谨呈恒章道兄哂正”的一册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紫垣秋草——刘炳森散文集》,随后,深读细索,使我渐渐领略了其艺术通神之堂奥,其人格瑞德之相貌,其观点超拔之妙道:“中国的民族传统书画艺术学科是深奥的、崇高的,有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谈不上到国际环境中去寻求所谓‘接轨’,中国书画就是中国书画,不能妄自菲薄去降格以求。中国书画界,有个很好的传统习惯,在提高书品画品的同时,还很注重人品,就是对于书画家的道德情操,有较高的要求。书画家本身,千万不能误解自己,这样就不会错待周围的一切。”(摘自其《砚边琐谈》文)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作为书家兼佛家的他的这番真诚表述,强调要尊重中国传统,眼睛向内求索,既注重书品画格,更严谨人品德风。回顾他的成长过程,处处能扑捉到闪光的言行。

普照寺的钟声与琴声

刘炳森,1937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二)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在北京哈德门外的穆德小学读了半年书,即因父亡,随母回到故乡武清县大良镇海自洼村,一直到1956年从天津市第三中学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故其印章、题款常出现“古雍阳人、沪生、刘五、海村农”等。他在兄姊五人中行五,自幼号刘五先生。他出生后,有先生测其五行缺木,43岁又得子的父亲刘凤庭高兴地命名——炳森,入私塾时启蒙师崔介甫先生特为之署字——树庵。

复履他的前半生,可谓时不我逮,风雨飘浮。正原于此,多难磨坚志,坎坷兆瑞德。他12岁就能挥毫写大字,为海自洼村的小土地庙书联:“五行土德重,三才地道尊。”还奉校长之命书明解缙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作为校训。能书善画,吹拉弹唱,洞箫、二胡、口琴、风琴,只要是带眼儿有弦的,他一上手,一沾口,就能奏出悦耳的曲子,所以,他在学校很吃香,师生们都喜欢他的聪颖伶俐仁义,加之个头高,有力气,又勤奋,小小年纪,便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才子”。从小洎老,而今过了花甲之岁的他,真的成了地地道道的闻名遐迩的大书家、大好人。正应了北京早年那位颇通星象,又善篆刻的王十川老先生的预言:“快来瞧啊,我们的炳森真是‘耳白过面,名满天下’呀,哈哈哈……”。

风烟百里,白驹过隙。炳森先生坐在我对面,深切地回忆,双眼噙泪。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真得好好感谢祖国人民、父母、恩师、朋友,假如没有他们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在我有生之年,确实应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呀!

他在村小学的普照寺校舍,受教于杨寿山、崔介甫二位塾师,读《四书》,诵《诗经》,写大字,临颜体楷书华世奎的《南皮张氏双烈女庙碑》,再到颜老的《东方朔画赞碑》和朱俊儒校长赠的三山女士陈润如临的《西岳华山庙碑》,还有颇具功底的刘英年老师的隶书及杨巨贤老师的瘦硬楷体。

从华世奎上溯至颜真卿,中间相隔千二百年的历史,“是华先生用他的《双烈女庙碑》作为导引,把我给推荐到颜先生的膝下,并令我拜倒在《东方朔画赞碑》和《颜勤礼碑》的范本面前。”炳森如此道来,不无感慨。

“轻霭浮云自卷舒,

苍天碧水两平铺。

会将神笔锋头力,

写我胸中大隶书。”

他寄语龙庆峡神笔峰,尽抒激越情怀。也许是对往昔的追忆或对未来的畅想。恐怕二者兼而有之罢!

忆及学书法,他想,历代大书家——怀素、智永、东坡、弘一、朴老、启功等诸位前贤,试问哪一位不是亲近佛学的禅者学士呢?!

他当年学隶书得恩师何二水先生的大力奖掖,即便“文革”中下放到湖北咸阳“五七”干校耕田插秧,何二水先生在自己抱病不能握管之时,仍嘱夫人给他寄来四支毛笔,几多叮咛,一派希冀,不在言表。

其实,炳森考入北京艺术院美术系学的是中国画山水科,他得益于董寿平那幅64K大小的彩印《天都云汇图》,又聆听先生关于黄山画法的传授,更有张安治、白雪石老师的长期悉心指点,使得他的画技突飞猛增。后来,尽管书法掩画作而名天下,然而,他的山水还是见真功力的。轻重几笔,干湿托举,迅疾嫩篁竞生,古松挺拔,草长莺飞,流水人家。速写的册页,大幅的山水,毫不逊色方家。

问及对佛法的熏蒸,他介绍是在十岁左右,因崔介甫先生有一位居士朋友常与之交游,他每次来都谈些佛法,便知道“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的观世音就是释迦牟尼的化身,并清楚释迦牟尼是天竺(印度)人,确有其人;达摩传法到震旦(中国)的河南洛阳白马寺;妈妈也常讲做善事、好事,终有好报善果,凡事出有因,有因必有果……这些即是炳森先生的初发因缘。更深的渊源,不可否定是小学的学堂——那座古老的普照寺上课、下课的悠悠清亮的钟声,还有带给他无限欢乐的足踏的风琴声。

声声入耳,雷音大作。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中台禅寺大力书《心经》

炳森先生在城区幸福二村的家里,一进门即可看到台湾中台禅寺方丈惟觉法师赠的纪念品,上书:“佛指舍利在中台,明心见性法眼开。见者闻者种菩提,人人成佛见如来。”

他与惟觉法师结缘于2001年中国美协组团到台湾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去前要求每人先交一幅作品,炳森的应展作品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偈,他在落款处庄严的题上:“三宝弟子刘炳森沐手敬书”。当惟觉法师见到这幅作品时,两眼生辉。再看“三宝弟子”四个字,就更加亲切啦。顿时,对未谋面的刘炳森先生格外爱敬。随后,当炳森莅临台湾,到中台禅寺参访时,未及介绍,老法师便欢喜地说,我们早就认识,早就知道你的书法造诣和对佛法的认知。对此,炳森也感到分外殊胜。期间,他在中台禅寺应惟觉法师之盛邀,书写有生以来第一幅巨大的力作。以丈二匹宣纸四张连接一起,2.4丈长,1.2丈宽,书写268个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他应允后,便认真计算尺寸,如何摆布?更为妥帖。记得那年中秋节,早早起来自己叠纸、调墨,在中台禅寺大殿摆开了“龙门阵”。从上午七时到下午七时,耗墨两大瓶,每个字大盈尺,一字千钧,字字豪健。仿佛神助般一气书成,未觉半点疲劳。

老法师看完作品,甚是满意。特意为他们一行举办一次由400僧众参加的消灾祈福延寿法会,并借中秋赏月之际,在菩提公园备置茶点,共赏秋月。那个难忘的良宵,皓月朗照,金风拂面,僧众一堂,其乐融融。让人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

炳森即兴口占:

“埔里秋高月正圆,

中台禅寺气非凡。

法师开示皆功德,

惟见梵灯照碧天。”

从那一次与惟觉法师结下善缘,当年十月法师回大陆到家乡四川南充建希望小学,路经北京,炳森去住地看望法师,“扑通”跪下叩头,在场的中国佛协和北京市佛协的人,才真正认识到炳森的修为。

那次老法师提议到炳森的翠微精舍——瑞德草堂的香山别馆看看。炳森亲自驾车将法师一行接到家中,为汉白玉观音圣像开光,并与夫人及子女受“三皈依”,得法号——传森。

皈依是学佛修行的一种仪式,真正的皈依是为奔腾浮躁的心安个清净祥悦的家。炳森蒙熏多年,沧桑成化。

仰慕他为北京广济寺,赵州柏林禅寺,南京古栖霞寺等庙堂书题的联语,不难发现他文字三昧的精当。“千佛名蓝复得名僧宏佛法,六朝圣地愿随圣众献朝华(古栖霞寺大殿内联)。

我在他家,见他为索字者所书:“青山锁翠,绿竹含烟”摘自《五灯会元》。还有:“善为寿相”、“德是福根”。皆是以励人行的佛言祖语。他现在正着手书写并出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自己不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还积极联系刊布流通。

眼下,他甚为繁忙。这些年,他教育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为每年一度的暑期中日两国少年儿童书法交流活动顺利开展下去,与日本成田山新胜寺照硕贯首大法师一道,不懈努力工作了近二十年。此举已成为每年不可或缺的一项有意义的国际交流活动。他的学业后继有人,在家庭中,长子学思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力学山水画,往来于中日之间;次子学惟也攻山水;女儿秀彤工笔画佛像;各有千秋,同而不同。炳森发一愿,要花十年工夫,在家乡杨村恢复明朝时建的报成寺道场,还在积极张罗兴办希望小学。他忙,忙的是正事,忙得好开心。愈忙愈显年轻,看上去身正步健,朝气勃勃,像个小伙子。

“佛教主张祥和共融,利乐有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正信正行。百利无一害,应当推而广之。与以德治国,提高公民道德意识,建设小康社会相得益彰。”

作为新当选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刘炳森,此番有的放矢的言辞,是引人共鸣的。

瑞德草堂的人文气象

炳森先生近年书题常冠之瑞德草堂,雍阳瑞德草堂别馆斋号。这是他承祖上瑞德堂的老字号。为了有所别,又添一个草字,而显书道雅韵。他“乐道闲居”于斯。我没有到过他在家乡辟的草堂、别馆啥模样,是否也类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有茅屋亭榭,泽畔野草?不过我很想对其瑞德二字做一下析解。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瑞草,乃吉祥,珍贵的灵芝也,一岁三华,谓之瑞草也。四字相连——瑞德草堂,非真草堂,享瑞德香。

他常对人讲,人要修法,方可得福,此乃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是无数人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不可不信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积德行善,日后必有福报。

十多年前,他为成人之美,高兴地为一素不相识的小伙子题:“福以德招”四字勉人行善的吉祥语,圆满了他的一桩婚姻。那是因为女方跟小伙子提出布置洞房必须有刘先生的书法,否则就别忙着举行婚礼。同样题这“福以德招”四个字,在山东淄博还刺激了一个乡村小干部。说来真是有趣。

炳森的书法题匾,可谓誉满中华。从起初王府井大街上的“萃华楼”、“北京百货大楼”、“北京友谊商店”,到如今的“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等等,美不胜收。他始终如一地在继承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大大小小的匾额题跋。他常记起书法界前贤郑诵先老先生的告诫:“耻少作,正常而且必须。”

治学严谨,为人真挚,是炳森的懿行德格。

记得春三月在他家,高朋满座,鸿儒竞乐。他先为甘肃省书协张改琴主席题完“首届敦煌国际艺术节”后,又接待上海《书法》杂志主编周志高同道,再应点毛主席纪念堂的客人,我一边观摩,一边思忖,名人之赘,曷而不累?可是,炳森先生从容笑对,井然有序。这便是大家的浩荡风神,瑞德草堂的蓬勃景象。

名人没有架子,是谓真有名气。他跟我讲,一次他打“的士,”去三里屯东的东湖别墅,那个文化不高的司机以训斥的口气说,没有东湖别墅,那是东湖别野。炳森心里好笑,却没有立即驳斥,下车付完款后热心地说:“老弟,那个字真的不念野,不信,你回去翻翻字典……”。

他凭借着此等心怀,在恢弘的故宫工作了整整四十年,闭门缩身于“观澜精舍”,认真梳理文疏,鉴别历代宝藏,化腐朽为神奇,积散木成森林。令中华国粹千年彰显,扬东方文明于世界。

他送我《紫垣秋草》一书时解释:“我在故宫虽然没有成为一棵树,然而,自信是一株秋草,已把草籽撒下,结了果实。”

我忙说,人生是一棵树。有人不如树。您胜似一棵树。枝繁叶茂,德厚流光。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