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4年度第五期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的一生
 

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的一生

李豫川

(接上期)

1935年,撰《摄大乘论疏》。该书义本世亲无性者半,自所疏义者亦半,较旧注明白详尽,陈义不让古人。又作《论语义疏》,洋洋十余万言,对孔子学说特加发挥,多超越汉宋诸家之说。

王恩洋认为:佛教以出世为宗旨,儒教以入世为宗旨。出世故易流于厌世,然一味厌世,而不知救世,则为声闻独觉之行,而非诸佛菩萨之道。入世故易流于顺世,然一味顺世,而不能济世,则为凡夫俗儒之行,而非圣贤之道。儒教以昭明德于天下为志,仁以为己任,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则儒家非顺世贪生也。菩萨不染生死,不住涅槃,大悲利生,方便善巧,则佛家非厌世怖生也。儒教以挽救世道人心,使众生和平安宁为宗旨,故律己甚严,待人惟恕。佛教以拔救有情解脱为究竟,故提倡绝情离欲,不与世同。然无菩萨之精神,则不能做入世之事业。而不能拨乱反治,使人类得以安生尽性,则佛法亦将无所施。是故二教可以交相为用,并行不悖。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杀人武器亦日益厉害,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当大阐儒佛之至教,挽救物质文明之弊,解斯民于倒悬。

1936年6月,王氏应成都佛学社之邀,前往讲授《世间论》,该讲义后由成都佛学社印行。讲稿分“价值论”、“本体论”、“缘起论”、“出离论”、“无住涅槃论”五章,为《人生学》之补充。后讲《摄大乘论疏》,历时三月,听众踊跃。上至耆年硕学,下至英俊青年,莫不具足。四川佛学院院长昌圆法师率全体师生来此听讲。邵从恩(1871——1949)、卢子鹤、黄肃方、叶秉诚(?——1938,时任四川大学史学系教授)、游永康(即后之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隆莲法师,1941年从昌圆法师出家)等亦来闻法。说法堂为之爆满,后至者乃环立阶前聆听,场面感人!讲经结束后,已是秋高气爽的九月天了,他乃从成都望江楼登舟顺岷江而下,去青神县中岩寺、乐山乌尤寺等地观光旅游,藉以放松一下自己。在乐山,他结识了遍能法师(1906——1997,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并应邀在乐山公园讲《心经》及人生哲学。旋回成都,会晤了勤研佛典的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炳英(1889——1957)等人,后返南充。

1937年1月,他应重庆佛学社之邀,在长安寺讲《世间论》和《摄大乘论疏》,并会晤了前清翰林赵熙(1867——1948)及其弟子遍能法师。四月归家,在龟山书房讲《孟子新疏》,七月讲毕,讲义由龟山书房油印刊行。旋应重庆华岩寺之邀,讲《二十唯识论疏》、《佛说无垢称经释》,讲稿后出油印本。圣观法师(1886——1954)、朱之洪(1871——1951)等人亦来闻法。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朱之洪对王恩洋说:“吾得依佛法以送余生。”王开导朱说:“学佛不应如此消极,我们不但生应精神,尤须死得精神,菩萨悲心大愿,世世代代无穷无尽,入地狱以度众生尚可为,岂能以自度自了为宗旨耶?”朱闻言振奋,自谓于佛法得正愿云云。王氏还向华岩寺方丈宗镜长老推荐邱檗居士担任天台教理院主讲,遍能法师任教务主任,圣观法师任事务主任,主客双方皆大欢喜。9月,再应重庆佛学社之邀,讲《缘生论》。10月归家,在龟山书房讲《辩中边论》。12月得欧阳竟无信,谓支那内学院已迁至四川江津,请他明年农历正月初七(公历2月6日)来江津会面。

王氏不敢怠慢,1938年1月30日即动身,正月初三抵重庆,见到吕澂等人,次日偕吕澂、邱檗、韩文畦、蒙文通等40余人到达江津,拜谒欧阳大师。

1939年,王氏在龟山书房为诸生讲国学,其讲稿《老子学案》、《王国维先生之思想》,由黄联科出资在上海佛学书局印行流通。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欧阳竟无两大弟子风格迥异。一是吕澂,思想冷隽,治学精严;一是王恩洋,情深信笃,践履踏实。恩洋先生志切救世,热情充沛,尤喜接近社会下层人民。他布衣蔬食,安于淡泊,出门远行,背包挂伞,独来独往,不计危苦,对人对事,凡情之所至,理之所安,一身任之,能终其守。1940年11月,他从南充起程,前往江津拜谒欧阳大师,只身徒步,日行百余里。在其所作《南游记》中留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六日,过八塘,日落如在山顶,下山犹十余里矣。山路曲折,两崖峻绝,别饶幽致。俄林间风动,草木有声,暮云忽起,遮蔽星月,余心随境入寂,渺然若丧乎我者。继而林木怒号,风力加急,飘举衣袖,余驭风而行焉。斯时精神倍增,脚力益健,仰望天空,忽夜月如钩,破云而出,余亦心光怒发,念六度万行,一切智智,趣之何难?直往而已。继复万象森罗,转觉心意两忘,无取无往,始悟精进之功,寂照不二之旨。既至八塘,余乐未歇。中夜风云顿作,大雨如盆倾也。”

1941年2月2日(正月初七),他再至江津,参加支那内学院师友聚会,与欧阳竟无、吕澂、陈铭枢、高语罕等人欢聚一堂。6月,上海佛学书局《佛学半月刊》请其作一“法相宗专号”,他先后撰写成《法相义》、《法相体类》、《我之假立》、《缘起义相》、《共业增上》、《圣道转依》六篇文章寄之。该六稿加上后作之《叙论》及《答梅撷云先生论缘起书》,汇编成《法相学》,由华岩寺刻印流通。11月,他去江津拜望欧阳大师,与陈铭枢等人游山,陈问:“宗门早悟者每寡传,迟悟者门多盛,如岩头雪峰者流,何故?”王答:“迟悟者悲增,又历尽艰辛,知人心病,应机善巧,而早悟者仅智增耳。”同月,他在华岩寺讲《瑜伽力种性品》并在重庆钱业公会讲《心经》七日。归家后,整理讲稿,作《心经通释》,与《瑜伽力种性品疏》一起由华岩寺刻印流通。

1942年1月,他应太虚大师(1840——1947)之邀,参观重庆北碚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并与法尊法师(1902——1980)辩论《瑜伽力种性品疏》。2月,赴内江开办东方佛学院,院址设在圣水寺。并应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佛学社之邀,前往讲《人生学》及《心经通释》,历时十日,其间结识了自贡盐业公会主席罗筱元(1819——1966)等人。3月底返圣水寺,讲《二十唯识论》。6月回家途中,应重庆佛学社之邀,讲《法相学》三天。10月,在内江通俗教育馆讲《瑜伽力种性品》,并与黄肃方、廖泽周等人商议,决定将东方佛学院改名为“东方文教研究院”。同月,王恩洋通读了冯友兰(1885——1990)的近作《新理学》,觉得其理论体系支离破碎,不能自圆其说,谬误百出,很不成熟,乃撰《<新理学>评论》以抨之。11月,在重庆佛学社讲《瑜伽力种性品》,并去江津看望欧阳竟无。12月,应泸县佛学社之邀,讲解《心经》。年底,他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完稿,全书洋洋40余万言,为其生平第一巨著,堪与唐初窥基大师(632——682)之《成唯识论述记》相辅而行。但黄联科从印度尼西亚寄来的印书款,由于物价飞涨,法币贬值,折耗殆尽,以致上海佛学书局竟未能出书,显示每每引为终身憾事!其时龟山书房已停办,他利用余暇写成了《瑜伽师地论疏》六卷,原计划用三年时间写完三百余卷,后因撰写其它著述及政治方面的原因,终其一生也未能续作,惜哉!

1943年2月23日,欧阳竟无病逝于江津几江镇,享年七十三岁。王恩洋惊闻噩耗,痛哭失声,立即束装就道,赶赴江津,匍匐奔丧。他对欧阳大师一贯师事谨慎,有疑必问,辩理必明,有时虽遭严斥,仍忠敬不渝。自1937年支那内学院迁川以后,他除因父母病重的一、二年外,每年都要去江津拜望欧阳大师几次,并对支那内学院尽力支援,学术界颇因此称赞其品德。为悼念欧阳竟无大师,支那内学院特出《纪念专刊》。门生弟子,各述功德,海内贤达,咸致哀辞,王恩洋也撰写了长文《追念亲教大师》。丧事完毕后,他返回东方文教研究院,为清福法师(1862——1940,曾游历亚洲十多国)修改《源因略记》一书,并撰写《清福和尚传》。其时西藏佛教中观派的学说传入内地,风靡一时,以唯识为不了义,而内地许多唯识学者也不自信,附益此说,始终坚持瑜伽般若立场的王恩洋,乃撰《实有真空中道了义论》一书作为正面答复,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该书对汉藏佛教教理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月,他根据旧作《论语疏义》写成《孔子学案》。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叙论”,明孔子学说之源流及群贤弟子。第二章“志学”,明孔子学说之宗旨。第三章“执礼”,明孔子立身范世之道。第四章“求仁”,言孔子内心修养之功夫。二至四章合为孔子之伦理道德学。第五章“为政”,叙孔子之政治生涯及政治主张,即其政治学。第六章“施教”,述孔子教育之道,即其教育学。第七章“知天”,论孔子对鬼神、生死、天命等的态度和认识。第八章“作圣”,云孔子对人格和人品的升华,自君子以至于圣人。第九章“行赞”,认为孔子的“大道”是现实的而非理想的,并赞美其功德,以为圣人之所以不同于哲学家,其区别正在于此。从该书及其后作的《儒学中兴论》等书里,可以看出他渐有置重于儒学的倾向。该书与《实有真空中道了议论》、《<新理学>评论》同为文教研究院印行,是为文教研究院印书之始。6月3日,他赴江津支那内学院参加欧阳竟无百日大祭,与吕澂、陈铭枢、黄忏华、李安、韩大载等新知旧友聚会,召开院友会,公推吕澂继任院长。(,)并成立理事会,由吕澂、陈铭枢、王恩洋等七人组成,协助院长工作。9月,前往自流井讲《新人生哲学》、《瑜伽力种性品》、《八识规矩颂释论》、《二十唯识论疏》。讲经完毕,返文教研究院,埋头写作《大学新疏》和《大学略释》。10月《孟子学案》杀青。该书计十章,第一章“叙论”,简述孟子生平并论其学问大略。第二章“仁义”,明孟子学说之宗旨。第三章“心性”,论“性
善”、“义内”说之建立。第四章“学养”,论孟子修养省察之功。第五章“天命”,论知天立命尽性践性之学说。第六章“人伦”,论父子君臣之道。第七章“主政”,论治国平天下之方。第八章“斥外”,述孟子对战国时代诸子学说之批评。第九章“尚友”,赞先圣之德行,明孟学之起源。第十章“传承”,言孟子之所教,道孟学之流派。该书与《大学新疏》等一起由文教研究院印行。11月,他应邀去重庆、泸县讲《瑜伽真实品》、《金刚经》。旋赴江津支那内学院参加校友会。12月,《新人生哲学》、《金刚经释论》完稿,他请四川莲宗院尼众部教务长隆莲法师担任校对,由文教研究院印行流通。总计该年成书九本,加上长文《追念亲教大师》,共约60万言,为其生平著述最丰、种类最多的一年。

1944年3月,他应邀去新津讲《瑜伽力种性品》、《心经通释》。并作《新唯识论者之思想》(后刊于文教研究院编辑出版的《文教丛书》第一期),抨击他旧日的同窗熊十力。旋应成都四川莲宗院之邀,讲《瑜伽力种性品》,四众云集,盛况希有!并在黄肃方家会晤了但懋辛(1886——1965)、刘光烈(1889——1978)、李炳英等知名人士。4月,应国立武汉大学教务长朱光潜教授(1897——1986,现代著名美学家)之邀,前往讲授《佛学概论》、《儒学概论》课程,并在校演讲《新人生哲学》。当时武汉大学内迁乐山,他授课之余,常与乌尤寺方丈遍能法师、游子九居士(隆莲法师之父)诸人相过从。6月,他拟好试题交教务处后,即由曾任峨眉山金顶住持的圣观法师陪同,畅游峨眉山,领略天下名山雄、幽、秀、奇的景色。六日后归校,批阅试卷,见学生成绩优异,不禁感叹武汉大学人才济济,群星璀璨!7月归内江文教研究院。8月返家,得陈戒于信,谓四川福顺余次青读了王恩洋的著述后,慨然发愿弘扬东方文教事业,闻文教研究院经费困难,拟为组织董事会,募集资金。他阅信后欣喜不已!盖当时黄联科因日军侵占南洋,已破产两年多矣,所捐助之功德款也随之中断。王氏立即与余次青联系,决定在自流井成立文教研究院董事会,此举得到罗筱元等人的响应资助,公推余次青为会长。前后共募得资金三百万元,另加出版专项基金数十万元,罗筱元还私人捐助黄谷72石。由是文教研究院在经济方面得以摆脱困境,出版经费和对研究生的补助问题也相应地得到解决,开始发行《文教丛刊》。而且,从11月起,该院还每月资助支那内学院二万元。为表谢意,王恩洋在自流井旭川公园讲《人生哲学与佛学》,连讲三天。然后去乐山、峨眉考察,准备把文教研究院迁过去。朱光潜先生、遍能法师、圣观法师、游子九居士均不辞劳苦,整日陪他寻觅新院址,最后选定宽敞宏大又幽静宜人的峨眉山伏虎寺(后改变计划,将文教研究院迁至成都西郊罗家碾)。返回内江途中经过成都,应四川莲宗院之邀,讲《金刚经》七日,始得脱身。在内江,他将《人生哲学与佛学》、《佛说无垢称经释》二书稿交贞利印刷生产合作社付印。12月,在重庆佛学社讲《金刚经》,并会晤了陈铭枢和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1897——1986)。

1945年2月,他从家乡起程,返内江文教研究院。途经遂宁,应爱道佛学社之请,讲《心经通释》七日。到内江后,即着手在文教研究院内分设研究部、修学部、问学部、函授部。3月,应邀赴资中县城讲《心经通释》和《二十唯识论疏》,并为高中学生讲《人生学》,旋回文教研究院。6月,写成《荀子学案》,全书分13章,计16万言。7月作《论世界大战与人类前途》,9月作《论建设中国之道》,均载于《文教丛刊》。11月赴江津支那内学院,参加纪念欧阳竟无诞辰集会。途经合江,应邀至县佛教协会会长夏之时(1887——1950,辛亥革命元老)家中,畅谈终日。在江津会晤吕澂等人后,即应请去重庆佛学社讲《佛说无垢称经释》。年底,文教研究院应中央图书馆之请,将《佛说无垢称经释》、《金刚经释论》、《心经通释》、《孔子学案》、《孟子学案》、《荀子学案》、《老子学案》、《儒学大义》、《人生学》、《新人生哲学》、《文教丛刊》(一、二期)分赠英国远东非洲学院、大英博物馆东方图书稿本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各一全套,委托中央图书馆转寄。与此同时,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湖南人)亦来文教研究院访问,与王恩洋畅谈至洽。王赠谭《人生学》及《文教丛刊》一、二期,谭意犹未尽,乃将王氏著述悉数购去。分手时,两人相约在发扬东方文化事业上密切合作。

1947年,文教研究院迁至成都西郊罗家碾,扩大招生。这时,他获悉黄联科已倾家荡产,日食维艰,不胜悲悯!乃多方张罗,凑得数千元,立即汇寄黄君,并深情地说,现在应该是他作出一点报偿的时候了。

1951年,文教研究院被川西人民政府接收,遂停办,人员星散。王恩洋返回南充故里,被聘为川北行政公署及川北政协顾问。

1952年6月,他应川北行政公署文化教育委员会函约,撰写了《佛教概观》,连载于上海《弘化月刊》,并由弘化社出版单行本。9月,川北、川西、川东、川南四行政公署撤消,合并为四川人民政府,王恩洋被聘为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并被选为省政协委员。

1957年3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上,王恩洋被选为理事。同年,他应北京中国佛学院之聘,担任《佛学概论》等课主讲。在校期间,他托上海佛学书局将1942年完成的巨著——《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复印了二百部,作为资料保存起来。

1961年,王恩洋因病回到成都静养。次年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上,他连任理事。9月,四川省佛教协会成立,他被选为常务理事。

1964年2月5日,王恩洋先生在成都病逝,终年67岁。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