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4年度第四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因为历史的原因,目前,在中国大陆,四十岁到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出家人,有一个明显的断层,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出家人更是奇缺。在恢复寺院的硬体建设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出家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佛教事业的重心由硬体建设向软体建设(以佛教文化的传播)转移,这个年龄段的出家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压力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僧团急需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来充实自己。

佛教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的。精于修证的人才固然重要,同样,精通世出世法、长于宣教、懂得管理的人才也不可缺少。虽然人人都可以信佛、学佛,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讲法。佛法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体系,它是一个具有非常浓厚心理学色彩的修证体系、道德体系和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无论是从它的思想广度、深度,还是从它的历史影响来说,佛教都是人类历史上其它文化体系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高深的理论体系和精微的修证体系,要真正理解它,消化它,并把它转化成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必须有一定的世俗文化作基础。

况且,弘法并不是单向度的“自言自语”,它实际上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最讲究的是契理契机。光明白了佛教的道理还不够,还必须尽可能多地懂得世间的文化知识,懂得时代人心,懂得现代人的交流语言、交流方式,必须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摄受能力。而这些,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出家人,显然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出家人更容易胜任。

诚然,依靠佛教界的力量,一切从头开始,按部就班地培养人才,从中长期的目标来看,这是必须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提高僧团素质的方法,思路比较单一,效果也比较慢,无法满足佛教事业的现实需要。而且,就世俗文化的修养来说,社会上的普通高校最有优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吸收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具足正信的年轻人加入僧团。这是提高僧团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不能只想到自己关起山门过宁静的日子,要从佛教的大局着想,要有忧患意识和人才意识。在剃度方面,不能“来者不拒”,不能只考虑自己多几个弟子,要适当提高剃度的条件,严格把好剃度关,要从源头上保证僧团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有开放的心灵,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吸引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加入僧团。

眼下,全国各地有不少佛教团体,开始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等长假,针对青年佛教信众,开展一些类似如夏令营的活动,或禅修,或学习经论,或从事慈善活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我相信,这些活动会感动一批正信的青年学佛者进入佛门。他们的融入无疑是一股新鲜的血液。

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人才,利用社会资源,引进人才,这种双脚走路的人才观,不仅适用于世俗企事业单位,同样适用于佛教团体。事实上,中国佛教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就是这样做的,而且非常成功。如,隋唐时代的试经制度,就是通过严格把好剃度关,吸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年轻信众加入僧团的成功范例。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