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04年度第三期 / 谁绑着你呢 |
谁绑着你呢 张志军 |
僧璨大师从二祖慧可那里得到禅宗衣钵之后,一直隐居在舒州皖公山。隋朝开皇十二年(592),一位法号道信的小沙弥,偶然听了一位云游僧背诵僧璨大师的禅学名著《信心铭》,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欢喜。他小小年纪,学法之心却异常坚定,求道之情十分迫切。他跋涉数千里,从黄河岸边的河南沁阳,一直走到长江之滨的安徽潜山县。在皖公山,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仰慕已久的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他在跪拜行礼之后,说道:“大师慈悲,请教给我解脱法门。” 僧璨不动声色地问:“谁绑着你呢?” 小道信一愣,惊诧地说:“没有人绑着我呀!” 僧璨大喝一声:“没人绑着你,那你还要解脱个什么?” 是啊,没有被捆绑着,还要什么解脱?少年道信就这样突然开了悟。 难道,就是这么简单?其实,有什么复杂的呢?我们世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一层又一层枷锁,加上一道又一道束缚,从而使我们的心灵之中多了许多铅坠,堵塞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无法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 道信开悟之后,在师父身边磨练了九年,在他23岁那年,僧璨大师将禅宗的衣钵传给了他。他,成为了东土禅宗第四代祖师。从此,道信禅修益发勤奋,白日持劳干活,夜间坐禅摄心,肋不沾席,夜不倒单(不展开被褥,也就是夜间不躺下休息),60年未曾解衣安眠。 唐朝初年,本来在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庐山大林寺当住持的道信,厌恶了世俗的应酬。他在庐山绝顶五老峰举目北望,发现长江北岸的群山之中紫气升腾,祥云笼罩。于是,他渡江来到了与庐山一江之隔的湖北黄梅境内。 这里石奇泉白,林木清幽,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树。 风来了,松涛阵阵,绿浪翻滚如大海;风止了,青松静伫,化成连天碧玉。更神奇的是,万山丛中两座峻峭的高峰拔地而起,秀出群伦。它俩就像两位顶天立地、比肩站立的巨人,仰观九天星辰,俯瞰大地烽烟;谛听风云变换,笑看江河奔流…… 钟灵之地,当有人杰出类拔萃;山川奇异,自有贤圣与日同辉。 道信望着这两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嘴角隐隐泛起一缕会心的微笑。 这时,一位老翁扛着镢头从山上下来。他告诉道信,这座山叫破头山。道信说:“这个名字不好。看,这东、西二峰秀出群峦,应该叫双峰山。” “谢谢大师赐名。”老人双手合什,深深鞠了一躬。原来,他是山里的栽松道人(并非道士。早期,佛教也将佛法真谛、禅之心要,称之为“道”,因此也将修行佛法的人也称作“道人”),这漫山遍野的松树,都是他几十年所栽种的。老人看到道信身披大红袈裟,显得十分庄严神圣,心中好生羡慕,就请求说:“大师,你一定是位得道高僧。我要拜你为师,给你当徒弟。” 道信见他须发皆白,问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 “九十有九,还小呢。”老人笑着说。 道信也笑了,说:“是不算太老。不过,给我当徒弟嘛,还是太晚了一些。你若是投胎再来还差不多。” 老人向山外走去。离开几步之后,他意味深长地回眸一笑。 一位名叫“冯茂”的居士(信奉佛教的在家人),将双峰山下的一块山场捐献出来,供道信大师开办道场(禅僧修行的地方)。经过数年苦心经营,声名远播,四方禅僧闻风来归。渐渐地,这里云集了五百多位禅和子(参禅的僧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形成最早的禅僧僧团,也开了禅宗道场脱离律宗寺庙而独立之先河。四祖道信启建丛林(禅宗修行道场)、组建禅僧教团的创举,对后世禅宗的发展,对禅宗农禅并重的宗风的养成,影响至为深远。 一天,道信在回山的路上,遇到了一个骨相奇秀的小男孩。那孩子似乎早就知道道信在打量他,停止玩耍,回眸一笑—— 你从辽远的 宇宙深处奔来,恰似一道 照彻灵魂的闪电 你,像大海沐浴出霞光 灿烂明丽 世界因了你而纯净 天哪,这眼神,这目光,这神态,竟然是那样的似曾相识!可是,他仅仅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呀。道信弯下腰,抚摸着他的头顶问:“小弟弟,你是哪位居士家的孩子?我看着你很眼熟,一定与你的父亲相识。你姓什么?” 小男孩一歪头,说:“我的姓可不一般呢!” 道信好奇地追问:“是什么姓?” “是佛性。” 什么?佛性?道信不由得一惊。这时,一同玩耍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的说:“他没有姓,是无姓儿。” 道信就问他:“你真的没有姓?人人都有姓,你为什么没有姓?” “性空,所以没有姓。”小男孩说完,对着道信又是那么璨若朝霞、亮似闪电的一笑。 人人都有佛性,自性空寂,这些深奥的佛学道理,竟然能从一个七岁稚童口中说出来,道信怎能不为之动容呢?要知道,他为了找到一个堪为大法器的接班人,已经寻觅了许多年。道信对男孩说,要收他为徒。男孩说这得问他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住在一座破庙里。她对道信说:“大师,你就带他走吧,他本来就是一个莫名其妙而来的孩子。” 八年前,她正在河边洗衣,山里那个老得像一块破布的栽松老人走了过来,对着她作揖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吗?”她说她是周家的幺女儿,上有父兄,家中之事都由他们做主。老人说首先得征得她的同意。她就点了点头。栽松老人忽然就没了踪影。她回到家中,就莫名其妙地怀了孕。姑娘大了人人喜欢,姑娘的肚子大了人人耻笑。未婚先孕,是乡村最为丢人现眼的事情。于是,父兄就将她赶出了家门。姑娘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所以她忍辱偷生,决心将肚子的东西生出来,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孽种、怪胎!生出来的,不是怪胎,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因为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姓,村里人都叫他“无姓儿”。 道信屈指算来,八年前栽松老人的回眸一笑历历在目。 道信留下一些钱财,将孩子的母亲安顿好,领着“无姓儿”回了双峰山。这个“无姓儿”,就是后来与师父道信共同开创了禅宗崭新局面的、史称“东山法门”的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 高山无心,众人仰之;大海空腹,江河来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对道信大师的禅法非常仰慕,于贞观十七年(643)特派专使来到黄梅,要请道信大师到皇宫供养。道信说自己不过是个山野村僧,恐怕难入太宗皇帝的慧眼,所以婉言谢绝了。 道信的谦谦风度,使得唐太宗更想一睹他的风采,又连续两次派钦差来请。但是,道信都称病不去。三次恭请,三次被拒绝,对于说一不二、一言九鼎的大唐天子,是从未有过的事情。难怪李世民大发雷霆:“再去!这第四次他再推托,就将他的脑袋提来!” 谁知,道信听完圣旨,让弘忍取一把快刀来,自己伸长脖子,请使臣砍头。使臣被他淡薄名利的高风亮节和视死如归的气魄所感动,回朝禀告了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几千年来中国最为开明的皇帝,当他得知道信既不为荣华富贵所打动,也不被死亡威胁所屈服的时候,不禁转怒为喜,对道信大加赏赐。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岁在辛亥,闰九月四日,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在将衣钵传给弘忍之后,端坐圆寂。弘忍为师父的肉身建了一座塔。第二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圣诞日,塔门无故自开,道信大师的仪容栩栩如生…… 附录: 牛头宗的诞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四祖道信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到白下(今南京市区)弃舟登岸,直奔牛头山而去。 已是黄昏时分,牛头山上空五色祥云如盖,山脚下白色岚气缭绕,山中巨石之上一位禅僧肃然端坐。一群羽毛艳丽的小鸟飞来,它们嘴里衔着世间罕见的鲜花,纷纷献到他的面前;随后,一只白猿灵巧地攀上岩石,将一枚硕大的野果放在他的脚下…… 那僧一动不动,也不知他化成了石头,还是他本来就是石头的一部分。 道信使劲咳嗽了一声,惊飞了小鸟,吓跑了白猿,(。)那禅僧却故我依旧,连眼皮都未曾抬一抬。道信大声说道:“好哇,好哇。百鸟衔花,灵猿献果,天人送供,说明你禅修功夫出神入化,已经达到了很奇妙的境界。但是,既然鸟兽能找到你,阎王爷也能找得到你。” 是啊,纵使禅定功夫达到非想非非想天的高度,依然没有出三界,未能了脱生死轮回。要知道,羽化登仙,犹是梦幻;解脱大道,方为真谛。 那僧睁开了眼睛,神色迷惘的看着道信。 道信明知故问:“你在干什么。” “观心。” 道信又问:“观心者是谁?所观之心又是何物?” “……”那僧无言以对,就再也坐不住了,起身施礼:“弟子法融,失礼了。请问大师……” “贫僧道信。” “哦,原来是四祖到了!失敬,失敬!快请到草庵一叙。” 来到法融的庵中,法融急不可待地向道信请教禅之真谛。道信说自己累了,在法融的床上倒头就睡。法融无奈,只好像往常一样,打坐禅修而度过漫漫长夜。他在盘腿入定之前,不禁扫了呼呼大睡的道信一眼,心想,你还四祖呢,如此放逸!说来也是,这道信几十年肋不沾席,整夜坐禅,今天不但蒙头大睡,而且还呼噜连天。 法融耳边滚动着一连串的惊雷——道信鼾声如雷,打扰得他无法观心入定。情绪越是无法安静下来,感觉越烦躁;精神越躁动,心情越烦恼。这时候,连身上的虱子也来添乱,咬得法融痒得难受。他伸手入怀,摸出了两只虱子,将它们狠狠摔在地上——他正在气头上,若不是佛教戒律禁止杀生,恐怕那两个不长眼的小东西早就没命了。 第二天一大早,道信打着哈欠,伸伸懒腰,问法融夜里休息得如何? 法融正没好气,听得道信如此一问,气得脸都青了。他毫不客气地呛白道:“你还有脸问呢,自己不修行,还打呼噜,吵得人家无法打坐。” 道信说:“你昨天夜上嗔火四起,怒气冲天,拿着两只虱子出气,将其中一只虱子的腿摔断了。疼得它叫唤了一整夜,打扰得我没有睡好觉。” 说着,道信大师从地上拣起一只虱子,果然有一条腿断了。 天哪,这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境界呀! 外界稍微有一些动静,自己就无法摄心入定;而人家蒙头大睡,却对周围的一切明察秋毫。直到这时,法融才对四祖道信心服口服。他将道信扶到座位上,自己铺展拜具(僧人随身携带的方形布巾,磕头时铺用。打坐时也用,也称坐具),大礼跪拜,请求四祖传授禅要。 道信开示说:“千百佛法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这也就是说,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 法融低头想了想,然后问道:“此心既然一切具备,那么,什么是佛?什么又是心呢?” “法融!”道信突然大叫一声。法融一机灵,下意识的答应了。道信笑着说道:“法融呀,你再好好思考一下,刚才若不是心的作用,你怎么会应声而答呢?所以,你要问的佛,就是你那能问的心。心与佛,无二无别。” 法融于此顿悟禅旨。此后,牛头山法席大盛,开创了中国禅宗史上极具特色的第一条旁系支脉——牛头宗。 禅机链接:心头无事一床宽 文革期间,某特殊监狱同时关进了三名要犯。一位市委书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名专跑高层的名记者,写过不少颂扬刘邓路线的大文章;第三个是位老和尚,他不但本人系牛鬼蛇神,还有许多师兄弟在美国、台湾,红卫兵怀疑他是潜伏下来的老特务。 三个人被分别关进了三间单人牢房。这倒不是怕他们串供,主要是为了在精神上彻底摧垮他们。对付这些极端顽固分子,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精神的摧残。而其中最最见效的,就是长时间的单独羁押,彻底断绝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将他完全隔离起来。据说,人,最难以忍受的,便是极度的寂寞。在一个极端封闭的环境里,人的精神很快就会崩溃。 果然,不到两个月,那位平时前呼后拥、一呼百应的市委书记首先受不了了。他不但精神上垮了,他的身体也垮了——他那消化惯了山珍海味的胃,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监狱中恶劣的食物。于是,他用碎玻璃割断了自己的腕脉。 三个月之后,名记者疯了。他整年天南海北的跑,何曾尝过长时间囚禁一室的滋味?再说,记者号称无冕之王,人见人敬;而他又是专门跟随最高决策层的名记,更是王中之王,连那些省长、部长都敬他三分。但现在,他却连孙子都不如……他的高贵而脆弱的自尊心备受折磨,终于崩溃了。 多半年过去了,那个老和尚没死,没疯,面色好像比刚进来时还要红润一些。莫非,他有什么灵丹妙药?看守们暗中观察了很长时间,这老和尚除了每天在地铺上打坐,什么特殊举动都没有。 这时,狱中又来了一个教数学的大学助教。他当然听说了市委书记与名记者的故事,他还很年轻,既不想自杀,也不想发疯,所以他就将目标锁定在老和尚身上。助教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老和尚每三天在看守的押送下到厕所倒一次马桶,会从他的牢房前经过。而其中一个看守怕臭,轮到他值班时,总是离得远远的。他要充分利用这唯一的机会向老和尚求教,请他将救命的良方传授给自己。 那天,机会终于来了。他在牢门之后向老和尚请求。老和尚回答说: “心头无事一床宽。” 他不太理解。然而,当老和尚刚想给他解释之时,看守已经发现了他俩隔着牢门交流的情况,大声呵斥着冲了过来。老和尚在马桶上抓了一只苍蝇,随手从牢门巴掌大的透气窗中扔进了助教的牢房。看守问他干什么?老和尚说:“你们都说知识分子臭,我想试试他是否比马桶还要臭?” 这老和尚,真够恶心人的! 年轻助教非常失望。看守提高了警惕,以后再寻找机会就难了。他无所事事地躺在地铺上,闭着眼睛胡思乱想。忽然,那只苍蝇嗡嗡叫着飞了过来,老实不客气地落在了他的脸上。哇,它可是刚刚从老和尚的马桶上爬过!助教急忙挥手赶走了它,差一点呕吐起来。 不一会儿,那讨厌的小东西又飞来了。在他的头上爬来爬去。而且,这只苍蝇格外贪婪,只要是暴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它都要占领,好像都是它的地盘。它恬不知耻地在上面降落,爬动,拉屎。你刚将它轰走,它马上就又落下来;再驱赶,它再来……这小家伙,真不要脸!助教被它搅得心烦意乱,没一刻安宁。于是,忍无可忍的他下决心要彻底消灭它。然而,在没有苍蝇拍的情况下,若想逮住一只苍蝇,决非易事。它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又飞向西,忽而向上,忽而往下……助教就跟着左扑右打,上蹿下跳…… 追着追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因为,他发现,在追逐一只苍蝇的时候,这间本来十分狭小的牢房,变得格外高大,格外宽敞,格外空阔,好像,这里就是无边无际的旷野一样。 “心头无事一床宽。” 他突然理解了老和尚的话,也明白了老人家往他牢房扔苍蝇的用意。 过惯了自由生活的人,还总是常常觉得自由不够,何况真的失去自由的人呢!如果在身陷囹圄之时,仍然时时向往无限的自由,一心一意向外驰求,不啻是雪上加霜。就算不会憋闷得绝望而自杀,也会精神崩溃而发疯。 助教那颗因受到了冤屈而激愤、失衡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他未曾学过参禅打坐,但他知道,老和尚的意思是让他不要胡思乱想,尽量将心中那些纷纷扰扰的杂念排除干净。于是,他不再追悔过去的所作所为,不再对未来作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也不对自己现在的处境过分悲哀…… 慢慢地,他发现,当自己的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心境之中灵灵明明,并非空空荡荡,会有许多智慧的火花一闪而过。在这个时候,在这种心灵状态之下,过去很多无法解决的数学难题,在此时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此后,他每天静静坐在地铺上,将自己的心境调整到空空灵灵的状态,然后,思维着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 几年之后,助教被平反释放,又回到了大学任教。随后,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权威的学术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见解独特的论文,一跃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数学家。 (本文选自《禅机智慧丛书·禅东禅西》)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