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4年度第一期林禅寺第十二届禅七法会开示节选
 

林禅寺第十二届禅七法会开示节选

净慧

找到方法,守一不移 (12月9日开示)

各位道友,我们天天在这里起早,盘腿子,行香,坐香,可以说非常辛苦。我们究竟要做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我想,大多数人可能心里都很清楚。也可能还有少数人不知道。如果连要达到的目标都不明确,那么,坐在这里一定很难受。我们坐在这里,不为别的,就是要打扫心地上的尘埃,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进行心灵的环保。

大家都知道,心灵是行为的统帅。心灵这个统帅如果出现了问题,在行为上,我们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做出种种于人于己有损伤的事情。所以,保护心灵的卫生,不让它受不健康东西的污染是非常重要的。不健康的东西,也就是说心灵的尘埃,总起来,不外乎这三样东西,就是贪、嗔、痴,也叫三毒。这三毒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惑”字,又称无名。由无名而起惑,由惑而造业,由造业而感得种种苦果。惑是因,业是行为,苦是果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天天跟苦打交道。有内苦,有外苦。内苦就是我们身心的烦恼,如生、老、病、死、五阴炽盛等苦。外苦就是由外在的四大不调、人事关系的不协调、生活资源的不充足等等,所造成的逼迫和热恼,如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面对这个苦的现实,虽然大家都能够亲身感受得到,但是,绝大多数人却不以为苦,反而以苦为乐,不求出离;或者知道了苦,却不肯去找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苦从哪里来?苦从错误的行为中来。错误的行为从哪里来?从错误的思想中来。错误的思想就是惑。错误的行为就是业。要想不受苦报,必须远离招致苦果的行为。要想远离招致苦果的行为,就必须远离错误的思想。因此,从佛法的修证次第上讲,欲去苦果,必须先断苦因,欲得善果,必须先种善因。我们来这个地方打禅七,就是要逐步地洗涤蒙在我们心灵上的尘埃,也就是要消除错误的思想,找到错误行为的思想根源。然后,就在这个地方精进用功。

打扫心地的尘埃,要有相应的工具或方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都是打扫心地尘埃的具体方法。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需要根据现代人的特点,作适当的调整。我们可以从三藏教典中,从祖师的语录中,找出适合于现代人需要的修行方法,把这些方法同现代人的思想、习惯和行为结合起来。因为这些方法都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使用过无数次、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过来人说的话。我们尽管去使用它们,用不着怀疑。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佛教的修行方法虽多,但最后都要归结到心地上来。离开了心地,一切方法都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了实际的意义。这些年来,柏林寺经常倡导和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数息、念佛和参无字公案。这三种方法,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一门深入。(,)也可结合起来使用,依深浅次第,循序渐进。比如说,我们可以先从念阿弥陀佛开始,把心念调纯熟。然后,练习打坐,修息道观。等自己的定力有了一定的长进,再参无字公案。我们许多人都是从念阿弥陀佛走入佛门的。开始不妨从一心念佛入手,来摄持此心。等到心地逐步变得调柔、稳定了,坐得住,可以进一步来修息道观。修息道观也是一种摄心的方法。数呼吸对稳定情绪、摄心得定,非常有帮助,其效用可能比念阿弥陀佛又要快一点。得定固然重要,但不是最终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智慧。所以,接下来,可以参无字公案。

作为一个修行人,能不能在这一辈子中循序渐进地运用这三个方法呢?我想完全是可以的。这三个方法可以分开用,我这辈子就念阿弥陀佛,或者我这一辈子就修息道观,我这一辈子就看无字公案,这就是四祖道信禅师所说的守一不移。

在四祖的禅法里,也提倡念佛。大家可能会问,四祖不是禅宗的祖师吗?为什么也提倡念佛呢?四祖所提倡的念佛和时下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有原则上的不同。四祖提倡念佛的目的在于摄心。从念佛到无念,从无念到安心,从安心到开智慧。在四祖那儿,念佛不是为了死后求生西方。四祖认为,只要你的心清净了,当下就是净土,更不要向外驰求,愿东愿西的。这是四祖念佛禅的特点。所以,四祖是把念佛做为修禅的一个工具,目的是使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下来,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平常我也劝人念佛。我劝人念佛,有两类:一类是劝人念佛以摄心安心,这主要是针对那些信仰基础比较深厚、教理知识比较通达的人,他们在修行上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没有想到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因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下清净,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另一类就是针对一般修净土法门、临终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们觉得没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便没有了依靠,心里感觉不踏实。对这一类人,要因势利导,所以我也劝他们好好按净土法门的要求去用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关于念佛禅,四祖是这样讲的:能够守此一念,念佛心即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心和佛在当下的这一念中是统一的。这种念佛方法与禅宗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念佛禅的初步功夫就是要念念相续,守一不移,进而达到念而无念的状态。无念不是不念,而是完全没有杂念;不是起心动念去念,而是自然而然地去念,念念只有念佛这一念,其他的妄想杂念、无名烦恼都彻底地被打扫干净了,心地是清净的。因为你不用起心,不用动念,时时刻刻,这念佛的心都在现前,这就叫无念。到了无念的时候,你的心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安定下来了。所以四祖提出要“无念安心”。四祖的这个无念思想,后来被六祖所继承和发扬。六祖系统地提出了三无的思想,所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禅七期间,我希望每一个人能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用功方法,或念佛,或数息,或参无字公案,守一不移,以此来代替我们的妄念,逐步地使我们这颗妄念纷飞的心安定下来。这一步工作做得纯熟了,才有开悟的可能。如果连这一步都做不到,心地的尘埃就没有办法打扫干净。所以对于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神秀大师的偈子——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必须好好地去坚持,去落实。这个偈子,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记得,肯不肯去用、用不用得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对于这首偈子,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时时勤拂拭”这五个字上面。做到了时时勤拂拭,自然就不会惹尘埃。

那么,如何去拂拭呢?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就是我刚才提出三条:念佛、数息、参无字公案。我建议,初入门的人,不妨因势利导,驾轻就熟地用一句阿弥陀佛来摄心。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不妨用息道观,来更深入地摄持此心、安定此心,逐步做到有小定现前,出现轻安的境界,比如,坐一柱香,引磬一响就静下来,再引磬一响就出静,这中间好象只有几分钟一样。能够出现这样的境界,算是体会到了轻安。有了轻安才能够有定。现在,我们绝多大数人都不得轻安,腿子疼得要命。所以,禅七期间,一定要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用功方法,否则就是白白浪费光阴,不得受用。

用功的过程中,“守一不移”这几个字最为切要。守一不移这个观法是由傅大士传下来的。傅大士是弥勒菩萨的再世。在说明守一不移的时候,四祖还有一首偈子,一共十一句,就是——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这首偈子讲到了用功方法。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对象要保持一致,不能走失,不能间断,这样慢慢地就能够入定。特别是那个比喻,说得好,就象我们手上拿着一个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鸟儿的足上。鸟儿要飞,你就拽一下绳子,把它拉回来。鸟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痴心妄想。绳子是什么呢?就是一句佛号,或者是数呼吸,或者是看‘无’字公案。你在用功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把住这根绳子,不能放手,一放手,你的心就飞走了。所以,我奉劝初用功夫的人,一定要找到一个方法,来摄收此心,安定此心,守一不移地按这个方法去做。只有这样,坐在这里,我们的心才能逐步地安定下来,腿子才不会疼,时间容易过。否则的话,这三十五天实在难熬。

修行路上的三个误区 (12月10日开示)

各位道友,在修行的路上会有很多的误区,佛教把这些误区叫做障碍。大体说来,有三大误区:执着是一个误区,走极端是一个误区,放任自流也是一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放任自流。在现时代,放任自流的情况比较普遍。禅宗里面确实讲过,饥来吃饭困来眠,处处都是好修行。但是要晓得,这个话是过来人的境界。初学佛的人,如果见地不到位,功夫不到家,以为穿衣吃饭都是在修行,从而放松警觉,随流而转,这样很容易走到误区,变成了放任自流。“穿衣吃饭都是修行”,和“穿衣吃饭都在修行”,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果地上的受用,后者是因地上的功夫。

因此,要做到不放任自流,必须是穿衣吃饭都在修行,而不是盲目地自吹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从“都在修行”,进到“都是修行”,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艰苦奋斗的用功过程。作为修道的人,必须坚持在穿衣吃饭的时候也要修行。这样坚持做上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才可以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处处都是好修行”。今天的修行人容易犯此毛病,把目标当成了现实。你根本就没有走到那个地方,没有那种受用,所以不要说大话。

与放任自流相反,第二个误区就是执着。初学佛的人,由于见地不到位,容易执着于形式,不走中道,导致偏执。比如,有些在家信众,一说到学佛修行,就人为地树立起许多条条框框,认为这也不能做,那也不如法,家里的事情一样也看不惯,心量逐渐变得如针眼一样大,没有慈悲心,没有同情心,也不知道关怀他人,人际关系搞得越来越紧张。出家人中也有一些人比较偏执,认为修行必须住进深山老林里,不与世人打交道,任何人都不得打闲岔,有时甚至于连自己都嫌多余,对世间的事情,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对眼,总觉得世间的一切对修行都有妨碍。类似的执着,如果不能及时校正,越到后来越容易出偏差,越容易走极端。一旦走极端,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是就干脆不修,要么是走火入魔。因为偏执心重的人,他的心不在道上,而是在对立面上。由于不能超越二边对立,老是在同对立面作斗争,眼里不能容纳一点点事物,时间久了,就会在情感上、思想上出现问题。这样一来,修行对他而言,毫无快乐可言,完全演变成了一种没有出路的自我折磨。修行走到这个份儿上,的确是很痛苦的。

如果说第一个误区放任自流,其结果至多是自己不修行,对自己的身体,对别人不会产生什么后果。但是,如果偏执心太重,心里的障碍排除不了,这个后果就相当严重了。就在家人而言,这种偏执不仅对自己的修行有障碍,对自己的身心有损伤,而且还会对别人,尤其是给家庭成员带来负面影响,给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干扰。就出家人而言,这种偏执会导致同参道友之间出现种种摩擦,其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学会大肚宽敞。大肚宽敞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养成的。在修行过程中,要多学习佛法,多看经典,看了以后,还要照着去做。要经常观想坐在山门口的那位老头陀——弥勒佛,你看他一天到晚,总是欢天喜地,从不见他愁眉苦脸,真是大肚能容世间难容之事。在实际生活当中,经常观想弥勒佛,开阔自己的心胸,消除内心的烦恼,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不要老指望别人事事都能如你的心,如你的愿;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也无法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人们寄希望于法制,认为它能改变人心,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人内心深层次的烦恼,是无法用法制来解决的。修行人但求心不附物,不求外在的事物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环境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个误区就是着相而求,心外求法。修行人一旦着相、心外求法,就会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少见。比如说,某人梦见佛菩萨来了,梦见自己到了极乐世界,梦见自己的身体变得和宇宙一样大,心里非常欢喜,于是起了执着。这样做,很容易走火入魔。又比如,有的人在打坐的过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就见到了佛,听到了法音,看见了光明。这种现象好不好呢?好!能不能执着呢?不能!一旦执着于这些小的境界(佛教称之路途风光),就会很容易生起得少为足的心理,不求进步了,迟早会步入歧途。在修行的途中,稍一着相,就会有魔来干扰。因为一切现象都是自己内心的外化,真也好,假也好,都必须以平常心去对待,要把它们看成是平常事,看成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外在的。

以上三个误区,修行人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走到里面去了。一旦走到误区,修行就没有成就的可能。那么,如何才能防止步入这些误区呢?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多看经书,多看祖师的语录,看了以后,还要真正地消化、应用。二是,如果真的走进了误区,自己一定要有所觉察,要亲近善知识,请教善知识,在善知识的点化下,能及时回头。修行就是一个不断克服误区、走出误区的过程,反反复复、进进退退。修行的过程中,想要没有误区是不可能的,要想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干扰,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人多生多劫都积累了很多的业障烦恼。这些业障烦恼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忏悔。忏悔是克服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步入误区的很好方法。忏悔实际上就是觉悟,就是反省。只要时时有觉悟,时时有反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修行中的误区是可以避免的。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