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3年度第五期古寺新貌——记寒山寺的跨世纪变化常乐寺遐想
 

古寺新貌

——记寒山寺的跨世纪变化

俞朝卿

【提要】本文扣住世纪交替之际,以古寒山寺特建弘法堂、重建普明塔、组建寺院新班子(方丈)等“三建”工程,揭示了古寺新貌,反映了作为社会特定方面的佛教、寺院的旧貌新颜!由此“一斑”,展示了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巨变(特定一角),赞颂了国家宗教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宗教是社会的一个特定方面。佛教寺院,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苏州寒山寺,多年来人气日益兴旺,既与古寺本身名胜新辉日见增添有关,更是20年来苏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兴盛繁荣的展示。语云:“由一斑而知全豹”。这不仅是人们思维中的逻辑推理,更是“特殊中包含一般”(普遍)的客观真理。据统计,寒山寺自1980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38.98万人次,其中境外宾客46.86万人次。①如果说“钟声诗韵”,还只是沟通了历史的幽情,那么,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9大新兴城市之一,以及由此显示的苏州发展态势,才是吸引四海当代人之现实魅力!

笔者有幸,添为住苏州几十年的老市民,于2002年秋冬之交,苏州寒山寺行“建寺1500周年”大庆之期,重访寒山寺。深感古寺新貌,历历在目;昔日之“诗韵钟声”,已为今日之阵阵“涛声”前①所超越。余秋雨先生曾有《白发苏州》一文名闻海内外我以一市民的身份,想请他再写《白发童颜话苏州》的续篇。我的秃笔只能简记几点寒山寺新貌。今拟以“特建弘法堂”、“重建普明塔”、“组建新班子”,这“三建”概述之。

特建弘法堂

每年一次的寒山寺中日民间友好除夕听钟声活动,是中日友谊交往的虹桥,文化交流的黄金渠道。自1979年起,至今已举行过23届,且规模愈益扩大。据说,日本朋友酷爱耳闻姑苏寒山寺元旦钟声,认定为全年事业兴旺的预兆,生活吉祥幸福的象征。由此一传十,十传百,来过的还复来,没来的,盼着来。这几乎成了日本的一种民俗。上世纪开始举办的几届,由于我们接待等条件的限止,还与日本有关方面协商,在人数和规模上作出那样的限定。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加深,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开拓,对此除旧迎新的听钟声活动,已进一步向国内外开放。并呈现向纵深扩展的态势。考其原由,一为张继《枫桥夜泊》这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传世深广,特别在日本曾被收录于小学课本中,故东邻三尺之童能诵之(叶昌炽《寒山寺志》),因此该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是寒山寺传说中之开山祖寒山子,乃唐代一传奇式诗僧,其真实姓名、生卒年月,虽历代至今,曾有多人查考研究,却仍不确知其为何许人。而其遗存的300多首诗,则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故著名学者胡适把寒山子与同代另一王梵志,在其学术名著《白话文学史》中称其为白话诗的开山祖师。台湾有学者称其为“全唐诗里方外诗人的顶峰之作”②,著名宗教学家黄心川先生引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认为作诗“若寒山子者,虽屈宋再世也莫能及。”这虽未免偏好过褒,但是,先生肯定寒诗“另有一番滋味”一一“宗教情节”则是其一大特色,而为其他诗人所不及③寒山子虽确有其人(按:有诗为证),但此名也只因其长期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寒岩(或称寒石山)而得名一一一以山名人,或曰以山明代称人名。至于其真实姓名,则无从考证。浙江天台县虽成立有“寒山学社”,对其诗研究成果不少,唯真名实姓、生卒年月至今无从考证。看来只能是又一个文化之谜!奇怪的是,1998年7月14日苏州日报的《沧浪副刊》载有陆鸿先生大作《寒山子身世新考》一文肯定“寒山子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弟弟滕穆王杨瓒的四子杨温,杨温字明籀‘好学解文’……”云云,白纸黑字,言之凿凿。但所据何在?全文无一字说明,更无附注。笔者当时即电话请问有关编者,据答“作者地址已无从查找……”,几年过去了,未见陆先生报上另有文章加以论证,不知陆先生今日对读者有何进一步见教?对如此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不示根据的这样简单的肯定论断,未免予人“太主观武断”的感觉。实际上,恐怕寒山子究为何许人?究竟有否到过苏州?至今仍是吴文化之谜吧!

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寒山寺内特予翻建的“弘法堂”,原址旧时为观音堂,位于寺内西南隅,翻建一新的敞亮三大开间,坐南面北。与碑廊、钟房邻接,西通枫江楼花苑。堂内现供奉玄奘、空海、鉴真三位大师法像。为使标志中日友谊的“年年听钟声”活动实体化,也使日常参礼寒山寺之日中友人有所凭念。1993年,日本爱媛县松山寺中日友好奉赞会,特礼铸空海大师铜像,奉赠寒山寺,以永纪空海遣唐留学两度经过寒山寺之行迹,后我方又增塑玄奘彩塑像、鉴真仿铜像。并于1994年为弘法堂空海大师行开光典礼。以这三位高僧大德,终生弘法利生,几乎贯穿着有唐一代,影响遍乎东方世界。玄奘西天(印度)取经学法于初唐,鉴真盛唐东渡(日本)而弘法,空海随遣唐使来华取经后又回日本,来去均曾作息寒山寺。回日本后,创真言宗(密宗)以此,公元921年,日本醍醐天皇谥赐空海为“弘法大师”。寒山寺方丈悟空大和尚为此事曾备函商请已故前全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命赐堂名。赵朴老几经思忖后,特定名“弘法堂”,此乃寓意双关,很好护持了中日传统友谊。悟空法师撰堂中柱联为“弘法运分灯,六渡鉴真莲座去;承师亲灌顶,八传空海密宗来”,真切概括了鉴真、空海两大师之宗门传承关系。1300年后的今天,三位大师不仅在佛教界仍威名显赫,且社会贤达,亦有不少知尔等事迹、贡献者。为使今人知悉日本高僧空海其人,略于补述如后。

空海何许人也?按:空海系日本高僧。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15岁入平安(日本地名)学儒学,读《论语》、《孝经》等,后游京都、入大学明经科,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尤好佛教。804年与最澄(日另一高僧)等随遣唐使入唐求法,曾遍访各地高僧。初住长安西明寺。翌年于青龙寺东塔院从惠果(唐代密宗高僧)受密宗嫡传。三年后回日,奉诏弘传真言宗,受赐平安东寺和纪伊(今日本和歌山县)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真言宗从此广传日本各地。空海一生(774—835)著作等身。有《辩显密二教》、《请来目录》、《般若心经秘键》及文字方面《篆隶万象名义》等多部名著。故日本醍醐天皇(897—930)特追赐空海为“弘法大师”。可见其在日本历史影响和社会地位!游人至此“弘法堂”,不妨驻足瞻礼读联,并赏赵朴老、悟空书法艺术。此为古寺本无,而今特建新有!

重建普明寺

重建普明宝塔和塔院,是苏州市佛教界、特别寒山寺谋划多年的标志性重大建筑。对中外参访、旅游者来说,更是不可不登高观光之新添第二大景观。当年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而不去虎丘乃“一大憾事”,现在则似可说,到苏州而不登普明宝塔,乃更大憾事了!

据考,塔原为“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系印度梵文Stupa与巴利文Thupo“塔婆”的 音译。佛寺建筑本以佛塔为主体和标志,中国至隋唐时,始以佛殿为中心。它在佛教建筑设施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一般用以供藏佛子舍利和贵重经典。也有用以埋藏高僧大德遗体身骨的。因此,它非常受佛徒的重视和景仰。据有关史籍,相传寒山寺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512-52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由此,本有宝塔,应毋庸置疑。后以唐代诗僧寒山子来此住枫桥,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从此“妙利普明塔院”更名为寒山寺。过往使人吟咏,均称“寒山寺”,也有称“枫桥寺”的。张继的《枫桥夜泊》,遂使枫桥寒山寺名震四海。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④,因宋嘉佑中(1056-1063)对寒山寺曾赐名“普明禅院”,故《范志》中如此说。(参见《重修寒山寺志》“沿廿”P.11.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5月版)。北宋太平兴国初,约在976-978年间,平江节度使孙承佑重建宝塔7层,其塔“峻歭蟠固,人天鬼所共瞻仰”!“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进犯苏州时,寒山寺……遭南宋溃兵严重破坏,寺破塔残”(重修《寒山寺志》P42-43同上出版)。《范志》还引载孙觌《寺记》云:“(宋)绍兴四年(1134),长老法迁者,会其徒,入居之。而相其室,无不修,铢积寸累,扶颠补败,栋宇一新,可支十世。寺有水陆院,严丽靓深。龙象所栖,升济幽明,……尤为殊深。而塔之役最大,更三年而后就。”⑤可见,宋时寺貌兴旺,而修造佛塔费时、费力最大,故比修复整个寺院还延长了三年始竣工。此后900年间,几经兵燹火灾,不仅佛塔建而复毁,且寺舍亦幸存无几。特别在上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期间,竟成日军仓库后又沦为日寇军马场。以致四周污秽不堪,内外杂草丛生,遂至香火久断。全国解放后,始陆续复建寺舍,先期只作旅游景点开放,至1984年,人民政府花大力,按修旧如旧原则,拨款修复全寺,正式对外开放。唯作为古寺标志的佛塔,仍付阙如。法主大和尚性空法师,1984年起,就酝酿、倡议,苦心孤诣,多方筹措,发心复建古塔。盖法先贤大德法迁而行善举。此塔历经六年之久的奔走呼吁、多方会商、筹划,始得在人民政府两位分管市长的积极支持下,由计委、宗教局、文化局,并由市佛协正、副会长明学、性空两法师共同组成“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经过精心规划,参照五台山佛光寺等唐氏建筑,反复设计,
严谨施工,终于在1996年10月30日,隆重举行“宝塔竣工暨佛像开光仪式”,性空法主当时慨然赋诗云:

六年筹建三年就,八百余回亿万声。

心血用空唐塔出,五层藏瑞千方成。

赵朴老生前就惠题塔名为《普明宝塔》,既承继历史,又再寓光明普照之意。

重建的“普明宝塔”,平地仰视,高耸雄伟。计总高42.2米。分塔(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整体模式,以敦煌壁画中唐塔造型为样本,并参照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唐时大殿建筑式样等而设计,故法主性空,喜称其为“唐塔”。塔基为正方形,由花岗石砌成,高2.1米,每边长16米,四边,由台阶拾级而上,气势恢宏。平台四周花岗石斗拱烘托起石栏杆,石栏立柱上,整体园雕牡丹花。台基外四周,各立青铜卧狮一座。分别由五位虔诚居士捐赠。塔身共五层,合高30.5米。筒壁厚度仅14厘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翼飞。”宝塔东、南、西、北四门各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是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这四位均为国内外所公认的、各具特色的著名书法家。塔身出檐飘逸,翼角端庄有力,各层渐次收进。塔身外呈六角形,五层均有塔廊平台,且向外开窗,有意给人驻足眺望。塔中设天室、地室各一,供放宝物之用。塔刹,(尖顶),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复钵、仰莲、相轮、华盖、宝珠、三花蕉叶,刹莲、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各层檐下共置108个风铎(铃)遇风即响,彰显庙堂幽静……

如此塔貌,依笔者愚见,其标志和象征意义,远胜于其固有之实用意义。寒山寺普明宝塔更如此。

首先是它的历史意义。900多年后重建,谈何容易?!一塔耸起,老远就诏告人们:该处有佛寺!谁人有苦难,那里即是倾诉内心的精神家园。如果是一位苏州外出的市民,遇到南来北往的旅客,还可像不知情者讲述或长或短的故事……。忆往昔,多少高僧大德,念念不忘,“曾是古塔巍峨时……,”可只能心余力拙。而今不论你后顾或前瞻,这都是历史的见证,客观的标志。

其次是它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这更是多方面的。

一塔耸起,为古城(东)与新区(西),树起一伟岸界标。也为苏州大市“五区(古城、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相城区)联动”的大开发、大发展,发出了某种信号。如果说,张继吟诗那时还是:“姑苏城外寒山寺”,那么,1300年后的今天该唱,“苏州市内寒山寺”了。因为它正处于东、西、南、北、中的中心位置。这是世事沧桑的历史巨变和标志。而巨变中又有不变,或不变中又有变。即寒山寺还在枫桥边一一不变;从“城外”到“市中”,从有塔一一无塔(毁)一一又有塔。岂非不变中又有变了吗?这是佛门弟子懂得的,何况世间明白人呢。

一塔耸起,间接表明苏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含佛教文化)。俗语云:“穷算命,富烧香”,庙门香火盛,说明百姓安居乐业有余钱。否则怎能捐得起“功德”金,新建起雄伟的宝塔呢!

一塔耸起,标志苏州旅游业将进一步大发展。游客登塔遥望,北见虎丘塔,南睹灵岩山,西望高技术新区(“新苏州”),东看古城万家灯火(“老苏州”),烟雨中还隐约可见工业园区(“洋苏州”),(苏州人嬉当今嬉称有“三个苏州”)之迷人光彩。古人胡埕诗云:“朝辞海涌千人石(虎丘),暮宿枫桥半夜钟。明日馆娃工里去(灵岩山),洞庭呼起一帆风(太湖)”还有郭附之六字句:狮子山云漠漠,越来溪水悠悠。钟到客船未晓,月和渔火俱愁。咫尺横塔古塔,连绵芳草长洲。(苏州沿太湖吴中区)。一老悠然自在,时时来系扁舟⑥,是谈古亦论今,或说古亦合今?请读者、游者逐一体味吧,反正苏州城内外佳境尽在其中,不用笔者饶舌了。

一塔耸起,全城耳目为之一靓。如果说“夜半钟声”只是历史的奏鸣曲,那么《涛声依旧》则可说是新世纪的强音哩!苏州GDP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第六位,外加上文已提过的、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世界科技最具发展潜力的九大新兴城市之一,……这一切,难道还不是时代的“涛声”吗?而这“涛声”,已经或正可以由此塔顶响传世界!

一塔耸起,独领风骚地从寺院本身表明政府宗教政策、法规的落实贯彻。语云:一滴水可以见世界。那么,由今这一塔,不是更可见苏州之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吗?

新人新举措

以上所说“二建”,重在‘硬件’,或主要是‘硬件’。然,关键在人,事在人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人属‘软件’,或主要实现了新、老方丈的升、退仪规。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第三“建”。老方丈性空法师因年高而自请退任,原监院秋爽法师升座为继任方丈。上述堂、塔馆、舍诸事之妥办实施,都是在两位法师谋划,主持下密切合作而完成。今后寺内大事,自也离不开新、老方丈之精诚团结,互相支持而能竟其功。法主有其位,方丈有其责。

新方丈已有新举措。体现了新思路,表明了新老交替有必然的生命力。略举数端以明之。

首先是2002年9月20日举行了颇具规模、隆重热烈的寒山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活动。到会不仅有国内诸山长老、僧俗善信,且有国际同道、友人(主要为日、韩道友),更有省、市领导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士,合计约2000人与会。同日下午,举行了特为纪念活动准备的三本书⑧的首发式。

其次,由“三本书”的编撰,看新思路。

“三本书”即《寒山寺佛学》(论文集)、《新修寒山寺志》、《寒山寺1500周年纪念书画集》。新方丈从容接班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即上述建寺1500周年纪念会)下来的第一件大事即是举行这“三本书”的首发式。这无疑透漏了新方丈在新世纪办寺的新思路,这里似乎预示:一要更加重视佛教义理的学修研讨;二要继往开来继承发扬诗僧寒山子的禅修精神,三要重视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诗、书、画

),密切僧俗关系之社会文化活动。一句话,要重视赵朴老生前大力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的贯彻。总之,这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一致的。

再次,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禅修贵自觉,书多要人读。寒山寺现有常住僧人35名,为提高素质,在纪念活动事毕后,一方面组织一批骨干僧人外出参访,去往昔寒山子常去的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并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明岩寺等,借以感受祖师遗风,也算寻根探源吧!去过的青年僧,对寒山子诗句“重岩我卜居”,“欲向东岩去”等等,顿有新的感悟。同时在寺内举办僧伽培训班,全寺僧人参加,每晚集中上课。除讲诵佛经外,还外请大学教师教日语,讲文史,借以提高僧人文化素质。寺院图书馆首先有利于、有助于僧人提高素质。应该说,这些都是与时俱进,深谋远虑的明智之举!据了解,现在该寺就有青年僧人正努力于学写新诗、禅诗,他们异口同声要“学修并重”,“学修并行”哩!

以上所述“三建”,涵蕴了纵横交织、时空相辉的神韵。如果说,堂馆所辟,着眼于空间(横)之发展,提高中日友谊和僧俗素质;而塔、人(班子)重(组)建,则体现了历史(纵)的继往开来。这一切,不仅展示了一幅“诗韵钟声”的当代版,更是奏响了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繁荣交响曲。不啻是《涛声依旧》,而更是涛声澎湃哩!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