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3年度第五期 / 一部令人觉悟和终生受用的宝典
 

一部令人觉悟和终生受用的宝典

——《入菩萨行广释》读后感

李桂红

拜读完索达吉堪布的著作《入菩萨行广释》,末学深深为之感动,并且我知道,这种感动将伴随我的一生。真诚地感谢佛菩萨的恩泽和加被,让我得闻这部令人觉悟和终生受用的无上宝典。

《入菩萨行广释》是古印度的寂天菩萨所造,汉文译本主要有宋朝天息灾译师的《菩萨行经》、隆莲法师在十二世纪五十年代翻译的贾操杰大师著作《入菩萨行广释》和台湾的如石法师的译本。如石法师的译本是依藏文本译出,经过三次严谨的修订,译文切合原文,流畅易懂,文辞优美雅致,因此索达吉堪布选择此译本作为讲解的汉文本依据。讲解者索达吉堪布,是一位戒律清净,学识渊博,精通汉藏显密佛典,真正发大菩提心弘扬佛法的藏族法师,一向坚定地行持菩提道,无私地以法布施利益众生。他今年才四十岁却已有几十部译著作品,其著作以正知正见旁征博引汉藏经典,文笔流畅优美生动,对正法的弘扬有重要作用,堪称佛教界难得的法门龙象,在海内外广大信众中享有盛誉。

如《入菩萨行广释》中云,《入菩萨行》自七世纪中叶显化于世间后,迅速传遍了整个印度及克什米尔等地区,弘扬讲习者越来越多,数百年间即有一百多部相关注疏问世。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西藏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的修行者必修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者,都会传讲听习此论,并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如此受到印藏佛弟子重视的佛学名著,虽然早在宋朝即有汉译本,与藏文译本问世时间相距不久,然而汉传佛教历史上既无人讲说,也无人作释,竟然一直默默无闻。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索达吉堪布以前对《入菩萨行》有过数次闻思,也曾阅览过数部大疏,认为主述菩提心的《入菩提行》,是一切诸佛菩萨的同行道,修持一切安乐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作为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子,不论你是修显宗还是密宗,这部论典极为重要。如果没有通达此论的内容,没有生起入大乘之基础一一菩提心,则不能称得上是个真正的大乘佛教行者。如果能通晓此论,则已得八万四千法门之心要总汇。整个大乘佛教基础建立在“发菩提心”上,然而纵观专弘大乘教法的汉传佛教,似乎没有对此予以应有的重视。虽然净土宗省庵祖师有《劝发菩提心文》,文中以报佛祖、父母、施主等恩德而劝发菩提心,但具体使菩提心生起、稳固及增上的次第修法何在呢?《入菩提行》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乘必须修学的体系,切实地针对了修学者从凡夫进化为菩萨过程中必须疏导排除的心里障碍。要弘扬大乘佛法,《入菩提行》是最重要的论典,是最需要弘扬传讲的。索达吉堪布希望从我们这代人开始,能着重弘扬此论,对众生一定有极大利益。

索达吉堪布综合藏传佛教的多部著名的《入菩提行》讲义,依藏传佛教界公认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即《入菩提行》的科判《明镜义》来宣讲。此科判可谓止于至善,堪布认为在藏地和印度肯定无法找到比《明镜义》更殊胜的《入行论》科判。且这个传承非常清净,极具加持力。堪布在广释里对论中的每一个要点都作了讲述,《入菩提行广释》共有七十四万余字,分上、中、下三册,全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行文流畅生动,深入浅出,令读者深受教益,也为后人此论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参考。

《入菩提行广释》首先为增强读者对本论的信心和对造论者寂天菩萨的了解,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著述、《布顿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及一些《入行论》讲义,作了《寂天菩萨传一一寂天菩萨七种稀有传记略说》。然后详细地列举出《入菩提行》科判。全书主要分总科判、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二品《忏悔罪业》、第三品《受持菩提心》、第四品《不放逸》、第五品《护正知》、第六品《安忍》、第七品《精进》、第八品《静虑》、第九品《智慧》、第十品《回向》这几个主要篇章,精辟地系统论述了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如何使菩提心增进及稳固,如何在具体行持六度万行的菩萨道时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和护持正知正见等等。

总科判中详细地说明了历史上讲述佛法的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佛陀的传讲方式,第二种是阿罗汉的传讲方式,第三种是班智达的传讲方式。在佛教历史上,印度曾有两座非常著名的大寺院,一为戒香寺,一为那烂陀寺,可以说是当时所有班智达之源。戒香寺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其传讲方式在藏地没有广泛弘扬。那烂陀寺之遗址至今宛然存留,其寺班智达所创之传讲方式至今仍有广泛弘扬。这种传讲方式,凡是佛经,依五种圆满来讲,即本师、境、时、眷属、法五种圆满;烦属论藏所摄的,依五条轨则一一即何为造论者、何处结集、论典属何范围,具何种必要、全论何意而宣讲。这五条解经论之秘诀一一即三种纲要:科判摄义,细解颂义,归纳中心。科判摄义比喻为猛虎跳涧,一跃而过,喻义为科判以最精捷之语可将所有内容摄集总括出来。细解颂义比喻为乌龟爬行,一丝不苟,意思是详尽地解释每字每句,不能约略跳过,而应穷尽字句间的微义、隐义。归纳中心比喻为雪山狮子,威伏群兽,将每个段落的文句中心意义作归纳,抓住各品、各科判主题,以显出论义之威严,使其他相似的意义与理由无法破斥、替代。索达吉堪布即是遵循这五诀三要,引用大量的教证和理证,同时运用适合现代人心理的语言和方式,来讲解《入行论》的。

《入菩提行广释》有一个非常殊胜之处,即在旁征博引汉藏佛典的教证理证来详细解说《入行论》的字句涵义的同时,特别注重将《入行论》的理论指导与修行人的实际修持结合起来,引导修行人如何具体运用《入行论》的智慧宝剑,来斩断自己的无明烦恼,对治自己的不良习气和心理障碍,从而积累殊胜的福德资粮,其中有不少是索达吉堪布自己的修行体验。其文笔非常朴实真切,流畅生动,让读者能深受其教益。如“只要你能发心,发起真实向善之心,对三宝的信心、恭敬心,诸佛菩萨就会恒时加持,如同我们推开封闭的窗户,春天那盎然的气息定会弥漫自己的小屋,与户外广阔的原野浑然无别。”(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27页)“即使你能拥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宝珠,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贵,有漏财宝只能让你现世获得有漏安乐,而愿菩提心能让你永世获益!”(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55页)“人生如同梦幻一般,无论任何事物,发生过后,只能成为忆念之影尘,一切往事再无法经历。”那些感觉过的天真快乐、忧虑痛苦等种种令人欢笑或让人哭泣之经历,现在也只能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回忆,破破碎碎,与自己昨夜之梦境差不了多少,唯有存于意念之境,我们无论用什么办法,亦不可能再去经历。“”如果世人静下来仔细地观察、思维一番,仇敌亲友都会如灰飞烟灭、烟消云散,自己终有一天与他们一样必死无疑。自己的嗔恨对境、贪爱对境,其实质上与云烟无异,唯有一些暂时幻象,分析起来毫无实意。”(第二品《忏悔罪业》,第113页)“在世间,有许多声名赫赫的大人物,不管他有多么崇高的名望,他活着时,生活中照样充满了矛盾与痛苦;死的时候,也与平常人一样,在病痛中挣扎着而断气。”(第六品《安忍》,第625页)。在解释第六品“安忍”中“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一句时,堪布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来说明偈义,更进一步指出“很多人费了非常大的辛苦,以分别心念沙尘构筑了虚幻的功名大厦,一旦这些名誉沙屋倒塌,或为别人所毁时,人们的伤心程度要远远超过无知的孩童,他们会为之而痛苦、绝望、愤怒,有的甚至为这种游戏而毁掉宝贵的生命。”(第六品《安忍》,第632页)

索达吉堪布在《入菩萨行广释》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如何对治自己的烦恼的殊胜窍诀。如:“在我们心里,菩提心的死敌一一三毒烦恼,已经存在无法计算的久远历史了,它们的伤害使我们内心疮伤非常严重。现在因多劫积累福报,遇到了佛陀大医王给我们诊治,医师和药都极为殊妙。我们已烂成一团糟的心又有了生机,开始一点点地恢复。……我们世人真实可悲可叹,身体有伤口时,虽然这个伤不是那么严重,仍然会非常谨慎,费劲心神去保护、医治它。但是自己内心如此严重的疮伤,却不闻不问,任它受烦恼污染,最后使自己堕入地狱受无量痛苦。”(第五品《护正知》,第321页)“(烦恼)是损害、痛苦的根源,众生在轮回中遇到的一切违缘痛苦,其制造者、操纵者就是它。如果没有烦恼,众生不可能堕入三恶趣,不会有水火灾难,也不会有各种疾病、饥饿……”(第四品《不放逸》,第257页)“若是世间敌人,充其量使我们在几十年中受一些痛苦,可烦恼将我们抛进地狱,使我们招受痛苦的世间要以千百亿年、十亿劫来计算,而且痛苦程度非人间所能相比。”(第四品《不放逸》,第253页)“然而很可悲,世人对轻微伤害他们的人都要去抗争,却放过了自己的真正仇人(罪业烦恼)。无始来这个仇敌就隐藏在阴暗的角落,毒辣地残害着每个凡夫,制造了一幕幕惨剧让世人痛苦不堪。”(第四品《不放逸》,第251页)“嗔恨心如同一棵毒树,专门吸取‘不乐意’的毒液,而长出‘不乐’的毒果,从它的起因到果实,都是不乐意的恶毒……嗔恨心如同黑暗,只要有它存在,安乐的光明绝不会存在。”(第六品《安忍》,第503页)“(伤害他人的人)在嗔恨烦恼的控制操纵下,毫无自主的力量,在烦恼指使下而伤害别人。要找主犯,理应找嗔恨烦恼才对,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第六品《安忍》,第549页)等等,不胜枚举。

索达吉堪布著述的一大特点,便是文笔优美流畅,幽默风趣,寓教于乐。这个特点在《入菩萨行广释》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入菩萨行广释》中,有着许多优美的段落。如“首先我们观想各种芬芳扑鼻的鲜花,天界神秘的昙花,圣洁的乌波罗花,无暇的曼陀罗花……,藏域夏季草原,千万种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闪烁着缤纷的色彩”“以我们纯净的心化身微尘数,缘取这一切献供于清净无染、万善之源的上师三宝前。”“以我们的心灵托起世间一切秀美的山峰……世界屋脊上的宝顶一一珠穆朗玛峰,它神秘的威严震撼着人类魂灵;碧蓝穹弯下,静卧着神山岗底斯,偶尔披开它的纱罩,晶莹秀隽的面容,让世人魂牵梦萦……崇高的上师三宝啊,请慈悲地纳受我的供养!”“我们用意念掬起世间一切明净的湖泊,平静安详的湖泊中悠游着洁白的天鹅,它们悠闲地用红掌画出一圈圈碧莹的涟漪,高吭的鸣吟映衬着万古静穆”。(第二品《忏悔罪业》,第76页—第80页)“在山林中,有许多秀美而散发出芳香的树木,象松树、柏树、白桦、橡树等等,它们的气息清新芳香,令人精神振作安宁;在宁静的林中,各类飞鸟或展翅飞舞,或浅吟高歌,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乐;而种种走兽的嬉戏竞奔,更能增加林中的祥和与安宁的气氛。”(第八品《静虑》,第856页)“皎洁的明月光,清凉得犹如{}檀香露,轻柔地涂敷在宽阔平坦的岩石上,禅修的岩窟舒适如同王宫,令人心意轻松愉悦。林间万籁无声,微风徐徐地吹拂,有福德的瑜伽行者,踱着细步,静思利他的菩提心。”(第八品《静虑》,第937页)等等。

末学是个严肃的学者,但在阅读索达吉堪布的《入菩萨行广释》时,却常常因其中生动有趣的故事、透着洞达世出世法智慧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而开怀大笑,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深受其教益。如“人们一生中千辛万苦的劳累,赚取种种衣食财产来养护身体把它喂得又肥又胖,最终目的是将它送到尸林中去喂秃鹫狐狸,让这些禽兽吃饱一点。除此之外无论怎样去观察分析,也找不出其他目的。……有的人饱食终日,一生中善业没有积累,倒是赚下了一肚子肥油,让秃鹫野狗、狐狸吃得饱饱的。”“(就象老板雇佣工一样)人们在一生中雇佣了身体,要它为自己服务,但身体实在是不像话,一生中吃喝打扮,花费了主人多少资财,养得肥膘骨壮,但它却不听心识的命令,不去修善积福,最后还要将主人抛弃,毫不负责地到尸陀林去了。对这种忘恩负义的身体,你又有什么必要去养护它呢?”“有些身体就象一个顺从的奴役,辛勤地为主人干许多善事,与主人配合得很融洽;有些人的身体对善法一点也不干,给主人造各种罪业违缘,如杀生、偷盗,它很高兴去干,也很能干,那时病也没有,懒惰也没有,非常卖力。这样的人身,如果不能转变,还不如没有得到或早点让它死去,也就能少造点恶业。”(第五品《护正知》,第400页—406页)“虽然自己拥有了权利地位,却在短暂无义的人生中,犯下了滔天罪业,太不值得!不如去当一个笑乞丐,拿个破碗,口里念着“嗡嘛呢叭弥吽,四处行乞。”(第四品《不放逸》第219页)“更何况从大范围来看,就算你是人世间最富有的人,也许还比不上一条龙王;你是人中力气最大的人,也比不上一条猛兽;你是人中长相庄严无比者,也许还比不上某些大力鬼女。这些方面根本没有什么可骄傲的。(第七品《精进》,第789页)”藏族人的俗话说:‘在快乐的时候,大家都像是修行人,遇到挫折时,各自的烦恼就会露出来。’这时候(遇到逆境和困难时),可不要生忧恼,特别是男众,‘男儿有泪不轻弹’,一边大发雷霆,一边挥泪大哭,那可是软弱,心理崩溃的表现。”“有一次我去朝礼拉萨,住在一家很大的私人旅馆里,旅馆的旁边住着十几个乞丐,白天他们到处乞讨,到了晚上,他们就在一块唱歌跳舞,过得特别快乐。可是旅馆里老板与我交谈时,谈吐的全是担忧、苦恼,好像他完全沉浸在悲惨生活中。我当时非常感叹:人的苦乐确实不在外境,而是在于内心对生活的态度啊!”(第六品《安忍》,第505页---第506页)“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内心的执著没有破烂,外表的衣服破烂,不一定是瑜伽士。”“一些人出于
某种目的给我们吹捧,‘哎呀!你真是了不起,智慧这么锐利,身体这么胖,你肯定是转世活佛、空行母……。’面对这些言语,我们应该头脑清醒,这些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纵然七彩绚烂,也只是虚假影像而已。”(第五品《护正知》,第405页,第418页)等等。

《入菩萨行广释》的博大精深和精彩之处,不是我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所能完全表达出来的。末学以前也读过《入菩萨行》的两种汉译本,然而惭愧的是,并没有对此论生起足够的重视和信心。这次仔细地拜读了索达吉堪布的著作《入菩萨行广释》,其感觉真正是如饮妙甘露,让我对大乘佛法的根本一一发菩提心生起了极大的敬信与崇仰,并依照书中所列的发菩提心仪轨发了菩提心愿。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运用其中所述的如何护持和增进菩提心、如何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的殊胜窍诀,真正感到十分受用,身心都有不少好的转变。我希望自己能将《入菩萨行》背诵下来,因为我坚信此论将使自己终身受用。我也相信,有缘读到骄傲《入菩萨行广释》的人,也会因此书得到很大的法喜和安乐。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