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3年度第三期 / 《憨山绪言》选择
 

《憨山绪言》选择

王仁士

前言

明代憨山大师(1546—1623),于公元1575年春,他在五台山北台龙门冰雪世界的小屋内辟谷参禅入定,历时半年多。开悟后又读,《楞伽经》印证悟境,历时八个月,1576年冬10月,三十一岁的憨山大师,应山西平阳县公署胡顺庵太守邀请留宿、朝夕问道,历时一月。憨山大师为说《绪言》七十多则,后人评论《憨山绪言》章法语句颇似老庄、立言大意,则在三教之内。或曰,老庄犹有所未及也。

一、习染

心体原真,习染成妄。故造道之要,但以治习。治习之要,纯以智。尚试观夫融冰者焉,火胜,则冰易消;智深,则习易尽。

[译文] 人生心体(如来藏心),原来本是自性清净常住真心。由于宿世积习熏染,成为现在虚妄烦恼心态。故此,修求大道者的关键要领,在于对治贪嗔痴习气。治习之要领,全凭自己勤修戒定慧,重点在智慧。不妨试看融解冰块的人,柴火旺,冰就容易溶化。一个人智慧和加深在般若智光下,则宿世积习容易消聊完尽。

[评议] 世尊在菩提树下参禅,睹明星而悟道,发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南怀谨先生说:修身求道者应讲见地,修证,行愿。智慧不成功,就是功德不圆满。行愿是功德,功德不圆满,智慧不会有成就。《首楞严》云:迷真起妄,返妄归真。

二、信念

我信人不信,非人不信,信不及也。人信我不信,非我不信,不足信也。故我信信心,人信信言。言果会心,则无不信矣!

[译文] 觉悟者对宇宙间事物的看法信念,而一般有是不肯相信的,并非是他们不肯信,事实上,他们的理念、思想未达到这境界。而一般凡俗人所信奉的思想观点,而我不信(世俗观念,争名闻利养,敢为人先,为一己私利,不信有因果报应,不信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凡俗者信眼前物质私利,不是修道德求道者可信取的)。并非我不信他们的知见事实,实际上他们的知见片面,坐井观天,戴有色眼镜看世界,故此说不足信也。觉悟者信自性妙明真心,觉照事物,而凡夫喜欢道听途说。“言果会心”,将圣贤的话又结合自己的实践体悟,若能这样言行一致,那个不信赖呢。

[评议] 净空师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经典,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这句话一般人也难以为信。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一般人也难以置信。古大德云:发菩提心的行者,必须道明,欲求成佛应先度生。世人积钱置产业,目的为使子孙有饭吃。实际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几十年后,积钱多者反使子孙无饭吃,甚至子孙都灭绝了。而不肯巧取豪夺,为官清廉者,行善积德者,子孙肯读书,有兴旺气象。今录聂云台居士的话:“子孙学问事业,全要在父母的福德修积,若无此根本,则学问即使幸成,终久不能发达。希望子孙发达,人人同此心理,结果,多数适得其反,何哉?不明此理故也。”有几人肯信呢。

三、公私

铢两移千钧之至重,一私夺本有之大公。私也者,圆明之翳,生死之蒂也。是以,得不在小,失不在大。圣人戒慎恐惧,不睹不闻之地。

[译文] 秤上几个小小砝码,能济衡千钧之重物。人们的自私贪嗔之念可以侵占削夺本有公道德性。私心这个念头呀,是求道者圆明心镜中的眼翳,从而迷于五欲六尘。私心也是凡夫长劫漂流生死苦海的原因根蒂。故此说:得失不在于大小,自己举心动念,就时时觉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必于寻常日用间,细小处,用力克治。自古圣贤,都讲求戒修福,即使犯了微小过失,心怀恐惧。故此,圣人先贤都是在六度万行中,去凡心,立道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于他人不见不闻之处。

[评议] 《地藏经》云:“凡夫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原因是什么?就是自私自利心态下造罪作业。古德云:“建德若偷”。修德者为什么做了好事避张扬,行善事不留名,如小偷那样暗中做事呢?其中用心良苦,修持者自悟便明了。《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四、劳作

劳于利,劳于名;劳于功;劳于道。其劳虽同,所以劳,则异也。是以有利不有保;有名不有功;有功不有道。有道者,道成无不备。

[译文] 纵观世间人生劳作,有的是图财利富足,有的人是为了名誉地位,也有的劳苦奋斗,为社会民族复兴建功立业,名垂千古,也有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求名闻利养而在离相度生,无住布施中修道积德,在日常妙行中历境验心。以上种种劳作,相同之处,都是费心费力,但结果则大不相同了。为什么呢?唯私利而操劳,不会有好名声于社会;在社会有大名声者,不一定有建功立业为国为民;自古为大众立下汗马功劳者,不一定有修有证,道德行者;但真正有道心德行的人,他的一切劳作不求名闻利养,而在学普贤行,为大众服务中成就自己的道业。

[评议] (古人云:“国宝何物宝——道心也,有道心人,名为国宝”。)有道心之人,可称国宝,则利名功,怎不具备呢》(修道行人,应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混俗和光随俗沉浮,但于俗人不同处能持戒布施修福修慧。)

五、思返

陆鱼不忘濡沫,笼鸟不忘理羽。以其失常,思返也。人之失常,不思返,是不如鱼鸟也,悲夫。

[译文] 被人捕上岸的鱼,它是习惯性地咀巴不停的在吐泡沫,被人囚禁笼中之鸟,始终不忘疏梳理身上的毛羽。原因是什么呢?以其失去原来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而烦恼。一个人在世俗五欲迷惑下,疲于奔命,忘失自性妙明真心。无异于鱼之上陆,鸟囚笼中。如果不早回头迷途知返,则愚昧不如鱼鸟啊!岂不悲哉!

[评议] 《法华经》云:“以佛眼观,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继若不断。”水深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被捕上陆地失去水域环境,鸟囚笼中失去无限空间。处在失常的环境,必然是迷途知返。凡夫地众生宿习业缘所惑,为求利而忘义。心躁意乱往往被物欲,权欲,色欲所控制而失去常理,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岂不悲哉!

六、缓急

趣利者争,趣道者缓。利有情,道无味。味无味者,缓始急也。无味,人孰味之味之者,谓之真人。

[译文] 志趣在追求财利者,必然性情易急躁。志在修求道德的人,随缘济生利物,心情愉悦,三思而后行。图财利享受,适应一般人情世故。修求道德学问,淡泊心志无趣味可言。若人在日常生活中体味到平常心是道,也就是无味者清净心态,才明白趣道者的缓与趣利者的急,原有本末关系。道德无味,世人谁能体味其中的妙味呢?若人能体会到内中之味,则可谓是有道的真人君子了。

[评议] 古德云:“莲华火里生,世人谓希有,不是火生莲,唯在心离垢。”每看此话,于末句颇得受用。心净即佛,心垢即众生。

七、心境

心本澄渊,由吸前境,浑浊其性。起诸昏扰,闷乱生烦。推原其根,其过在著。

[译文] 人的心态,本来是自性清净,犹如澄渊碧水。由于吸入环境中客尘烦恼影响,浑浊了自性清净妙明真性,生起诸多昏沉,苦闷的烦恼干扰(身苦尘缘,心多散乱)。平心暗想推测其根源何在,其过咎在于贪著六尘缘影。

[评议] 六根生,六尘染。生活中看不破,放不下。无异污浊之物,进入内心的澄渊碧水。《华严经》(二十八品)云:不知一切业缘如梦,众生如影,诸法如幻。心若清净,如明镜净池水中见日月像。《法华经?方便品》云: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比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八、翳尘

一翳在眼,空华乱起,纤尘著体,杂念纷飞。了翳无华,销尘绝念。

[译文] 眼睛上生了翳膜的人,则所见空间都有各种花纹图案。微小脏水溅著到衣服上,此人情绪上杂念纷飞。如果通过医学手段将翳膜剥去,则所见天空清净本无空华;将沾在衣服上污垢洗刷干净,此人为仪表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了。

[评议]病目生华,妄尽心寂.了翳无华,销尘绝念.憨山大师曾对湘潭居士开示云:“善心者即清净心也,但为恶念污染,故随情造业而不自知。若肯归心净土,一心念佛,则现生可断生死,永绝沉沦。但恐偷心自欺,不能作真实行耳。”《金刚经》云:“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在清净心态中,人的知见信解接近实相。

九、微细

至细者大,至微者著。细易轻,微易忽。众人不识,圣人竞竞。由乎竞竞,故道大功著。万世无过。

[译文]极细小事物中含有大的内容。极微细的六尘缘影也易于著心。细小的容易被人轻视。微细的往往易于疏忽。大多数众人,并未认识。(故此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然而有智慧的圣贤对待这“细”与“微”,十分慎谨(不让微细惑业著心,心地光明正大)。由于圣贤者慎谨态度处世,严防五欲六尘染污。(持戒修福)故此其道德功业,永垂青史,万民景仰。

[评议]《华严经》云:“无量诸佛国,皆于毛孔现。”“一字能演无边,一尘尚含法界》。”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胞核内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上的一个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称为基因,基因能控制一个生物体遗传性状。人体内一个细胞就含有四十六个染色体。以上说明大小相对,微细中也有大内容。古人云:行善如春原之草,虽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作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地藏经》云:是故众生莫轻小正常开展,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十、十欲

物无可欲,人欲之,故可欲。欲生于爱,爱必取,取必入,入则没。没则己小而物大,生轻而物重,人亡而物存。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虽万状呈前,犹西子售色于麋鹿也。

[译文]世间的一切财物,本来无有欲望。是人心中的种种欲,对财物无止足的物欲贪求才生出可欲之物(酒不醉人,人自醉)。追思根源,物欲产生在于偏爱,由于偏爱必然百计去获取。为了获取,多积财物的目的,自然全身心投入。更有甚者,唯利是图,铤而走险,将自己的身家德性看小了,而把身外之财物看大了,重视财物而轻视了德性生命。人生虽曰百年,满者无几。人亡而遗留财物犹存,子孙后代不一定能保得住(发财不易,保财更难)。古代历史上,善于养生修德之人,他的一切劳作,不是完全追求身外之财物。故此他们没有过高的物欲奢求。假设他们身处繁华都市,高官厚禄,万状呈前。犹如驼鹿面对西施美女,不起一丝妄念。

[评议]人生在五十岁以前拼命赚钱,而五十岁后又化钱保命。前句正是“生轻而物重。”《法华经》云:“诸若之因,贪欲为本。”权欲、色欲、物欲可把一个人弄得迷惑颠倒,纵情物欲,必然是气骄情荡,性昏而道转远了。

十一、虎色

吾观夫狎虎狼者,虽狎而常畏。恐其食己也,故常畏。色欲之于人,何异虎狼哉。人狎而且玩,食尽而心甘。恬不知畏,过矣乎;虎狼食身,色欲食性。

[译文]我观看马戏团中驯习虎狼的人,虽接近虎狼,然而他们的内心常存畏惧之意。只怕虎狼善性不定将他伤害,故常存戒心。但人们对待异性间的色欲何异虎狼呢,以轻轻佻态度游戏情感,为情爱死而心甘情愿,不知畏惧,其过咎就大了。虎狼伤人是色身,纵情色欲,损伤自身的元性。

[评议]《首楞严》云:淫心不断,尘不可出。居尘学道,夫妇间,也应节欲。“夫妇节,天地和,风雨节,五谷熟。”印光大师云:“古今福最大者,莫过于帝王,福大寿亦当大。但是十分之八九皆有寿。原因是什么?欲事多,不知忌讳,自促其寿也。世人因贪色欲而亏损夭亡者十有八九。多是自无正见,被淫书所误。以致身陷欲海,莫能自出。置自己身家死生成败于度外,父母祖宗之荣辱而不顾,岂不悲哉。南怀谨先生说:“一般修行所不能证果,不外四个字:男女不转化,什么基础都没有。”

十二、难易

难而易,易而难。众人畏难而忽易,圣人畏易而敬难。是以道无不大,德无不弘,功无不成,名无不立。

[译文]艰难的事情中,有容易下手处。人们认为容易做到的事情,实践中有一定难度的指标不易达到。然而众人多数面对艰难事,存在畏惧心态。而对平常容易事,又漫不经心,抱轻忽态度。自古圣贤,对平易的事情不易做完美处,事先有充分预料和估计。艰难的事情,抱诚敬之心,不耻下问,调查实验研究去完成。由于圣贤有“畏易而敬难”的心里素质与工作方法,故此,他们的道心没有不广大;善德无不能弘扬;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没有不成功。因此声誉名望无不载入史册。

[评议]社会生活中各行业,任何事情,要想干好不出差错,都必须具备“畏易而敬难”的精神品格。又如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念一句佛号,人人都可以学会念。但世尊在经文中说:“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说明易中有难,为什么呢?因为各人的宿缘根基不同。须要持戒修福。应真信、切愿、实行。“执持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是修求净土行人,最难达到的清净心境界。但是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去行持。暗藏春色,必有明露秋光之时。

十三、名位

荣名者企名,荣位者企位。既企矣,辱企矣,辱何加焉;故曰:企者不立,不立者无本。无本而名位之,兢兢于得失也;何荣哉!

[译文]当一个人喜欢名望而出了名以后,(如政治空、企业家、歌星)谀者在前,羡者围后。在妄心驱使下,必然抬起脚跟站着,以显自己高出他人。一个人羡慕虚荣的职位,也难免如上所说,企足而待,文过饰非,妄报功绩。这两种人,既然在妄心之下,追求名誉地位,他人的批评建议,误认为对他荣显体面的侮辱。故此说:抬起脚跟站立者,不是真正的站得住。脚跟不踏实地的人,没有根本(这根本指善德基础)。没有根本而追求虚华荣名荣位,他的妄心必然十分计较个人的患得患失,有如此心德之人,有何好处,值得他羡慕呢?

[评议]西施爱江,嫫母嫌镜,实为痴心欣厌臭皮囊,古人云:“迷此心即成六凡,悟此心即成四圣。”水澄月照面,云开山露骨。历史是后人写的,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憨山大师曾对梁腾霄居士开示说:士君子处世,当其未遇,无不志愿匡主庇民,建不朽之业。至一登仕籍,但立名为心,忘其所以为功。久则渐染时俗,心神浑浊,不觉流入富贵之途。甚则名则无可顾忌。究其初心,不可得矣!何也以最初志愿,不从根本实际中来,为浮慕妄想而已,原非坚固之志,安能立不朽之业哉!

十四、富贵

富不大,以其蓄有。蓄则有亡,故不大。贵不至,以其高。有高则下,故不至。是知达人无蓄,故富莫大焉;无高,故贵莫至焉;

[译文]拥有大量财富资产,并不是说世间他是独一无二的大富,以其多年经营有道,利润积累而富有,但自古浊富多忧,多藏厚亡,故说,不可能永远拥有这么多财富。为官显贵,并非至顶点。高位是以低下为基础,有高则有下,故此说他并不可能入远都居高官显职。因此可知,自古通达事理之人,对财富不是专在积蓄,随缘济贫布施,由于以善根福德为基础,他的事业必然兴旺发达,富莫大焉!为贵者能居安思危,关心下民疾苦,办实事廉洁奉公。贵位与名声,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高尚伟大的了。

[评议]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富骄贵傲,便到了局时候了。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从历史上看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一般富人心里,就要他人夸耀其家的东西胜过一切人。唯有道德声誉,是钱办不到的无可奈何;仔细看来,“骄奢”二字,是有连带关系,“骄”是摆架子,“奢”就是闹阔。一个人喜骄傲,定有忽然倒架子时候到来,贪财积蓄吝啬者,定有嫖财浪费的子孙替他破财。官声显赫一时,没有几十年,不少人是冷落下场,悲苦终生。

十五、隐显

藏迹者非隐,迹隐而心未必忘。凭名者非显,名显道未必著。故隐非正,显非大。吾所谓隐显者,异乎是。吾所谓隐显者,隐于体,而显于用也。体隐,则廓尔太清,万境斯寂。用显,则森然顿现,一道齐观。如斯,则逆顺随宜,穷通一致矣!噫!处此者,博大真人哉!

[译文]隐姓埋名入山闭关修道者,并非隐迹脱离红尘。身虽隐,妄心还存六尘缘影终久难忘。世间出了名的人,不一定他的名望与业绩相符。名声一时虽大,而其道德未必有超过常人之处。故此说,藏迹隐姓者,并非是正路,显扬名声者,并非真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我所谓对隐显者的看法,与此不同。吾认为,隐显者,应隐于自身,而显于用。(在普通人,不求名闻利养隐,诚心为大众服务,努力工作,随缘济生扶困,这是显。对修身求道者,身隐参禅悟道,无住生心,离相度生。用于显,则无住相布施,以出世精神干入世的事业,遵普贤愿六度万行。)体隐,则觉心身清净与太空宇宙同体,六尘缘影消寂。用显,则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唯独自明了,余人所有见。纵观道的究竟深处,如斯(这样子)。证道见道者,在逆境不嗔,顺境不贪,顺应时节因缘穷通一致。噫!能够如此立身处世之人,是真博大胸怀,有道德之人也!

[评议] 憨山大师悟后诗:云散长空雨过,雪消寒谷生春。但觉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又有诗云:流水不是声,明月元非色,声色不相关此境谁会得。《菜根潭》云:美女不尚粉华,却似疏梅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正如碧沼出莲华。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