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03年度第一期 / 棒下无生忍 临机不让师 |
棒下无生忍 临机不让师 冯学成 |
百丈禅师对黄檗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无疑是鼓励弟子们冲决罗网的果敢精神。禅宗的方法是彻底的否定,空空空空,只有在这个彻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绝对的肯定——顿悟成佛。所以,得到这种精神的,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这样的大机大用,也才使唐五代的禅师们如龙似虎,在中国佛教史上演出了一幕幕既清雅又雄浑的喜剧,并使后人叹为观止。 “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在师道尊严的古代中国,只有禅宗才有如此的勇气和魄力敢于做到这点。唐五代禅师们种种奇言异行,无不浸透了这种绝对“自由自在”的精神。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则公案。 邓隐峰是马祖的学生,是那位“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但又因“石头路滑”而滑倒的喜剧演员,你看: “诸方迁化(圆寂),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睹,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闍维(火化),收舍利建塔。 邓隐峰怪,比他稍后一时的岩头全奯禅师也怪。岩头是“德山棒”——德山宣鉴禅师的首席弟子,从他进入师门的第一天就开始作怪: 后参德山,执坐具上法堂瞻视。山曰:“作么?” 师(岩头)便喝。山曰:“老僧过在什么处?”师曰:“两重公案。”乃下参堂。山曰:“这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问讯,山曰:“ 阇黎是昨日新到否?”曰:”是”。山曰:“什么处学得这个虚头来!”师曰:“全奯终不自谩。”山日:“他日不得辜负老僧。”一日,参德山,方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山便喝,师礼拜。(有人向洞山禅师汇报了这一幕,洞山感叹地说:“若不是蔑公,是难以承当得起德山老和尚这一喝的。”而岩头不买账,却说:“洞山这老和尚不识好恶,错下了名言。”)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师,师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山闻,令侍者唤师去。问:“汝不肯老僧那?”师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师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山果三年后示灭。(《五灯会元?卷七》) 岩头禅师在德山那里,哪里像个学生;简直是在当老师。 而德山禅师,却是以“激箭禅道”响彻天下的大师,“德山棒”——德山老和尚本人就如同狮子一样威武,却默默地忍受了岩头这个学生的各种撕咬。这一对师徒,可以说是“禅林双怪”。德山禅师若心有半点尘埃,也受不得其学生这般的无理;岩头心中若有半点尘埃,也决不敢在老师面前如此张扬。真正的禅师,心胸豁达,了无点尘。正因为他们师徒间光明正大,智慧深远,才导演出“末后句”这幕以德山禅师生命作彩头的禅宗重头戏,压轴戏。后来禅宗内盛行“三关”之说,“末后一句始到牢关”——破本参、透重关、砸牢关,只有砸了“牢关”,才有彻底的“悟”,可见这个“末后句”之重要。而岩头与德山所导演的这个“末后句”,这个作为“牢关”的“末后句”,对于扫荡“八股禅”、“文字禅”、“狂禅”等似是而非的伪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若没有“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气魄,这出戏演得出来吗? 后来,岩头和雪峰义存两师兄拜辞德山外出游方,德山问他们:“准备到哪里去呢?”岩头说:“暂辞和尚下山去。”德山问:“你以后怎么干呢?”岩头说:“不忘。”德山又问:“你凭什么这样说呢?”岩头说:“禅林中不是早有‘智过于师,方堪传授;智与师齐,减师半德’这种说法吗?”德山说:“是啊,是啊,你们好好护持吧!”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们师徒间真实的情谊,这种情谊,不是世俗的,而是建立在“道”上的,没有对于大道的明见,圣君贤相也不会有如此的心胸。真正的禅师心中,是没有“功高压主”、“尾大不掉”之类的顾忌。佛教内常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人世间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在见道的禅师们中间,却是一种无须证明的生活。 再如临济禅师大悟后,先打大愚禅师,后打其师黄檗,有时是师徒互打,这则公案广为人知,就不加多说了。“临济三顿棒”这段公案,历代禅师对此唱颂不少,而禅门内公认临济的第七代传人、杨歧派的第二代传人白云守端所作的颂词最妙,不妨录在这里供读者欣赏: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州。 有意气时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只有在精神获得了彻底的自在,才会有如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说己心中心地法门”,和岩头禅师所说“一一从自己心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这样的无上气概,才可能做到“有意气时逞意气,不风流时也风流”。当然,到了那时,不风流处的确也风流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