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2年度第六期 / 佛教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周 宏

学佛的目的是止息烦恼。我们首先要弄清烦恼是怎样生起的?应该在哪些步骤上将其斩断?例如:有个年轻人,觉得自己皮肤黑,因此产生严重自卑。知道自己皮肤黑(识)并不会带来烦恼,跟着价值评判的介入(想),皮肤黑很丑,才会产生苦的感受(受),有了苦受又产生行为反应(行),皮肤黑是不好的要推开,皮肤白是好的要抓过来。当我们听到一组音乐,对其做正面的价值评价,就产生乐受,有了乐受如果去执取,任何快乐都会消失,当它消失时便会忧愁。在舞厅吸毒的人多,就是因为靠自己的能力不能抓住快乐,需借助外力来维持。同样的音乐平时我很喜欢,可当我读书时听到,认为它影响了我,对其做负面的价值评价,于是产生苦受,要排斥它,于是会发火。烦恼主要是从价值评价(想)和行为反应(行)两个环节中生起。

有不少朋友喜好“四念处”,但却没有几个能坚持训练。有个外科医生说,他是因为心太散乱,不能做四念处。我说:“你平时看病时要观察病人,观察病人时,你心是散乱的,现在做四念处是观察自己,跟心散乱有什么关系?”是他对散乱做价值评价,然后想控制散乱才给自己带来痛苦。另一个教友做了几天就说这个方法不适合自己,我问:“你女儿学走路,学了一个月不能走,这个月的学习是否毫无价值,你女儿学走路是渐修的还是顿悟的?”哪个小孩子学走路不摔跤,哪个小孩会去做价值评价,“唉呀,我怎么那么笨?怎么连路都走不好!”还有一个说,她不能修四念处,是因为会忘记,她对忘记做价值评价,又产生行为反应,忘记是不好的,要推开,不忘是好的,要抓住,于是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

一个基督徒出现焦虑不安后,拼命去排除,反而使烦恼增加,于是就将问题托付给主,今天观察主来解决我的问题没有?没有。第二天又观察,主怎么还不来解决我的问题,烦恼又重。于是只好不管它,随它去吧。反而问题解决了。原因是当他不再管它时,就不再对这种情绪做价值评价和行为反应。四圣谛讲烦恼是欲望造成的,当一个人觉得皮肤黑、心散乱是不好的时候,他就有对皮肤白及心集中的渴望。日本著名的心理医生森田正马,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立的森田疗法认为,烦恼是欲望造成的,在大量临床病例中观察到,不少病人对某种情绪做负面价值评价,然后拼命去排除,造成严重心理问题。故森田疗法教人:1、不要把任何东西视着心中的异物(不要有想);2、对任何情绪都别去反抗和排除(不要有行的介入)。烦恼生起的这四个过程,在现代心理学“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中均认识到,仅是安立的名称有所不同。练“法轮功”的人认为烦恼是执著造成的,执著即是欲望,他们很努力去放下执著,可是没用,“法轮功”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他们首先对执著做负面的价值评价,然后又产生行为反应,执著是不好的要推开,不执著是好的要抓过来。“四念处对贪欲来时,要观察觉知它的出现,允许它来,允许它要待多久就待多久,只有客观的观察觉知,不做任何价值判断”(《大念住经要义》陈燕珠编述)。

四圣谛第一是苦圣谛,首先是对苦的如实知,《杂阿含》第435-437篇经文有问佛:“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若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南传佛教的观点:佛说烦恼是欲望造成的,如果你没有在自己身上看清欲望是怎样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就去接受它,便是迷信。练“法轮功”的人听李洪志讲烦恼是执著造成的,没有去看看执著是否真给自己带来了痛苦,是怎样带来痛苦的,所以烦恼不仅没有止息,反而把不执著变成了执著的对象,个个烦恼加重,性格刚强。佛教内也常听有人讲要不执著,可是在这当中又不知不觉地陷入另一种执着。平常多做做受念处,快乐、痛苦来时去看一看:“哪个是诱发事件(识),哪个是想,哪个是受,哪个是行。通过这样观察会使人惊讶,我们直觉快乐与否取决于诱发事件,但观察后发现实际并非如此。这是《大念住经》中的法念处的观法。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