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2年度第五期随笔四则
 

随笔四则

陈音如

一、生病的正面意义

世人一般都认为生病是坏事。因为生病确实很痛苦。但换一个角度看,生病本身有其内在的因果规律,人们能借由生病反省自己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了悟人生道理、生命规律,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心灵,则会发现生病也有其正面意义。

佛教并不主张生了病不去医院治病,但主张人应进一步反省自己得病的因由,在今后的生活中,改正不良生活方式、不良思想观念。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而不自知,有时甚至受到别人的劝诫也不以为然。比如说生活中很少有人认为抽烟、喝酒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戒除抽烟、喝酒当回事呢?反而是“抽烟、喝酒有派头”,“不抽烟、喝酒丧失了许多享受人生的机会”,“不抽烟、喝酒难以搞好人际关系”等等观念熏染了大众的心灵,常常是等到因此得了重病才幡然醒悟,所以说生病给人提供了一个反观自省的机会。当然等到生病性命攸关的时候才醒悟、才想改正,未免晚了点,但总比不醒悟要好一些吧!

另外,平常我们深深沉浸在日常事务中,很少给自身反省检讨的机会。生病甚至旷日持久的住院,也使我们有机会从日常生活轨道中跳出来,安静下来,反省自己,提醒自己。

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因倍尝病苦,或者从他人的病苦中吸取教训,经常反省自己,及时调整身心,避免以疾病这种痛苦的方式促使自己反省,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了。

二、依循自然,不起爱憎,不生分别

在生活中,我们碰到不如意的情况,惯于怨天尤人;遇到身体有不适的感觉,我们习惯于忧愁、焦虑。实际上,这种心态不仅于事无补,相反会给身体、精神造成更大的伤害。正确的心态是,碰到不如意的情况,首先应抱持接纳的态度,在内心不起爱憎的情绪、情感,不起分辨、分析的认知心。

比如说,一般人对医学常常只是一知半解的水平,碰到身体不适,又习惯朝坏的方面想,这样就很难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的判断。因此,身体不适,与其疑神疑鬼,不如不作判断,及时到医院检查,相信医生,把一切交给医生处理。实际上,许多烦恼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疑虑、抱怨引起的。如果我们对发生的情况采取接纳的态度,采取超然、客观的态度,不在内心挣扎那么多,会减轻不少负担。

三、作文与修身养性

有一位长者喜欢写文章,迄今已在大小报刊上发表了五六百篇杂文、随笔。笔者以为,老有所为当然是好事,不过整天忙于作文也存在一些弊端。

写文章不同于听音乐、练习书法、打太极拳、散步等兴趣爱好对身体精神有调节作用。写文章发表多少带有一些功利性目的,很容易形成一种心态:期待出成果,多出成果。看到自己文章发表了,就兴奋;无形当中就要求自己写出更多的文章,少了一颗淡泊的心。写文章成了兴奋中心,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头脑里只考虑搜集材料、剪切素材、文章构架、字句斟酌……大脑经常处于局部兴奋状态,容易造成神经衰弱;加上写文章是脑力劳动,若不注意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加以调剂,也会造成身体抵抗力削弱。另外,读书本可以调养性情,宋代思想家朱熹就曾经主张“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但为了写文章发表而读书,则人为用心用意过多,失去了调养性情的价值。

笔者认为,老年人的人生追求以修身养性为主,看书写文章能围绕这一点当然很好。比如写文章切忌人为写作,需是等到自己真正有了灵感才去写,如此才会写得有创造性,有文采,才不会写得太累,也才会真正对他人有益。但事实是做到这一点很难,所以笔者不大赞成老年人以写文章颐养天年,而主张选择较少功利性的兴趣爱好调养身心。

四、正确看待梦境

梦有时可以提醒我们醒觉状态时存在的偏颇。有时我们之所以做梦,是因为自己思想上有挂碍,或者说思想上有偏差。比如明知道别人的言行不合乎大道,却寓于世俗的观念,没有勇气向他当面指出来,思想上挣扎得很厉害,便会在梦中表现出来;又比如自己与别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偏偏别人不简单接受你的观念,你不能方便解脱,也会在梦中体现出来。一个人能借由梦境观照自心,了悟自心执著的地方当然是最好不过。

人的身心依循宇宙大化,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睡眠是人身体、精神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而梦则是人体自我调节的心灵映像。科学家也发现,做梦本身即是大脑的一个自我调节过程。如果我们平常注意自心的执著,自觉保持超然的态度,让身体、大脑依循自身的运化规律实现自我调节,逐渐达到自身的平衡,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不过一般人心灵执著太多,又不能简洁诸缘,接受了太多的外界信息,身心的自我调节便很困难,便会出现令人难受的梦境。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精神本身难以协调过来,便会形成身体、精神疾病。

所以对待梦境的正确态度,不是从功利的角度疑神疑鬼,认为疾病是什么预兆,以六识心田测度;也不是单纯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事。能学会以超越的眼界进行观照、洞察当然更好,这样可以增进我们的智慧;做不到这一点,不妨以超然的眼光对待。人生一大梦,佛教尚且要求我们不去执著,更何况这梦中之梦呢!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