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2年度第四期夜凉风清
 

夜凉风清

明 雨

雪积文殊,日出化身归五台;

云成罗汉,风吹疾步去西天。

——这是栖贤寺的一副木制对联。在这炎炎的夏日里,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五台山是“清凉世界”。每天络绎不绝的朝拜者,目的就是能在文殊菩萨的道场感受一下圣地的气息。

清晨的风,凉凉地从身边拂过,“曼殊床”上的头陀也许还在宣说着四谛与十二因缘。我的手轻轻地扶在这块又叫“歇龙石”的石面上,用额头慢慢地来靠近它的神秘。这就是传说中文殊菩萨从东海龙宫带回来的“清凉石”。石在清凉寺,寺在清凉谷,谷在清凉山。如今的“清凉石”变得有些小巧,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沉浸了太多的风雨,如果没有它,《清凉山志》恐怕得改写、重写,或者不必写。清凉寺正在重建中,不知这块“顽石”能否将昔日的辉煌再次在山门叩启?

由于台顶气候非常恶劣,因此更多的人选择小朝台。通往黛螺顶的“大智路”上,很多人是一步一拜,他们用无倦、无悔的行动垒砌起一千零八十个台阶的信仰,让虔诚在五百多米的路上得到丈量。回想乾隆屡次朝台为风雨所阻,心态难免焦急;青云和尚为乾隆所吩咐的既不登台顶、又要朝到五方文殊的事也一定费尽心思;拴柱小和尚以受罚因缘而想出将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合塑於五方文殊殿内,这一使乾隆及后人能以“小朝台”来满愿的好方法,想必也使他在忏悔之余有了几分欣喜。来到五方文殊殿前,见有一小亭,内还有“乾隆丙午暮春月”的亲笔诗石碑: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佛光寺,一座千年庭院。游人叹为观止的是这里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惊讶古人的成就。“试问阿房今在否?”它最有资格这么问。从北魏的创建到唐时法难的毁灭及后来的重加整理,这一时期也正是佛教在中国由传入到容受、发展到巩固、完成到昌盛的阶段。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需要接受多少历史的猜测、打量、考验,然后才被认同。一次又一次的法难,给祖师们的心灵带来多大的创伤呢?一个个漆黑的夜,他们望着被毁的院落,难免流泪;再一次的修葺,虽使伤口得以愈合,但还是留下了疤痕。

走在五台山,步伐自然变得小心翼翼,这里有太多的传说故事,怎敢轻易踏入!掬一捧水,可能里面流动着历史;抓一把土,可能里面沉淀着文化。与文殊的大智相比,我们太年轻了,年轻的连被嘲笑的资格都没有。但他不会嘲笑任何一个人,只是默默地度化着一方众生,让人明白生命犹如登台一样,上座山的功夫就经历了“春夏秋冬”,实在短暂。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