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2年度第四期“三风”建设在苏州西园寺
 

“三风”建设在苏州西园寺

俞朝卿

苏州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苏州三大古寺中,并非历史最悠久。惟其以奉行律宗为特色,故名“律寺”。且规模宏大,尤以“寺在园中,园即寺景”见长。近年来在新一代方丈普仁法师主持下,倡行“三风”建设,成效卓著。寺院内外,处处增光生辉;京沪苏杭,同道颇为注目。兹特简介于后。

提出“三风”之缘起

“三风”者,道风、学风、家风(宗风、寺风)之谓也。自赵朴初生前于中国佛协第四次全国会议上号召进行“道风、信仰、教制、组织、人才”五种建设(以下均略称‘五种建设’)以来,西园寺与各地寺院一样,积极响应,筹划贯彻落实。经过一段时日的酝酿,前任方丈安上法师,结合该寺律宗传统与当时寺内外实际状况,提出“道风、学风、家风”之寺训,谆告全寺僧众。继任者铭记于心,形之于外,付之以行。把“以戒为师”的“道风”根本原则,具体化为“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并以严行“独身、素食、僧装”六字为基本要求,又强调两项实践作为“学风”,即“以学导修,以修证学”。这就是说,以学习来指导和促进修持,又以修持来证实学习成果。这是融摄传统的儒学精神于佛教的又一显例。道风、学风究竟如何,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由人来体现。所以,西园寺又提出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为重点的“家风”建设。这样一条龙式的道风、学风、家风建设“纲领”,他们简称为“一、二、三育人工程”。这样内涵丰富深刻又便于记忆的概括,显示出主持者的深思熟虑。它逻辑缜密,悟性高超,有时代精神,管理、办好寺院之思路清楚,俨然般若智慧!俗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看来,这只是旧时代寺院僧人的模样,而今新时代、新世纪、新一代的僧人,特别是寺院负责人,已不是、或不该是这样的旧模样,而是与社会同步的又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业的带头人!

“三风”建设之成效

以“高树戒幢,续佛慧命”为标志的西园寺,三年来,践行“三风”建设,卓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为绍隆佛种,按制授戒。

“以戒为本”,按制授戒。这是管理好寺院丛林的根本原则,也是道风建设的一项基本措施,更是提高佛教界素质的必由之路。少林寺曾于2001年10月召开宣扬律学之学术盛会,固为适应社会“德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需的适时善举。本寺认为随之而需的就是依制授戒。这样才使学佛戒行制度化、僧尼行止规范化,提高素质有保证。鉴于此,西园寺本着明开、安上前两任方丈传统,自82年至今,先后多次有准备地传授三坛大戒,计受戒者共270多名。

二为加强管理,走向现代化。

寺院、僧众,既为社会一方面,又是社会国家的主人。寺院更是苏州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在观念上、在行止和形象方面,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此,首先在管理上,主持者不能停留于“老经验办事”,而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着意更新和创造,以求跟上时代,适应社会。因为僧众是年轻一代,寺院虽有种种丛林仪轨,有自身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但社会的种种信息,也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僧众。何况,社会先进的管理模式、设施和经验,先进的文化要素,本该是(也必然是)佛教所应汲取的。历史上是如此,现下,似乎更该如此!

基于上述,西园寺对各部门及其执事,既分工明确,又责任到人,强化协作共事,并以制度来规范、保证和检查、督促。每年的计划和总结,使总体建设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具体任务和有关指标。这样,积以时日,既锻炼培养管理僧才,又利于整体提高。总之,共同为建设寺院“三风”、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而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寺内分设办公室、客堂、念佛堂、图书馆、档案室、研究所、佛协办等各部门。它们犹如寺院这一大系统发挥整体功能中之各子系统,其下,又有各要素。它们都是正常运转中所不可少的环节。

寺院的现代化管理和建设,同样是软、硬件统一的建设。如果说,道风、学风等培育属于软件建设;则电讯、网站、基建财物、档案室、图书馆等的建设,则显然是或主要是硬件建设。西园寺有鉴于斯,近年来下大决心安装了电话总机和60余台分机,寺院骨干还配有手机。无论您在何处,均可与寺内外直接联系,真可谓“天涯咫尺”,信息便捷。寺院还配有40余台电脑,使文件存传、文稿打印、复印、拷贝、录像、摄像、音响、空调等均迈上现代化台阶。由于电脑之普遍运用,因而建立寺院本身网站与加入国际互联网,是自然而必然的事。这使西园寺与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有了各种信息的“直通车”,也为寺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佛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由于现代化设备的采用,使寺院档案管理,提高了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水平。因而,在以往被评为市一级先进档案管理单位基础上,2001年又进一步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图书馆,由于获知海内外“最新书讯”便捷(“网站书讯”),故能及时补充发行量甚少的有价值书刊,为好学研修者,提供极大便利。图书馆,主要为广大僧众和研究所学僧学修之用,也对寺外学佛者开放。它的设置,窗明几净,宽敞幽静,光照充足,温度宜人(有空调设备),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馆内备有古今各种版本的《大藏经》暨社会图书馆少见的文史类珍本近10万册。这在国内寺院中是仅见的。

三为加强人才建设,全心办好研究所。

西园寺“三风”建设的重点和集中亮点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状况,似乎可用三句话加以概要介绍,即“起点求高,稳中求进,用心实办”。试说明如下:

“起点求高”。说的是研究所以培养新世纪爱国爱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僧才为宗旨。它与一般佛学院的区别是:学制5年。招收有较高科学文化基础和相当佛学修养的僧俗青年经考试合格入学。5年中前2年打牢基础,要求总体把握中国佛教三大体(语)系,学好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外哲学史,以及基本佛典等基础课程。后3年,据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及个人兴趣、特长等,在导师指导下,向戒律、教制、教史、敦煌学等不同方面,进行侧重专业研修。要求经5年系统培养,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对有进一步培养前途,立志献身佛教事业者,研究所将资助其去国内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稳中求进”。指的是前后两任方丈深知,办学非易事,办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究所更不易!因此,既不匆促上马,又非难而却步。前任方丈安上法师,铭记赵朴老再三呼吁的“人才急需”,在经过长期酝酿、多方准备后,遂于1996年从容上马,试行招生初办。又经过3年多办学经验的初步积累,至2000年春已有近20名学生(僧)先后结业。同时,又正式招生20名入所就读。在以往3年多教学期间,师生取得了相当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佛学专著3本,有关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公开发行和发表。研究所之社会影响,随之亦相应扩大。与此同时,鉴于正式办学条件日臻具备,寺院经过研究后逐级上报申请。在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人的重视和积极支持下,“戒幢佛学研究所”已于2001年8月,经国务院宗教局正式批准开办。至此,一可慰朴老、安上法师在天之灵,愿二老乘愿再来!二可使关注佛教前途、命运者欣慰――神州又多了一处僧才培养基地。

“用心实办”。这是说,从此研究所可以名正言顺地宣传、活动,可以甩开膀子大干――办学搞科研。现研究所设正、副所长,由弘法海内外著名的济群法师任所长,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净因、湛如法师分任副所长,下设研究、教学、弘法三部,各有部主任主其事。研究所经常聘请海内外著名高僧大德和有关教授、专家来所讲课。另外,在去、今两年内,研究所还具体筹备、并成功举办了国内、国际两次佛教教育会议。第一次是国内的,学僧既参与会议服务工作,同时又聆听到国内僧俗两序一流佛学家的发言和论文交流,第二次是中越两国间的佛教教育交流会议(中佛协主办、西园寺承办),学僧们不仅受到国内专家的教育,更受到越方长老、佛学家的多方面开示。国内佛教学术研究会议,有关导师和学僧,亦不常争取参加。研究所在2001年年底,由岳麓出版社出版《戒幢佛教教育文集》(30-40万字),2002年起每年出版学报(年刊40万字)。还计划出版《人世间》弘法定期刊物。

总之,研究所已经走过“从容试办”,而达上“用心实办”的阶段。当然,离“舒心善办”阶段,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将更艰巨,工作会更复杂、多面而辛苦。西园寺住持和研究所负责人等深知,办学理念有待学习国内外先进而须进一步扩展、加深;办学“四要素”(师资、生源、基本教材和图书资料、现代化的软、硬件教学设备等),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实践已经显示出“四要素”中有三项经过努力已经或不难解决,惟合条件的“生源”一项,尚须大力扩充或多渠道选拔才能保证。所有上述,对评价作为僧伽教育的社会效益和教育质量来说,怕还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出第一步。套用西方一位伟大诗人的话:冬天已到,春天不远(大意)。西园寺似可说“莲花已放,佛果必来”!办事者们懂得学习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精神,贵在坚持,重在创新,定能与时俱进!

意义和启示

由苏州西园寺主动抓“三风”建设这一实例,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虽不敢说骤然有“一石激起千重浪”之社会效应,但至少在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佛教人才建设、与社会相适应等方面,是有相当普遍意义的。

先说,寺院住持,思路清楚,管寺、办寺有明确方向。对此,在海内寺院中,似乎还不很多见。象这样既继承优秀传统,又适应时代需要,上据政策法规,下合本寺实际,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深思熟虑之办寺“决策”和“纲领”。应该说这在一所古寺名刹中做出,取得周围四众弟子之衷心拥护,并付诸实践,显有成效,岂非难能可贵!这在社会呼喊“提高领导班子素质,加强管理”声中,佛教寺院居然也有默默响应者,潜心躬行者。他实在是个“明白人”!这是令人高兴的好事。设想全国若有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或更多的佛教单位能这样,则佛教界之素质普遍提高,其积极社会作用更好发挥,不是掐指可计的吗?

再说,尚文重教、加快人才建设。根据寺院本身条件和所在城市特定地理位置等,以寺院办研究所来培养佛界急需的高级僧才、人才,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集中表现,更是符合佛界和社会客观需要的高远明智之举!当然坚持办学,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业,前进路上还会有诸多困难和障碍,但本着佛界信、愿、行统一精神,勇往直前地去实践、总结、再实践,相信定能克服困难而前行。于此可见,国家和地方以“科教兴国”为战略方针,居然在佛教寺院中也生根、发芽,以至开花结果。这充分证明“科教兴国”战略得人心、孚众望,因而必将导致社会国家日益繁荣、兴旺发达!而寺院重文化教育、人才培养,既为自身提高素质奠基,又是佛教优秀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更为推动社会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一种有利条件。

第三,说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路宽广而悠长,西园寺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寺院管理、培养人才、参与并积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举措和活动,表明该寺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是内在的、自觉的,而不是勉强被动的。换句话说,是一种“我要适应”而不是停留于“要我适应,我就适应”那种状态,西园寺显然不是这样,而是把佛教、寺院真正当作事业来办、来管。所以几年下来,就取得如此显著成效。当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扩展内容范围的过程。设想如西园寺这样,推而广之,扩而大之,经过若干春秋,佛教界面貌定会焕然一新!

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12月10日-12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努力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规律”。上述西园寺的状况,是否能为我们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规律提供一个参证实例呢。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