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2年度第三期爱心与慈悲心
 

爱心与慈悲心

陈音如

佛教所说的爱心,是指爱欲之心、执著之心;认为爱欲是轮回的根本,只有“永脱爱欲”,才能证“阿罗汉果”。佛教所说的慈悲心,指兴乐拔苦之心,即兴众生乐,拔众生苦,则类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爱心。

平常我们所说的爱,主要是指异性之爱,按佛教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低层次的阿修罗式的相互占有的欲望以及两情相悦。

佛教所说的慈悲,是一种无私的关爱。它不计个人得失,把心都扑在万物众生身上,是对众生的关注、理解、包容、呵护。只有把自己放到一边,才能把心放在别人身上,才能如实感受他人的心,苦别人之所苦,乐别人之所乐。禅宗有一则故事,讲一位禅师教一个学人回家认识到母亲即是自己身边的菩萨。――即说明母爱中的无私品质与佛教所说的慈悲精神相通。

佛教所说的慈悲,是建立在一种超越的心态基础上的。这种超越的心态,即《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态。也就是说,菩萨慈护众生,兴乐拔苦,不带任何自私的目的及人我分别、贡高我慢的心态。

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发展自己对万物众生的慈悲爱心。这种爱心随着修行的拓展渐而普及他人、万物,随着修行的进步而深入到自心灵的深处。可以说,慈悲爱心的发展,实质上即是自心灵的成长。

关爱众生的前提是关爱自己。一个不关爱自己,随波逐流或自暴自弃的人,是谈不上关爱他人的。这里所说的关爱自己,不是指只顾个人利益,而是指自尊自重自爱,它要求时时观照自心,护持自心,使自心合于正道。一个自私或我执深重的人,其心灵偏狭,便很难敞开心灵观察众生的心态、性情,接纳万物众生,也就谈不上兴众生乐,拔众生苦。一个人只有通过切实的修行,获得清净平和的心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为万物众生着想,在举手投足之间向周围散发安宁和谐的气氛。而向自己周围环境布施安宁和谐的气氛,本身即是最难得的布施。“六度”中不仅忍辱、布施是慈悯众生所必需的,而且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的修持,落实到自己心态的清净柔和上,也是增益自身慈悲爱心的基础。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