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2年度第一期赵州的佛
 

赵州的佛

〔美〕约翰·戴多·卢里(John Daido Loori)方丈

【公案】

一次,有个和尚跟赵州告别,赵州问他:“你到哪里去?”[1]

和尚说:“我将云游四方学习佛法。”[2]

赵州拿起法拂说道:“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3]。尽快离开没有佛的地方[4]。遇上陌生人时不要误导人家。”[5]

和尚回答道:“要是那样的话,我还是留在这里吧。”[6]

赵州说:“那就打扫一下柳絮。”[7]

【评注】

赵州见此和尚处于摇摆不定的边缘,便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觉悟。当得知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逗留,该和尚的思维戛然而止、不知所措。这时,赵州又突然停止对他施教。明白吗?道法既无岔道、又无处不可抵达。道法的真理不在看、不在听、也不在文字、不在概念。如果你能断除烦恼,同时又不受佛尊与先贤的束缚,你就达到清凉宁静的净土,那是天堂和地狱也无法达到的地方。如果你向别人那里去寻求,你就迷路了。如果你向内去寻求,你将离之甚远。你该怎么办?

【偈颂】

赵州古佛说法有门道,无需动手便打三十棒。

示予道法你却离之而去。人一生中究竟缺少什么?

【注释】

[1]在来去之间,禅宗学人显露其修学次第。

[2]从加利福尼亚到纽约,寻找他的头。

[3]这只能让人迷惑。

[4]荆棘丛林。

[5]不要自欺、不要欺人。

[6]瞧,他想筑起一个安乐窝。

[7]别只是坐着。干点什么!

*:《正法眼藏 :禅宗公案三百则》是日本道远希玄(1200-1253)禅师在中国参禅悟道时收集的公案集。该集的公案,通常被称为“中国正法眼藏”,在道元希玄有关“日本正法眼藏”的论述中大量引用。这些公案以前没有英文版本,但最近由Kazuaki Tanahashi与约翰?

戴多·卢里方丈译成英文并出版。卢里方丈还为每一则公案作了译注、偈颂和注释。

**:约翰·戴多·卢里(John Daido Loori)大法师,是美国纽约山岳禅寺的方丈。他是日本禅宗大师Hakuyu Taizan Maezumi的法嗣。卢里方丈接受过严格的“公案禅”以及日本道元希玄禅师敏锐禅法的训练,是曹洞宗与临济宗法脉传人。

【开示:评注】

许多公案都是以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作为开始,就象赵州问跟他告别的和尚“你到哪里去?”一样十分简单。然而,这一问话含有对该和尚的质疑,希望他能讲清楚在此特殊时刻、特定环境中人生的至深真理。在问话中,赵州象别的可尊敬的禅师一样逗机说话,追根究底。看到眼前的这个和尚正处于摇摆不定的边缘,赵州即刻对其有所促进,以便弄清楚其究竟追寻什么。

这个和尚在什么边缘摇摆不定呢?在跟随赵州参学的过程中,他已达到应该离去的时刻。赵州问道:“你到哪里去?”我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在来去之间,禅宗学人显露其修学次第。你到哪里去?你从哪里来?这些寻问可在字面上理解为:“你从哪个具体地方来”,疑惑也可理解为有关人生实相的根本问题,诸如“人的甚深本源是什么?你是谁?你怎样理解存在的实相、生与死?等等”。当赵州问:“你到哪里去?”时,并不仅仅是随便问问,而是对这个和尚的悟性的一次考验,是令其识自本性的一次机会。和尚说:“我将云游四方学习佛法。”对此,我的注释是:从加利福尼亚到纽约,寻找他的头。他要寻求什么?什么是他要寻求的佛法?佛法在哪里?

赵州回答道: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我的注释是:这只能让人迷惑。为什么去到有佛的地方会让人迷惑?佛是“觉悟了的人”、“成就佛果的人”、“明净而又完美的人”。为什么人们应该避开有佛的地方?赵州给该和尚这样的劝戒意图是什么?随后,赵州接着说:尽快离开没有佛的地方。注释为:荆棘丛林。很明显,没有佛的地方就是荆棘丛林,就是幻化的俗尘。在此,赵州的指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赵州还主张,“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

就像该和尚肯定会做的那样,将赵州两方面的规劝结合起来考虑,可能会是什么结果。如果你既要避开有佛的地方,又要避开没有佛的地方,那还有什么地方可去?这一节的另一种译文是这样:该和尚万分恼怒并大声抱怨道:“这就是说我什么也不能信赖了。”这是十分肯定的。在本译文中,和尚回答道,“要是那样的话,我还是留在这里吧。”

除了劝戒该和尚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尽快离开没有佛的地方以外,赵州接着说:“遇上陌生人时不要误导人家。”注释为:不要自欺、不要欺人。如果你不诚实,那么你所说的就是欺骗之言。如果你很清白,那么你所说的就是实情。和尚回答道:“要是那样的话,我还是留在这里吧。”注释为:瞧,他想筑起一个安乐窝。这就是当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时的一般行为举止。我们会停下来,筑起一个安乐窝。我们会想法让自己过得舒适,避开边缘和危险,而不去深思我是谁、什么是人生实相这样的问题。就在此刻,赵州规劝道:“那就打扫一下柳絮。”注释阐明同样的观点:别坐着,干点什么。

我所作的评注是这样开始的:赵州见此和尚处于摇摆不定的边缘,便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觉悟。我喜欢“促进”(precipitate)这个词。它本来是个化学技术词汇,用来描述从混合溶液中促进某一组分的结晶过程。但结晶并不是立即产生,通常需要有一个晶核。晶核有时是同一结晶体的一个小小的分子,在溶液中注入一点纯净物质将导致链式反应,反应中该组分便形成结晶体。另一种促进结晶过程的方法是,用一根玻璃棒刮擦烧杯边缘,刮擦几下后,结晶体会突然出现。这似乎是一种奇特的方法,但它的确能促进结晶过程。在禅宗的参学过程中,无论是喝还是棒,看来也是相当奇特的使人开悟的方法。人们会想,讲解的方法可能更有用。事实证明,要想使人开悟,讲解是最次的方法。讲解将会导致理性的理解,而我在这里所谈的是觉悟本性。理解并不是觉悟。觉悟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

赵州就像刮烧杯那样促进该和尚觉悟。他的“刮擦”是劝戒该和尚: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尽快离开没有佛的地方;遇上陌生人时不要误导人家。正如评注所述:当得知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逗留,该和尚的思维戛然而止、不知所措。如果我不该去这去那,那么我该去哪里呢?最好还是留下来吧。但此时赵州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诲,而是让他“打扫一下柳絮。”评注这样写道:这时,赵州又突然停止对他的施教。明白吗?停止对某人进行施教是传授佛法的一种方法。我们的思维倾向于抓住某种实在的东西,一旦我们实实在在地抓住这些东西并能说出它们是什么时,我们就感到慰藉并确定无疑。但是,那并不是实相。因此,当禅师突然停止施教时,学人便不知所措。这一过程经过一再重复,直到学人识自本心、明白何去何从的时候,他就自由了。

“道法无岔道”,只是一条大道,没有分岔,没有迂回,同时“道法又无处不可抵达”。怎么会这样?如果道法不分岔,又怎能无处不达?这究竟是哪种类型的大道?道法无处不达,并不因为有分岔,而是因为它包容一切、没有疆界。

“道法的真理不在看不在听”。如果看不到听不见,怎能知道它的存在?道法的真理不在知与不知,不在看不在听,更不在文字不在概念。那么,道法究竟是什么?佛教的道法不在理解,而在体验。

在幼儿时代,我们学到的很多东西就是通过直接经验,而不是通过信息知识。幼儿懂得炉子是烫的,并不是经过母亲的讲解。他们不懂“烫”是什么意思,触摸炉子之后,从直接经验中他们得知什么叫“烫”。然而,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直接经验由文字和概念——即现实的抽象概念所替代。慢慢地,我们对自己和宇宙的理解,成了这些抽象概念的累积物。我们失去了对经常谈及、理解并深信的现实的真正触摸。

“如果你能断除烦恼,同时又不受佛尊与先贤的束缚,你就达到清凉宁静的净土,那是天堂和地狱也无法达到的。”这听上去像是说佛尊和先贤都属于应该避开的范畴。为什么?因为佛尊和先贤仅仅是另一种概念,是更多的文字、观念和思维的产物。什么是实相?实相并不源于这些文字、观念和思维的产物。所有定义我们人生的观念都必须破除,佛尊和先贤也必须破除。当你把所有这一切都清除干净以后,清凉宁静的净土便会在此显现,那是天堂和地狱无法达到的。这就是佛法讲的不二,凡圣不二。“如果你向别人那里去寻求,你就迷路了。”别人不可能给予你任何东西,你也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完美的一切。

但是,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向内去寻找,你将离之甚远。”怎么会是这样?这与常用的说法“寻求内在的光辉”如何关联?道法的真理的确不在内也不在外。那么,它在那里?如果你向别人那里去寻找,你就迷路了,如果你向内去寻求,你将离之甚远。你该怎么办?这正是赵州如此悲悯地设置的转折点,以导化这个和尚。因为他看到该和尚只想到云游四方,就像今天很多禅宗学人所做的那样,只管从一地到另一地参礼不同的禅师,而从来不在某地停留时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去识自本性。

近来,科学家和预言家们在数不清的书籍、期刊文章、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中对二十一世纪作了各种预测,甚至根本没有询问一下宗教界人士。许多人都喜欢谈论遗传工程。显然,遗传工程在未来前景可观,但随着遗传工程研究逐渐深入展开,有关创造“人造婴儿”的严肃话题也随之而起,现已出现有关创造完美的人这样的想法,说不定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已在进行中。

什么是“完美的人”?又由谁来决定?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已培育出了“完美的桔子”。中国人已栽培了外观不错的桔子,看上去很好、很大、很富含果汁,但口感却不好。我怀疑,“人造婴儿”的结果不过如此。他们看上去让人感到是电视商务广告。

什么是我们完美的本性?它就是我们所有有情与无情众生与生俱有的佛性。这样的话,我们究竟在寻求什么呢?我们究竟还缺少什么呢?对于禅宗学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要是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的话,那就是去觉悟深埋在外界层层束缚之下我们与生俱有的完美本性。这种完美本性就在我们心中,任何人都不缺少。那就是世尊过去和现在教导的识自本性。你觉悟了吗?当世尊看到了晨星时,他含义深远的赞叹是:“我与所有众生及大地一起顿时进入了佛道。”这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完整的,什么也不缺少,无论个子高矮、体形胖瘦,还是老人、黑人、同性恋或女人都一样。每个人都是完美而又完整的,什么也不缺少。这就是世尊所宣扬的。这就是千千万万个佛教徒二千五百年来所觉悟到的。每一代人都回归他们的本性。如何变得更好?还缺少什么?我们还须增加什么?我们还须去除什么?我们必须做的,就是看清我们与生俱有的本性。这是人生中最神圣的东西。

【开示:偈颂】

赵州古佛说法有门道,

无需动手便打三十棒。

示予道法你却离之而去,

人一生中究竟缺少什么?

三十棒是参拜禅师时通常称作棒与喝中的打香板。这里赵州不用香板而用简单的问话,就达到了三十棒同样的效果。“示予道法你却离之而去”,为什么?仔细想想。道法就在你脚下,任何使你朝它移动的动作,反而使你远离你所在的地方。

“人一生中究竟缺少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完整的、什么也不缺少。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达到那种境界?”答案很简单——修炼。修炼不是收集各种信息的训练过程,而完完全全是积累知识的反面。修炼就是将我们为生活所框定的种种外在一层一层地剥掉,去发现深埋其下的究竟是什么。深埋于这些外在束缚之下的是我们本有的佛性,这还是我们所必须觉悟的真理。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修炼方法去发现这一本性,它始终就在那里。觉悟还是不觉悟,它始终在那里。

当我们尚未觉悟本性之时,我们按照幻想与束缚生活,从而导致诸多痛苦与挫折。一旦我们识自本性,我们进入清凉宁静的净土。外部世界依旧是原来的模样,但我们对自己和宇宙的认识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越。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觉悟。这是真正的人的本性。为此,我们不需要遗传学方面的创造者。谁也不可能使之更好,这就是做个名副其实的人——一个真正的人的根本意义。大多数人从未识自本性。在一些特殊的人身上,某些优秀品质随时有所显现。我相信人的本性品质不是仇恨、贪婪和嫉妒,而是同情、智慧和爱心。二十一世纪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触人类真正的本性。敬请关注这一个大课题。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