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1年度第三期心灵手记
 

心灵手记

马明博

小事与欢喜

学人有幸,曾在柏林禅寺生活了近一年。其间,净慧大和尚讲经说法,如慈云法雨,利益人天。学人无智无慧,仅记法语两则,不敢自专,和盘捧出,供养诸位读者菩萨。

师云:小事皆是大事。

我的理解:

一、佛法讲八万细行,细行,就是细微处的行持。细微处,在生活中,往往是要被忽略的。对于约束身、口、意的学佛者,这些细微处,往往就是我们的放逸处。如果心能够在细微处起观照,我们就会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从而庄严身心,庄严佛法。

二、佛法讲无分别、无取舍,要人时刻把握好自己的当下一刻、当下一念。对于当下一刻来说,应事接人,如果念上没有取舍分别,自然没有小与大。

当然,以上两点仅是学人揣摩。菩萨们自有慧心妙悟,不用我多唠叨。

师云:见人欢喜者,必是欢喜人。

我的理解:

一、我们仔细地观瞻佛、菩萨像,就会发现,佛、菩萨像相好端严、安详从容,面带微笑。佛、菩萨没有一张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他们脸上布满微笑,我们只要看一眼,就会有一眼的欢喜。

眼里有了欢喜,心里就有欢喜。心里有了欢喜,言行就有欢喜。言行有了欢喜,周围就有欢喜。周围有了欢喜,我们的生活就有欢喜。生活里有了欢喜,烦恼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二、佛、菩萨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多苦多恼的娑婆世界里。为什么他们脸上总带着微笑,而我们却总是愁眉苦脸呢?

也许,是因为,佛是觉者,是已经觉悟了的人;菩萨是觉有情,是有情世界的觉悟者。而我们,是生活在颠倒梦想世界里的迷而不觉的人。

觉悟的人有欢喜,迷途的人多苦恼。为什么不选择欢喜呢?

三、觉悟了这一点,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时,我们面带微笑,就是在随喜众生,就是在实践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喜无量心”。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欢喜无量,世界也会欢喜无量。

作佛 ? 做梦

有一个人,生活里苦恼无尽,无从解脱。一日,午中沉睡,进入梦境。见自己步入某寺院消遣心情。从山门入,先到天王殿,四大天王怒目横眉,手执兵器,脚踏邪恶,极尽威慑。中间,弥勒佛袒腹而笑,其乐陶陶。

步入大雄宝殿,见两厢十八罗汉奇形怪状,皆不近人情的模样。绕殿一周,见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四菩萨,面容温和,若有所思,安详从容。

欲出大殿时,偶一回首,见殿中大佛,色相端严,低垂眼睑,双目含笑,似在专注于他。而大佛前左右侍者,却在凝眉蹙首。

刚才进大殿时,他竟然没有见到大佛脸上的微笑。此时,在阳光下,他的心弦不经意间被一只空空妙手所拨动。

此时,他醒了。

他是一雕塑家。梦中游寺,让他有所感悟。

他起身动手塑泥佛一尊,如梦中所见大殿中含笑的大佛。将此小佛像置于案头,每有蹙眉事、心中热恼时,抬头望见自己塑造的佛像正微笑如花,他心头也马上清凉许多。

只要脸上有微笑,心中的烦恼就会减少。如果自己看破、放下这些烦恼,自己的脸上就会微笑永驻。

此时,此想,让他想象中佛像脸上的微笑与自己脸上的微笑相应了起来。

他自此发心,用泥作模,专塑微笑的佛。

……

这时,我醒了,发现自己做了一个“梦中梦”。

我省察到,做梦的人,作佛也是做梦;作佛的人,做梦也是作佛。于世间沉溺的梦里,应该快快醒来,从苦恼中醒来。做梦与作佛,只一念之间。

(附记:此文标题原拟为“作佛的人”,不想援笔成文时却写成了“做梦的人”。既然顺笔成梦,就写“做梦与作佛”吧。)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