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1年度第三期当前禅文学研究的得与失
 

当前禅文学研究的得与失

邢东风

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禅学热”中最受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国文化包含众多的文化门类,所以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禅学与中国文化的某个门类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例如禅与道家、禅与玄学、禅与理学、禅与文学(如《红楼梦》等)、禅与艺术(如书画)、禅与气功、禅与武术、禅与茶、禅与士大大、禅与国民性等等,少数也有就禅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加以探讨的。既然这一问题涉及的内容如此广泛,与此相应,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禅学热”中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部分。十几年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各种具体门类研究的人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一齐涌进这一研究领域,使这块热土被迅猛开发,以至于“禅文化”或“佛教文化”一时间成为引起教界内外及学术界内外的人们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

根据这些年来出版发表的相关著作来看,讨论得最多的是禅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其中尤以禅与诗的关系探讨为多。在这一问题上,肯定禅学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或共性几乎是所有研究者的共识,而用以支持这种共识的论证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许多禅僧与文学家之间有着密切交往和私人关系;二是很多禅僧和文学家都具备对方所应具备的素质,即禅僧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诗文表现能力,文学家具备浓厚的禅学兴趣和理念认同;三是文学艺术形式与禅学思想内容的结合;四是文艺理论与禅学理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借用;五是禅的实践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同或近似的心理机制与思维方式;六是禅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审美的情趣和境界之间的共性,等等。

探讨禅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共性,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差不多千年左右的传统,但是像当代这样规模广泛、热闹非凡的学术探讨却是前所未有的,学者们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和发现,这些成果对于具体地揭示禅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论证。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第一,大部分学者对这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还比较盲目。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一项涉及禅学与文学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它理应对禅学与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研究都有意义。对于禅学研究来说,它的意义主要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具体地说明禅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来说,它除了可以说明文学艺术与禅学有关之外,还能说明文学艺术的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尚不清楚。这种情况表明,人们在这项研究中还不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因而在研究中出现大量的低层次重复现象,真正涉及深层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第二,研究视角还比较狭窄。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还只是注意禅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而没有进一步揭示那些相通和相同的部分中所包含的不同因素,例如被讨论得最为热烈的关于禅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参见邢东风《禅悟与诗悟》,《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第三,禅学知识不足。由于这项研究属于跨学科的研究,所以需要研究者具备佛教禅学和中国文学两方面的知识。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是由文学研究者所做的,他们虽然在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是对佛教禅学的了解相对不足,而且所掌握的禅学知识也比较陈旧,对禅学研究的新成果缺乏了解。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弄不清佛教与禅学、广义禅学与狭义禅学的关系,因而在论述过程中经常出现混乱和错误。在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出版最早、影响最大的专著是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在很早以前就有人作过探讨,但是关于这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书则是第一部。它突破了以往从哲学史角度研究禅宗的旧有模式,把禅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运用现代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的理论作为说明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解释工具,从禅宗与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等角度探讨禅宗对以士大夫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影响,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文笔优美,展现了作者出色的学识、才华与创造思考的能力,从而使作者一举成名。在当时“文化热”流行、中国文化的问题备受注意的情况下,本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之一,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禅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本书的意义主要在于开辟了一个禅学研究的新角度,提示了禅宗思想中的一些新问题,它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在禅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模式的转换。当然,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以及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专门的禅学研究,而在于探讨中国文化或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问题,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对禅宗及中国文化的评价方面,某些观点显得比较偏激和情绪化,在有些问题的论述方法上也有以偏概全的情况,对某些相关资料和知识的把握与理解还不够准确等等。对这些缺点,作者在后来的研究中都作了认真的反省和坦诚的自我批评(参见《中国禅思想史·后记》、《中国(大陆)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顾》等。)

在本书出版之后,作者后来又断断续续地发表过大量禅学方面的论著(其中包括《中国禅思想史》那样严肃的学术专著),尽管这些论著对禅宗的研究更为深入因而也更显得有“学术味”,但是都不如《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由于《禅宗与中国文化》一书是“禅学热”中一部影响巨大的重头戏,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评论。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