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1年度第二期昆明圆通寺
 

昆明圆通寺

王正昌

圆通寺位于昆明城区东北角的螺峰山(今圆通山)下,是城中的一座古刹。圆通寺所依凭的这座螺峰山,早在唐时是“风过松吼,鹤鸣龙吟”的深山,山上“巨石林立,松柏苍苍”,远望山色翠黛,盘旋而上,很像一只田螺,因而得名。

螺峰山远望似田螺,近看似簸箕,北依城墙,南临街市(今圆通街)。中秋赏月于明月石,重九登高于螺峰顶,已成为当代昆明人的风俗,也是人们登高远眺的胜地。螺峰山临城这面是千丈悬崖,恰似一面屏风。崖上翠柏挺立,孤松倒挂,崖下水声潺潺,泉水自潮音、幽谷二洞流出,注入小绿水河,再流进滇池。

名山幽谷,天生胜地,自然是创建庙宇的好去处。唐代以来,臣服于中国的蒙氏,统一了大理六诏,其势力扩展到滇池一带。蒙氏(皮罗阁)自号南诏王,住蒙化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之巍山县)。他在昆明筑拓东城后,选中了在螺峰山屏风崖下,建起了“补陀罗寺”(即圆通寺之前身),悬崖也因寺得名,称为“补陀罗岩”。由于当日崖下潮音、幽谷二洞出水很猛,地势低湿,因而建寺的规模较小。公元1260——1270之间,该寺毁于兵燹。原来云深苍雅、香烟飘缈的补陀罗寺,竟沦为蓬蒿荆棘之废墟,栖虫藏蛇之乐园。这样荒芜了三四十年。至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思公重建此寺,见云南地方志。其中一则说:“大雄氏之教行乎中国千有余年,其言高,其教宏,自古帝王多尊礼之,以启神武不杀之仁。盖其行善,一言有以合儒,淑人心而美风教,际天播地,溥海内与王化并行,无间遐迩,罔不奔走崇奉之者。滇以南俗尚狰狞、喜格斗争夺,刑教所不能缚。而持律不毙一蚁,岂三恶八难十经九绕之戒有以格其面而律其心欤!此谓性善之根油然而生矣。是以阿昔思公,举大善以盖繁,于国于民大有裨益,竭力建成此寺焉。”

此时因地质变迁,潮音、幽谷已干涸。经历18年的修建,规模比前更为宏大,使这座圆通寺成了昆明城区最大的宝刹。明人曾写诗赞云:

“翠微深处乱云中,筑室闲依桂树丛。

夜榻泉鸣深涧雨,晓园花落满林风。

窗含细霭衣常润,桥拥浮槎路欲通。

异域七年天万里,几番归梦海云东。”

观此即可想见当年的圆通寺,是座多么幽雅的庄严道场。清朝初年吴三桂也曾督导修理,更使寺内的殿宇、池桥金碧辉煌。花卉林木葱艳欲滴。但是经民国初期至1936年,云南军阀统治年代里,也曾经遭受创伤。潮音、幽谷二石洞,都成了军火库,圆通山上也变成军阀混战的战场了。

解放后,经过再次修葺,195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把圆通山辟为动物园后,游客如云,这块宝地,才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化游乐场所。

“入寺始知山”这句话的确有意味。跨进山门(也称三门)高高的门坎,即见山峰环抱,一座赭色的建筑屹立在圆通山顶上,在翠绿的丛林里,隐现出一顶金黄亭台。山脚下是座遮住了后面佛殿的大型石牌坊,牌坊敦实厚重、丹青为衣、颔饰木拱、顶覆琉璃、周围镌刻飞天浮雕,十分精美。上书“圆通胜境”四个楷书的大金字。牌坊的前面刻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后面刻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座牌坊是晚明遗物,虽经500多年的变革,历尽了天灾、人祸,但又从未受到创伤,是令人赞赏的一件文物。

由石牌坊逐步下坡到天王殿,弥勒菩萨笑口常开,四大天王塑于殿宇两面,像貌威猛,殿后塑韦驮菩萨、童子面,将军身,雄纠纠、气昂昂,正直庄严。再穿过石拱桥,有曲廊回榭。东西两边是波平如镜的放生池,成群的鱼儿悠游自得。放生池中央,建一八角亭,翼然立于碧水环抱之中,是“千手观音殿”。观世音菩萨具千只手眼,容貌慈祥,表现出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离苦得乐、永不疲倦的精神。八角亭上有一对联:

“水声琴韵古,山色画图新”

还有赵朴初会长写的一副楹联:

“自有佛法以来,无不皆仰大士寻声救苦;

欲渡众生至尽,惟如所说普门随应现身”。

又一联是

“梵宇耀滇池,水月清华,广渡鱼龙登正觉;

人间成净土,香花微妙,好因闻见证圆通”。

放生池的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栏杆上雕有或爬或卧,或蹲或立,玩弄戏耍的小狮子。但是八角亭前凸桥上雕的小狮子是通身玉白,清新可爱。考据属明清之作品,而围石栏上雕的小狮子,遍体黑黄,溜光圆滑。它们眥目咧牙,仿佛在控诉历代的野蛮破坏。可知已属明清前期的作品。不同的时代反映出不同的感情。桥上的那些小动物,恰似春日初生、喜笑颜开。好像在欢呼着今生今世的文明兴盛、人民团结、世道繁荣的太平景象。

走出观音阁,有座大铜鼎,香烟馥郁,袅袅飘空。大铜鼎之后,就是大雄宝殿,楹联书:

“花即是禅,鸟即是禅,山耶云耶亦即是禅,钟磬声中,随你自寻禅意去;

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里,何人不抱佛心来。”

这座殿宇规模之大,可算昆明首屈一指的。大殿由五个整间组成,宽约30米,进深约21米,高约17米;一排排的红漆大柱,托起两层金黄琉璃瓦覆盖的拱斗屋面,翘角飞檐,精巧而凝重。透过黑雕花木门,即可瞻拜殿内披大红帷幔半遮半掩的三尊金身大佛。正中塑的是毗卢遮那佛,左边卢舍那佛,右边释迦牟尼佛。这三位佛,也称三身佛。毗卢遮那佛为体身,卢舍那佛为相身,释伽牟尼佛为用身。 体身即清净法身,相身即圆满报身,用身即千百亿化身。

圆通寺的大雄宝殿,东西两壁塑有十二圆觉,虽经六百多年(属明初作品)金粉剥落了,但仍可见到其精雕琢磨、栩栩如生的容貌和形态,如尖尖的手指,丰腴的脸庞,笑不露齿,端庄平和等,都具有我国古代形态的标准。在这些作品中,饱含了我国古代人民向往幸福康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显露了我国古代艺匠们的聪明智慧和高超艺术。

大殿后部还塑有三尊金身大佛,名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三尊佛像塑得端庄慈详,表现出时时刻刻都在接引众生没有休止的状态。东侧塑着一位骑青狮,手执莲花,慧眼微闭,一副尽心职守,利乐有情的吉祥妙相者是文殊菩萨。西侧塑着一位手拿如意,端乘六牙白象者是普贤菩萨。这二位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经历百千万亿劫化渡众生,永不疲倦。大哉菩萨!令人肃然起敬,仰慕不已。

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在建筑结构上完整地保留了元代的古建筑特点,那一架架托起屋梁的斗拱,它不仅是重要的结构部件,而且它那“平栌赫变、万拱竣层”的艺术形象,在殿堂上起到了辉煌壮丽的衬托作用。这300多架斗拱,形式多样,有凤尾拱、靴脚拱、十字拱等十多种。由于大殿的屋顶全是由具有装饰作用的斗拱支撑起来,从外部看确实富丽堂皇,从内部看高敞明亮,具有一般殿堂不能相比的独特风格。

更值得注目的是在这大殿正中,有两根直通殿顶,约有一抱多粗的红漆木大柱子,上盘绕着一对张牙舞爪的巨龙,一青一赤,全身肌肉隆起,眼珠暴突,显示出一种强有力的健美,人们稍一仰头看,在双龙的上方,镶刻着一颗大红宝珠,即二龙戏珠,又名二龙抢宝。一般的二龙抢宝是彩画的,而圆通寺的二龙抢宝是泥塑的。每条龙身长约二丈五尺,胡须蓬松,鳞甲皆裂,伸爪摆尾,好似要飞离大柱,冲破长空。

据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天夜里,昆明市区下了一夜暴雨。翌日清晨,一个和尚走出僧房,只见庭院中落叶遍地,转入大殿燃灯上香,却见木柱上的两条泥龙浑身水淋淋,好像才出水面归来。这和尚惊愕万分,转身跑去报告住持,住持半信半疑,于是,带领一群和尚奔进大殿,果见这两条龙遍身是水,鳞甲上粘挂着青苔(海藻之类)。龙的胸部一起一伏地喘着气息。众和尚见状,惊得目瞪口呆,不敢出气。其中有个小沙弥,好奇地左瞻右顾,他走出殿堂,见地上有一条粗大的水迹,这水迹是沿着柱上盘绕的泥龙而伸到殿外,这小沙弥向众和尚指指点点,他们似有领会,一齐蹑手蹑脚,沿循水迹去寻找根源。一行来到今翠湖的九龙池畔(今圆通街坡底西北面),岸上围着一大群人正议论纷纷。原来昨夜天降大暴雨时,许多人听到神龙咆啸,格斗之声音一夜不绝。又有人在岸边拾到有碗口大的几片龙鳞壳,和尚们才恍然领会,方知是本寺的两条泥龙奔入海中(翠湖原名菜海子),驱逐强占九龙池的一条蛟龙。在这以前,昆明常遭蛟龙泛水,淹没半个城区街道,老百姓叫苦不迭。经此一战,蛟龙绝迹了,人民安居乐业了。

圆通寺的大殿后,筑有咒蛟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正是蛟龙潜藏的大石洞,蛟龙占着居高临下的地势,时常兴妖作怪,危害人民。距昆明城南约40多公里处有座盘龙寺,寺僧名阿咱李。他懂得峋嶙经文(古夏文),经文上详细记载着大禹治水的经过。其中有就(就有)降伏蛟龙的神咒。昆明城的耆老们,为了收伏蛟龙,才在此筑咒蛟台,恭请阿咱李在台上日日夜夜念峋嶙经,数日后法咒的效力显现了,蛟龙出洞伏于地,作求饶状,阿咱李挥之令去。此后蛟龙泛水之灾患就没有了。

清朝乾道年间,有一隐士号孙髯翁(即驰名中外的大观楼长联作者),常年隐居于此。他仿效汉时的严君平,不愿出仕做官,以易卜为生,乐居清贫,自号蛟台老人。依着这座古老的咒蛟台的地基,今已盖成一幢泰式的“铜佛殿”。供奉着泰国国王奉送来寺的一尊大铜佛像。佛身金光灿烂,端坐莲台,善男信女们都争先恐后,前来瞻仰叩拜释迦牟尼佛。楹联是: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度十方苦是名诸佛;

无我无人,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一切相方见如来。”

又一联是:

“真有真无,确能色相观空,自然功成果满;

如烟如梦,认清人我皆净,已是性见心明。”

岁月流逝,人生易老。记得50多年前,我有一日曾陪侍着76岁的老母亲,进圆通寺拜佛烧香。见一块高约2.5米宽约1米的青石碑,上书“临济正宗第十四代开山祖师”。目前,我进寺中,寻寻觅觅,终无下落。到客堂请教知客。经他指引,在八、九块石碑中,仔细查阅,都属清明时期修理寺庙的功德碑记,本寺的沿革,已无可考。

圆通寺的开山祖师是临济宗的传人,是弘扬禅宗的一所道场。50年前跟母亲进来烧香那天,曾经见到十位坐禅僧人的骨架。他们个个头正身直,双盘腿,两手掌相叠,手心向上,放于两股间,个个姿势端庄,令人称叹!可知这座古寺在当时或可算得道风严整、僧俗向往的禅宗名刹。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把圆通寺列为国家重点寺庙保护之一。我衷心祝愿圆通古寺,万古长存,法轮常转,佛日增辉!衷心祝福我国人民团结友爱,康乐幸福,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