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01年度第一期 / “小居士”护法论 |
“小居士”护法论 □陈清远 |
我是个小居士,是那种无论年龄还是学问都是很小的居士。 但今天,我却要效北宋名士张商英,以居士身份作“护法”一论。自忖阅历浅薄,见解稚嫩。等不得鸿儒大家的赐责,先识趣地在居士前加个“小”,再畅我欲言吧! 近些年,佛教得到半个世纪以来前所未以有的发展,各大名山古刹修葺一新,庄严宏伟,香火鼎盛民间兴建的寺庙也是遍地开花,一派胜景,每逢斋期佳日,善男善女们熙来攘往,几欲踏破庙门,好不热闹!但在这繁荣的表象下,却潜存着许多问题:僧尼素质良莠不齐,寺庙管理混乱……,一些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部分居士则一提起出家人,就评头论足其修持懈怠,严加苛责其道心衰微,甚至产生轻慢、排斥的心理,更别谈生起恭敬心了。 如今的僧人们果真徒有其名,以至于让居士不屑其人天师表吗? 不至于吧! 每次看到出家人时,我总不由得从内心里感叹:他怎么就放下了呢?有的正值盛年,抛家弃子,一心办道;有的少年才俊,前途无量,也慧剑斩尘缘,虔心事佛。难道他们就不知道红尘俗世中的种种色香味触法吗?这可是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时代!他们中的许多人本可以过完全不同的生活,就算是一些很平庸的僧尼,原本也可以走完一个俗世人所走的道路,享受平凡切实的人间生活。但是他们却偏偏执意出家了,放下了在俗世搏一搏、赢得声名权色的梦想,放下了对白发双亲的亲恩,放下了对绕膝儿女的牵挂,而去过一种绝尘弃俗的生活,甘守清寂,伴古佛青灯了此一生。试问,没有向佛的道心,能放得下吗?恐怕,道心不够,这个“家”也难出。 就凭这一放下,也值得我们恭敬赞叹,并心生惭愧,自叹弗如呢! 说到这,就想起大居士张商英在《护法论》中论“僧”的一段话了。 “僧者,佛祖所自出也!有苦行者,有密行者,各人有三昧,随分守常德,孜孜于戒律,念念在定慧,能舍人之难舍,能行人之难行,处富贵若浮云,观色声如谷响,求道则期大悟而后已,惠物则念众生而不忘。” 这段话用到今日僧人身上,也是不过分的。我们评价一类人时,不能脱离开其生存的时代背景,评价今日之僧人,不能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应把身体力行的他们与只会隔岸观火,感叹大道之不存、人心之惟危的我们相对比,而不是一味跨越时空,与令人难望其项背,已成绝响的历史上的祖师们相比。 可惜,我们中的许多人不是这么想,而是希望僧人们各各都符合高僧大德的标准,一出家便一下子灭尽七情六欲,我们企图把僧人与人划分开,忘记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人的种种习气,居高临下的去审视他们是否如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一旦发现不如意的地方,不是出于一种宽宏的平心静气地对待僧人们的不足之处,而是妄加责难,大张其短!少了些关爱的批评指正,多了些偏狭刻薄的非议与抨击!一些居士,只要一谈起寺庙,必言僧过。部分腹内有些经论的“学者型”居士,更是自视清高,对僧人颇有微词,做得一点学问,便摆出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样子,仿佛天下僧人都不能入眼,即便与那高僧大德相比,也不过差着区区一件僧衣而已,孰不知,这区区一件僧衣便差了老远去了! 大护法不见僧过也!古往今来,有多少位居显曜、通达佛理、辩才无碍的大居士,都能虚怀若谷、礼敬沙门。大学士苏东坡仰慕佛印禅师,曾赋诗之:“机锋不可触,干渴如翻水。何须寻德去,只此比丘也。”武则天贵为一国之君,曾向神秀禅师亲加跪礼,下心求道。我们今天学佛之人学识修持与古人相去甚远,却不懂得恭敬僧人,反落了轻法慢僧的因果。 诚然,对于沙门中的严重违背戒律、有损佛门清誉之徒也绝不能姑息,只要居士能“不以一眚掩大德”,出于爱教的心情,义愤言词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居士在苟求出家人时,可能忘了自己。 佛陀有四众弟子,出家两众,在家两众,无论出家,在家,既皈依佛门,皆是三宝弟子,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人人有责。勤勉修持,了脱生死也绝不仅是僧众的份内事。居士和僧人一样是娑婆世界众生,得闻佛法,受教于释氏门下,都应学佛,自度然后度他,哪能置身事外,把自家的修行高高挂起呢? 真的,居士们该三缄其口,闲谈少论僧非,静坐多思己过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