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1年度第一期论“应”
 

论“应”

华定谟

沈家桢居士所著《{金刚经)的研究》一书认为,《金刚经》第二分中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内中的“云何应住”四字,是“应该怎样住”的意思,所以这四个字应该改为“应云何住”。

唐思鹏居士所著《{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新注》一书,对“云何应住”的解释是“当如何安住”。和沈居士一样,唐居士也把应字理解为应当、应该了。

在古汉浯中,“应”字包含有“应该”的意思,但是在具体使用时,用“应”字来表示“应该”的例子不多。在大量表达“应该”的地方,多是用当、该两个字来表示的。“应”在古汉语中主要是用来表示“接受”、“适应”、“进入”、“参加”的意思。譬如:应景之作,应对如流,应运而生,应供功德,应时而作,应诉反驳,随机应变,随时应用,应试答题,应急措施,匆忙应战,应接自如,当即应和,等等。其中像应用、应试、应接、应对、应和、应战、应急,都是表示“进入”的意思。

古文《金刚经》中的“云何应住”四字,主要的不是解释为“应该怎样住?’而是应该解释为“怎样进入住(的修持状态)?”两者含义有相近的地方,但后者明显比前者深沉、内行。向佛提出后面这一层意义上的问题,才更符合须菩提的身份,也才更符合宣说《金刚经》这样的法会的场合,才避免了将《金刚经》浅薄化。

因为一部《金刚经》,提纲挈领就是回答“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想)进入(你须菩提心里所想的)这种住(的状态,就要)这样降伏其(妄)心。

接下来,一部《金刚经》从无“四相”到无“四果”,到一系列的“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几乎全部是为了说明:你须菩提所想的住,就是非住,降伏其心(妄心),就是生其心(真心)。《金刚经》的核心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进入这种无所住状态(丢却妄心执著)而生其(真)心,就是开悟而不是说应该这样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认为,把“应”理解为“进入”和“应该”,两者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不妨对照一下:

经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理解:(一)菩萨于法,进入无所住(状态),行于布施。

(二)菩萨于法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

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理解(一)进入无所住(状态)而生其心。

(二)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

细细读几遍,有没有区别?佛是教训我们应该呢?还是指引我们进入状态?你认为“应该”就停留在“应该”上,你认为“进入”就“进入”了。

《法华经》第十品中说“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细细体会这一段经文中的两个“应”字,它们表示“进入”说法过程、说法状态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佛在经中用了一个设问句“云何应说?”就是“怎样进入说法的过程?”接着佛就是自己来回答说,要进入并且安住于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心和一切法空的状态,然后进入为四众说这部《法华经》的过程。

以倒装句为理由,硬是把“云何应说”解释成“应云何说”,还勉强说得过去。把“尔乃应为四众说斯经”解释为“然后应该为四众广说斯经”即使反倒过来,把“应尔乃为四众……”解释为“应该然后为四众……”都是说不通的,惟有理解为“进入”才说得通。

现在许多念佛人经常讲‘相应”,所谓念佛要念得相应,如不相应,就得不到法益越相应,所获法益就越大。这个相应,就是佛与念佛之人相互进入,佛进入念佛人,念佛人进入佛,佛和念佛人相互进入,就融合一体了。“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就是这个意思。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