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00年度第五期 / 当下是最好 |
当下是最好 海天 |
研究生毕业时,本可以分配到四川成都一类大学做研究工作,但是事到临头却发生变故,无奈分到淄博一个三类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当初,事到临头也没多想,纯任当时机缘:重新找工作,办改配手续,托运行李等等。自己也认为想得开,没去深想。现在看来,当时精神是处于一种保护性的抑制状态,并不是一种真正的透脱。虽然从道理上也明白:人生的际遇无常,自心应平等超脱,不应执着于际遇的顺逆,执着于一类、三类的高下差别。但下意识里却仍然心存顺逆、差别。还是在想:如果是在成都工作,心中才会满足;还是不满意于命运的安排,视此为逆境。比如这些年来数次梦见可以去成都那所高校工作;来到淄博后,常向人抱怨不喜欢这个城市:淄博缺水,不如自己家乡,房前屋后又有湖塘,又有河港的,说是没有水便没了灵气般;又说淄博是世界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影响呼吸,影响健康。反正是左也不对右也不好。说到底是思想上有疙瘩,不喜悦,不愉快。思想根源是我执太重,放不下读书时处身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应该在一流大学而不是在三流大学,应该处身于优越的科研环境,而不是整日忙于教学等等。 直到最近一个时期,才感觉到应该转变思想,于是有了种种机缘帮助转化这种抱怨的心态。实际上,许多人都在淄博生活得好好的,在这种环境中努力上进,为社会造福,我如何要抱着怨天尤人的心态,阻碍自己上进,阻碍自己拥有安祥的心境呢!大乘菩萨为度众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我却在为一己的顺逆抱怨环境、抱怨命运,这是可羞耻的。佛教说,境由心生,心净则国土净。是自己心中有抱怨,才只看到环境的阴暗面。 父亲来淄博住过两次,对淄博赞不绝口。说淄博城市环境好,路面整洁,常对人举例说西五路边的游园“小西湖”一带赏心悦目。与一位学佛的人谈起当初来淄博未能去成都的因缘时,她说来淄博好,山东发展快,比较富,不会受苦寒。言下充满了对淄博不容置疑的信心和安心。——他们的看法,感受都与我不同,令我感到意外。也因而促成了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化。 修行要求我们内在与环境打成一片,无有隔碍。它不仅要求我们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打成一片,而且要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水土)打成一片。思想上有此转化,直觉如同一块疙瘩融化无形。 想来实际上我应感谢命运的安排。试想当初没有这临时的变故,顺利进入自己满意的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我如何能发现自己意识深处关于一流大学三流大学的分别心呢?如何消解自己长久以来心底形成的傲视他人的优越感呢?一个人生活太顺利,如同处身于天堂,便很难及时反省自己,发现自己习气、妄念之所在,难以及时改正自己,促使自己修行进步。生活环境的变化,从事不同的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发展自己。从修行进步的角度看人生际遇,与世俗尊卑贵贱的价值观迥然不同。 不过,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应认识到,任何境遇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都是自己修行进步的最好功课;应认识到当下是最好,现在的环境是最好。惟其如此,才能从比较中解脱出来,安于当下;从对过去的怀恋或后悔,对未来的憧憬中解脱出来,安于当下。修行最重要的是修正自心,惕励自心,使自心平正,使自心从一已的顺逆、荣辱中解脱出来,拓展自心,使自己修行进步,利益他人,利益社会。自己选择境遇,假如不是从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出发,而是从自我出发,连小乘发心都不如;而只有为自利利他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才谈得上是大乘发心,才谈得上真正当家作主。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