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0年度第三期永明延寿
 

永明延寿

心印

天台德韶的弟子共有49人,其中以永明延寿为最上首。

延寿(904-975)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相传延寿七岁时诵读《法华经》,读到得意处,竟然使得群羊跪听。28岁那年,延寿任华亭镇将,负责督办军需。

延寿虽然做了官,但信佛的本性不变,一有钱就去集市买鱼虾龟虫等动物,然后放生。时间一长,渐渐入不敷出。然而只要一看到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延寿就会顿生慈悲之心,于是就动用库钱,继续放生。

延寿动用库钱的事终于让上司察觉了,这下可犯下了死罪。当延寿被押赴刑场行刑时,面对冷飕飕的屠刀,他竟然面不改色,怡然自得。典刑官问他为什么死到临头毫无畏惧之感。延寿说:“动用库钱是为了放生,并不是个人享乐,于心无愧,死后可往生净土,所以毫无畏惧之感。”这番“遗言”竟然感动了吴越王钱元,他下令释放延寿。官是做不成了,准许他到龙册寺出家为僧。

延寿后行脚去了天台山。他曾在天柱山上独自一人禅定了90多天,连小鸟在他衣服中筑巢都没有发觉。出定之后,延寿去参拜天台德韶。相见之下,天台德韶对延寿非常器重,于是密授玄旨,并鼓励他说:“你将来一定会有大兴佛事之日。”

离开天台德韶后,延寿先到雪窦山开堂说法。雪窦山上有千尺飞瀑、万丈奇岩,修行的环境非常清幽。延寿作了一首偈,描述他住持此山时的情景: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这首偈描绘了一种清净、高远的禅境:孤独的猿猴叫声,伴随着山岩之间的月亮落下;野游的客人彻夜苦吟,残灯将尽。此境此时谁能领会?只有那在深山老林中坐禅的僧人 。

一天,延寿开堂说:“雪窦山中,千尺瀑布迅疾而下,纤丝粟粒都无法停留;万丈山岩奇峻挺拔,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问各位,你们从哪里迈步前进呢?”他在这里推崇一种超步高远的境界:要在粟粒无法停留的瀑布之间涉足,要在无立足地的山岩之间起步。

一位僧人问:“雪窦山一条路,该怎样行走?”

延寿答:“步步寒花结,言言彻底冰。”意谓每一步路都凝结雪花,每一句话都冰冻到底。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钱见灵隐寺颓废倒塌,于是请延寿到杭州主持灵隐寺的重建。延寿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前后共计1300多间。灵隐寺再次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寺院。第二年延寿住持永明寺(今杭州净慈寺),世称“永明延寿”。听他说法的僧众达2000人之多,香火盛极一时。

永明延寿的禅法强调“万法唯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同归于心,而心就是一切,一切就是空。因此他主张参禅要守住空空的心,并要以此为本,不仅要心外无物,而且还要心内无物,企图通过任何外人帮助或内在努力都是无益的,只能平添烦恼。只有守住空空的心,不产生任何杂念,才能凭借机缘而大彻大悟。

有僧人问:什么是永明妙旨?”

永明延寿答:“再添加一些香。”

僧人说:“感谢师父的指示。”说完准备就走。

不料永明延寿却说:“且慢!看来你还没有沾上边哩。”

僧人行礼,永明延寿说:“你听我念一首偈: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意谓心就像平常时的湖水平静如镜一样,外界力量的风只能暂时改变它的平静,而不能永远使它不平静。也就是说心只要不主动与外界接触,外界力量是无法改变心空无物的本质。只要心空无物,禅法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僧人不理解,又问:“弟子长期住在永明寺,为什么还不领会永明家风?”

永明延寿答:“在不领会的地方去领会。”意谓破除执著,体悟自性的存在。

僧人还是不理解,问:“不领会的地方又如何领会呢?”

永明延寿答:“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意谓你一旦有了“如何领会”的机心妄念,就像母牛生下象崽、碧海出现红尘那样不可思议。

为了纠正当时禅宗僧人轻视佛祖教说,参禅流于空疏的倾向,永明延寿撰写了《宗镜录》,他继承了清凉文益重视《华严经》的传统,在《宗镜录》中常引用《华严经》及华严宗的观点来证明禅义。永明延寿极力调和佛教各宗派的分歧,宣扬各宗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致性。他的这些观点在宋代以后曾受到重视。

《宗镜录》写成后,很快就流传到高丽。高丽国王读了之后深受启发,便派使者来拜见永明延寿,叙弟子礼。永明延寿则为随使者而来的36名僧人印证,使其归国后行化一方。法眼宗因此而流传海外。

永明延寿在调和佛教各宗派的分歧中,力主禅宗、净土宗融合一致,倡导禅净双修。所谓禅净双修,是指禅宗有意识地吸收净土宗的信仰和实践,禅宗僧人的身份没有改变,但日常修行的重心转移到念佛上来了。据说永明延寿住在杭州南屏山顶,每天念佛数万声,山下听见他念佛的声音,就好像天乐鸣空。这种修行对当时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永明延寿学识渊博,著作很有文采,因此从他受业的弟子很多。他住持永明寺15年,度弟子1700人。法眼宗在宋初盛极一时,与永明延寿的大力弘扬有密切的关系。永明延寿以后,弟子辈中能够重振旗鼓、不负重望的几乎找不到人,因此法脉衰微,以至断绝。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