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0年度第三期明代临济高僧楚山绍琦与成都石经寺
 

明代临济高僧楚山绍琦与成都石经寺

李豫川

石经寺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龙泉山东麓的同安镇石经村境内,距成都市区三十公里。古刹约建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4),原名天成寺,为明中叶临济宗的代表人物楚山绍琦的道场和圆寂地,距今已有将近五百六十年的历史了。

楚山绍琦,俗姓雷,字幻叟,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1404)生于阳安(今属成都龙泉驿区)。八岁入乡校,授经成诵。九岁父母双亡,成了孤儿,乃出家。初从玄极通禅师,后参普州(今四川安岳县)东林寺无际明悟禅师。无际明悟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被召至京师,敕封宗师,登坛说法,观者如堵。楚山于其门下潜心领悟禅机,一日,闻板声有省。复遍叩诸老,咸称赏之。

正统八年(1443),楚山绍琦再参无际明悟。无际问他:“数年来在甚处住?”答曰:“廓然无定。”又问:“有何所得?”答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再问:“莫是学得来的?”答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再问:“汝落空耶?”答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再问:“毕竟如何?”答曰:“水落石出,雨霁云收。”无际说:“莫乱道,只如佛祖来也不准纵尔横吞藏海,现百千神通。到这里更不许。”楚山曰:“和尚虽则把住要津,其奈劳神不少。”无际拍膝一下,楚山便喝。无际说:“克家须是破家儿,恁么干蛊也省力。”楚山闻言,掩耳而出。至素月皎洁之夜,无际召楚山面诘道:“汝将本昔次第发明处说来看?”楚山从实具对。无际又说:“还我无字又来。”楚山吟偈云:“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无际问:“如何是汝不疑处?”楚山答:“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无际说:“未在,更道。”楚山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无际闻言,乃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楚山绍琦三十九岁时于无际明悟处领受禅机后,次年(1444)返回简州(今四川简阳县,明代阳安属简州,1960年始划归成都)故里,建天成寺。

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楚山绍琦出川云游。景泰三年(1452)抵达金陵(今江苏南京),参访月溪、海舟诸老。后顺江而下,至安徽潜山,卓锡于天柱山。

在天柱山期间,有僧问楚山绍琦:“如何是天柱境?”禅师答:“涧阔云归晚,山高日出迟。”又问:“如何是境中人?”师答:“额下眉遮眼,腮边耳搭眉。”再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答:“云甑炊松粉,冰铛煮月团。”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答:“海神撒出夜明珠。”僧曰:“学人不会。”师云:“文殊失却玻璃盏。”僧问:“如何是佛?”师答:“生铁秤锤。”又问:“如何是法?”师答:“石头土块””再问:“如何是僧?”师答:“黑漆拄杖。”

景泰六年(1455),楚山绍琦离开天柱山,应邀去百里之外的桐城投子山,大倡念佛公案,其法嗣多达百余人,后来在不同地区弘扬临济宗风。一日升堂,有僧言:“远离皖山,来据投子。海众临筵,请师祝圣。”楚山曰:“鼎内长生篆,峰头不老松。”僧言:“祝圣已蒙师的旨,投子家风事若何?”师曰:“提瓶穿市过,不是卖油翁。”僧言:“只如祖师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还端的也无?”师曰:“虽然眼里有筋,争奈舌头无骨。”僧言:“赵州(从谂)道:‘我早猴白,渠更猴黑。’意作么生?”师曰:“不因弓矢尽,未肯竖降旗。”僧言:“和尚今升座说法,未审有何祥瑞?”师答:“麒麟步骤丹霄外,优钵花开烈焰中。”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答:“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又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答:“神号鬼哭。”再问:“出匣后如何?”师答:“佛祖吞声。”再问:“出与未出时如何?”师答:“无须锁子两头摇。”僧提起坐具,师便喝。僧拟议,师便打。后向僧众说:“毒蛇头上搔痒,猛虎口里横身。适来这僧,大似一员战将,敢来这里夺鼓搀旗;惜乎龙头蛇尾,死在棒下。若解转身活路,自然不犯锋芒。所以说:‘弄蛇须是弄蛇手,不会弄蛇蛇咬杀。’”复举法灯开堂日,盖为清凉老人有未了公案,话毕,师曰:“大凡宗师出世,先要拈出己见,然后方可定断古今。看他法灯如此作略,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幻叟今日,亦为蚕骨老人有未了公案,出来为渠了却。若有问蚕骨老人有甚不了公案,应声便喝,眼目定动,连棒打出大众。山僧凭么提防,且道与法灯用处还有优劣也无?若缁素得出,许他是个同参。”

又一日,上堂,拈拄杖曰:“只这此子淆讹,多少师僧,到这里开口不得,思量不及,举扬不出。及今落在山僧手里,横也由我,竖也由我;提起放下,卷舒杀活,总由我。”说到这里,楚山绍琦禅师,将柱杖往空中一点曰:“正当凭么时,从上佛祖,天下老和尚,到这里只得乞命有分,众中莫有为佛祖出气者么?”良久,禅师着拄杖一下曰:“戳瞎金刚正眼,靠倒空王宝座。汝等诸人,讨什么碗?”便下座。

又一日升堂,众集,师敛衣就座,示众曰:“选佛场开定祖机,辨明邪正在钳。禹门浪暧风雷动,正是鱼龙变化时。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良久,以睹拂子打圆相(佛教徒参禅,在地上或空中划一圆圈,叫“打圆相”)曰:“机先一着,面全提。”又击禅床一下道:“句外一言;和声揭露,不许停思顾伫,那容拟议分疏(拟议指筹划,分疏指辨解)。眨得眼来,剑去久矣。纵饶佛祖到来,也只赞眉有分。何故?盖为非言路可通,非心识可测。若是英俊衲们,向未举以前便当点首一笑,犹较些子。近世人心不古,学者不务真参实悟,惟是接响承虚。以学识依通为悟明,夤缘(攀附钻营)据位为出世。以致祖风凋弊,魔说炽然。塞佛祖之坦途,瞽人天之正眼。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委地。大觉世尊于二千年外,早已识得众生心病,预设多方,曲垂规则。故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又曰:‘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所以结制安居,克期取证。过三期日,随往无碍。’故知解结之有时也。诸大德于九十日中,还曾证悟也?已悟者且置勿论,如或未悟,则此一期又是虚坏了也。若是真正道流,以十方法界为圆觉期场,无论百日千日,结制解制,但以举起话头为始。一年不悟参一年,十年不悟参十年,以至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悟,决定不移此志,直要见个彻头彻尾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说到这里,禅师竖起拂子曰:“诸大德还知落处么?幻叟今日不辞饶舌,更为诸人下个注脚:猛火铸成金弹子,当机捏碎又浑囵(即囫囵)。等闲得失俱拈却,风送潮音出海门。”

一日,楚山禅师信步菜园,见冬瓜,乃问园头:“这个无口,因甚长得如许大?”园头答:“某甲不曾怠惰一时。”禅师又问:“主人公还替你出些力气也无?”园头答:“至承渠力。”禅师曰:“请来与老僧相见。”园头纳头便拜。禅师曰:“这犹是奴儿婢子在。”园头闻言,转身拈篾缚架。禅师呵呵大笑,回顾侍者曰:“菜园里有虫。”其时首座性空和尚在侧,乃请益蒙三关语曰:“螟虫(寓言中的一种小虫)吸干沧海,鱼龙虾蟹何处安身立命?”楚山禅师答:“长安路上金毛卧。”性空和尚又问:“水母飞上色究竟天,入摩醯眼里作舞,因甚不见?”禅师答:“五凤楼前铁马嘶。”再问:“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明眼人因甚落井?”师答:“明月照见夜行人。”性空和尚曰:“请师颂出。”禅师道:“好与痛棒。”性空曰:“棒则甘领,颂则乞师不吝。”禅师大笑,出口成颂云:“当机把断圣凡津,拟议和渠屈未伸。欲识蒙山端的旨,垂钩意在钓金鳞。”

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五十三岁的楚山禅师离开桐城投子山,经江西庐山溯江而上,回到故乡。韩都侯于方山建云峰寺,迎请楚山禅师住持。后禅师闻蜀定王朱友垓出资培修天成寺,扩建大雄宝殿,乃移锡天成寺。工程完工后,寺院焕然一新。原先简陋荒凉的小寺,一变而为规模宏伟的大寺。大雄宝殿雄踞高台,重檐斗拱,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庄严雄伟!殿堂内到处是彩绘麒麟、蟠龙、祥云、花草,与敦煌壁画较为相似。这次培修寺院后,正式定名天成寺,盖取天(皇家)成之意,其时约为天顺八年(1464)。现寺内尚保存着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1475)所铸铁钟一口,劫后余存,弥足珍贵!

成化二年(1466),朱友垓死,葬于天成寺附近(明朝历代蜀王陵墓及王妃墓均在龙泉山),楚山禅师在寺内为其大作法事。

成化八年(1472),楚山禅师在天成寺后丹崖建栖幻窟作为静修之处。次年(1473)阴历三月十五,示微疾,圆寂于幻窟内。世寿七十岁,僧腊六十一龄。示寂前,禅师曰:“今年今日,推车撞壁,撞破虚空,青天霹雳、啊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华息。”(性海指真如的理性深广如海)

禅师坐化后,僧众在天成寺为其建塔,并将栖幻窟圈入寺内,即今祖师殿内之祖师洞也。该洞依崖壁精工凿成,分内、外二室,中以石门相间。内室呈正多边形,有石门楣、石头拱石梁、石柱等等,并雕有二仙捧月图案,楚山祖师肉身像端坐正中。

石经寺第十九代方丈常愍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所撰《楚山祖师遗迹实录》碑文云:“师曰:吾瞑目后,澡洁形躯,如法裸体,贮于桶中,固其盖,安置团标(圆形茅舍)正寝龛前。张法被(披),挂顶像,列香案,设牌位,……以尽道祭田悼之情。只待壬寅岁(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前一日,开桶出沙,宜用香泥垒塑,华幔严饰,(乃)置石室之中,留为山门瞻仰也。”此后,当地民间即流传天成寺有“肉身菩萨”之说,祖师洞遂成为寺内最著名的古迹。不幸的是,该肉身像被红卫兵毁于1966年。

《简州志》及寺内碑文均记述有这么一件事:“明末(1644)寇(指张献忠)至,策马欲入寺,马伏地不起。举火焚寺,三举三灭。贼怯,下马遥拜而去。”于是,楚山祖师肉身显灵之事不径而走,四处流传。十方信士接踵而至,百年古刹,香火鼎盛。每年开山(即开祖师洞)之日,香客络绎不绝,灯烛辉煌,幢幡飘拂,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连袂成云。

历代文人骚客,游寺后多有题咏,如明穆宗朱载隆庆元年(1567),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字孟静)与简州太守袁近沙夜宿此寺,作一七绝,诗云:

“百道寒泉万木中,半天凝紫晚鸦东。

道人旅泊游三界,犹滞重关印不空。”

后又有邱若泰者,游寺后步赵氏原韵:

“大地山河一气中,担云浮世任西东。

主人师到金龙绕,朗照禅心月在空。”

寺内之成宫殿,俗称娘娘殿。娘娘为何许人?笔者遍检史籍,不见记载。至于民间传说,则有二:一是这成娘娘乃与楚山祖师同时代的皇后,离宫出家为尼到此。一是娘娘乃明崇祯时期总兵吴三桂之妾陈圆圆(1623-1695 年)她曾为李自成所俘,封为大顺皇后。当地故老比较倾向于前一种说法。据他们说:这成皇后原系荆楚大家闺秀,年轻时得了一场重病,到寺院烧香许愿,求佛保佑,经深通歧黄之术的楚山禅师医治而全愈。遂皈依佛教,拜楚山绍琦为师。后被召入宫中,封为皇后。她经常施舍钱财,印经塑像,斋僧建寺。晚年出家为尼,入川至天成寺寻师。楚山绍琦将其安置于离寺约一里的庙子沟小庵,她圆寂于成化中(1474年左右)。后僧尼将此小庵改建成宫殿,并入寺内。成是成化年号之意,宫乃正宫娘娘之谓(故又称娘娘殿)。殿成之日,成皇后的尸身已经腐烂。于是僧尼乃请木匠用黄连木制成她的雕像(“文化大革命”前曾有专家来寺考察,证实确为黄连木雕像),然后盛装美饰(故山民呼其地名曰“梳妆嘴”),供奉于殿中,当地人称之为“送子娘娘”。“文化大革命”前寺内古碑记有成皇后生平和重修此殿的年代,可惜均在那场“打倒一切”的“革命”中被毁灭一空,给今天的考证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天成寺一名,沿用了三百多年,至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简州牧宋思仁游寺,赠汉白玉石刻《金刚经》三十二面,遂改名石经寺。后寺内藏经楼失火,三十二面《金刚经》仅存一面。宣宗道光十六年(1867),住持觉证培修石经寺,并重刻《金刚经》,聘请书法家付其融书写,张茂松作序,然后石匠镌刻,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石经。

此次培修,奠定了石经寺今日的规模。寺院占地约一百二十亩,比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的文殊院还大四十亩左右。全寺依山而建,由大雄宝殿、祖师殿、天王殿、东岳殿、燃灯殿、成宫殿(娘娘殿)、客堂、斋堂、钟楼、鼓楼、方丈室、僧房等组成。寺内遍植金桂、银桂、银杏、楠树、香樟、柏树、罗汉松等名贵树木。沿右侧石级而上,四周林木森森,蓊郁苍翠。尤其是两株高大的古银杏,童童如盖,两人方能合抱。微风吹来,枝叶摇曳,犹如万千蝴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曾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场地。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