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0年度第二期心灵手记(五则)
 

心灵手记(五则)

马明博

相与著相

张大千一生都喜欢养长胡须。那仙风道骨的样子很美,人称他“美髯公”。

一日,有客来,见到他的胡须长得如此美,生了疑虑,问道:“这么美的胡须,白天里怎么样都好。可是,夜里睡觉时,您是将它置在被外、还是放在被里呢?”

张大千一时无语。他思索了一下,也答不上话来。这个问题,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至夜,张大千入睡时,想起了来客问过的这个问题。他将胡须放在被外,觉得不舒适,无法睡着。于是,他将胡须放在被里,依然觉得不舒适,还是睡不着。

这一天晚上,他折腾过来折腾过去,竟然一夜难眠。

这个故事让人笑过,又让人深思。我想起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般若妙心生在“应无所住”处。相处处在,如果心落在相的窠臼里,就是著相。著相就有著相的烦恼,还是应无所住好。

观世音菩萨

翻《书林散叶》,读到下则妙文。

刘文典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时,有次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要把文章写好,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众学生不解。他加以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他说得多好。

想一想,在世间处事,心里记住“观世音菩萨”也是很重要的。不光写文章要记住,日常生活中也要记住。

在生活中,“观”,就是观照自己、观照他人,随缘而做,不生烦恼;“世”,就是行事时,明白大千世界,人心同己心,共生共存;“音”,就是常行软语、喜语、鼓励语、安慰语、不逛语、不妄语。这样做,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约束自己的身、口、意,向着“菩萨”的境界努力了。

有风无风

有一年冬天,在乡下过年。过年后,依据乡俗,要拜访亲友。

那天早晨,动身前,我出门看风。风是顶风,且很大;风大了,就显得更寒冷了。我抱怨了两句,说:要是顺风就好了。

刚好父亲听到。他问我:顺风是好,可是咱回来时不也成了顶风吗?

我说:到下午回来,也许转了风向,又顺风了。

父亲说:世间事哪能有这么随心的?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管它刮什么风呢。

我一时无语。

父亲见我沉默,对我说:你想过没有,只要刮风气温就低,所以顺风也不好,逆风也不好,只有无风,才是最好。

现在想来,当年对风向顺逆的取舍,都是执著。生活里,眼下要做什么,就动手做是了;想得再多,不做,也于事无补。

朝着那个永远的目标,只要做就够了,管它刮什么风呢!

快 乐

有一天,请朋友吴雪君为我题“快乐”二字。

他先以篆书写了一遍。铁线篆,笔道很细,曲折宛转,古朴大方。我看着很好。他却摇了摇头,将宣纸团成了一团。

后,他以隶书再写了一遍。粗放的笔道,很大气。我看着很好。他却又团成一团,扔到地上去了。

他以楷书写了一遍。方正稳妥,不温不火的字,想来挂在墙上,会让人心平气和。他停下笔,端详起来。这回该满意了吧。

过了一会儿,他又在这张纸的空白处,写草书“快乐”,把纸写满了。

换了一张新宣纸,他用大笔蘸浓墨,写了行书“快乐”二字。

他放下笔,说:“就是它了。”

我问他:“刚才那几个不都很好吗?”

“好是好,但篆书的快乐太纤巧;隶书的快乐太张扬;楷书的快乐太拘泥;草书的快乐太飘忽,那都配不上‘快乐’二字。你看,这行书,用大笔蘸浓墨写的,既沉实厚重,又行云流水一样流畅、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信达雅

1995年,我在柏林寺读经时,有一次与明海法师谈起了严复。

在我记忆中,严复翻译西方作品的三个标准,是“信、雅、达”。明海师说:“不是。你记错了,应该是‘信、达、雅’”。找书查证,是我错了。

在翻译作品时,要求的“信”是诚信,是真实,是忠实于原著;“达”是通达,是会意,是传神;“雅”是典雅,是文字干净,是有文采。

反之,不信,则失去真诚;不达,则难为人了解;不雅,则流于低陋俗气了。

真实,通达,典雅,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翻译作品如此,为人也是一样。

做人首先要真诚,然后是通达(这要依靠智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好的,所以,首先依旧是要求诚信),然后才能典雅。

人在世上,应该用心观照自己,提醒自己,为人处事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在生活中,努力向着“信、达、雅”的方向做,向着“身、口、意统一”的方向做,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