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0年度第二期空性的体悟
 

空性的体悟

堪布卡塔仁波切

1、常念无常,精进求出离

学佛精进的人常会念及生命的短幻,因为我们从不知道未来将如何,或何时我们会过世。禅观死亡的种种以及它何时将到来,会让我们学习并了解生命的无常,进而生起出离心,并减少对尘俗的一切执著。就像我们计划由这个地区搬到另外一个地区一样,聪明的人心里会先有个谱,娴熟地在心里计划,事先把琐碎的事处理好。这样,新房子准备妥当,就只等搬入。人一旦到达,马上就能全心安顿下来,不必再去操心刚搬离的旧房子。

同样地,了解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可以让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修行,这是一件比耽于物质享乐更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财富一件都带不走,而大限随时会到!那时我们连自己的一缕头发都带不走。现在朋友会很乐意帮助我们,但自己不修不行,将来即使朋友会帮忙或任何财富,都使不上一点儿力了。我们是佛法的修行者,这种因缘是希有难得的,因为很多有名有钱的人,不见得就拥有像我们这样的学佛机缘。

2、三宝人天宝,佛法从恭敬来

由于我们的生命有限,因此,应把佛法和精神导师视为非常、非常珍贵的。

精神导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永远无法述说清楚的。过去的诸佛菩萨,开始时也是以凡夫之身接近佛法的,他们经过了正确的指导,完全吸收法教之后,才证悟成佛,他们获得了永不变异的遍知能力及永恒的喜乐。此等发心及利他的能力,唯有在与导师维持纯净的关系后才能产生。以虔诚和真心来敬待导师是最基本的,因为他引导我们,使我们对修行和体悟有了正确的认知。修行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圆满,不可能在一两天内,或几年内就有结果的。

3、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心性可以就以下三点来加以说明:

我们的觉受、我们对这些觉受的想法或看法、以及现象的本体(法性)。觉受、心灵的投射及现象,这也是心的组成要素。没有心,就没有感受,也就不会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各种东西的形状,甚至梦魇,都是由于有这颗心;若没有心,一切便都没有形体了。盲眼的人看不见,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颜色的存在。当我们的眼识起作用时,才能感受到颜色的存在,我们以这种识来分别,并为不同的颜色贴上不同的标签。以究竟的实相来说,颜色与我们的心,或我们为颜色所安上的名称,与我们的心之间并无不同,是一体的。

同样地,声音与听到它的这个心并非是独立分开的两个个体,耳识所对应的心和声是一体的。同样的道理,五根(眼耳鼻舌身)也是由五识才具体显现出色、声、香、味、触的。在究竟的实相上,感觉与经由它命名的那个被感觉的东西,事实上是一体不分的。由于我们未能接受这个观念,所以才把自己感觉和所感觉的东西,归类为两种不同的东西。

4、万法乃心之投射

假设我们能体认到,没有心便无法感受到任何东西的存在,就会了解一切现象都是依于心而运作的。被感觉的对象(包括人)本身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被贴上的标示与名字只不过是我们想出来的、用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觉受的一个参考点,譬如:好坏、悲喜、长短、冷热等等标签,都是由心所造,其本身并无一丝具体的真实性。由于一切都是心运作的结果,因此,万法(现象)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心对它的反应,即心即法。

体认万法只不过是心灵的投射,会让我们产生更大的出离心,因为没有道理要对一个表面上看似“如此”而其实并非“如此”的事物产生执著。更进一步地说,我们可以实际看入自己的心并检视它。心无法捉摸,就像我们知道有一个能知的东西,但却无法指出它在那里,或给它一个名称说明其特性。我们的神识无法为它找出一个固定的形状或颜色,因为心性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那个能指认、可以反应投射、并替种种事物贴上标签或名称的东西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这个渐进的方法──检视觉受者与被觉受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悟万法与生命虚幻不实的特性。这样我们才能朝揭开一切事物的本质、即空性的方向走去。

空性并非一种真空或虚无的状态。证悟的瑜伽士与我们所看到的是同样一件东西,但是他们接受了一切皆幻而不实的、易变的特性,他们了解了心的觉受和投射并不会伤害自身和造成问题。而我们却错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当成是真实的,相信这些支撑着我们,相信它们全是真实的。执着于我们所认知的东西并认为它们是真的,这就使我们陷入到自己心灵的投射中去了。

如能超越知性上的理解,进入任运无饰的空性体验,便能了悟自心即是法身,它的化现遍满虚空。当行者的心融入法身之后,他虽然和以前一样地生活,但他能了悟万法之无常。他知道心是虚幻不实的、不是由任何物质所组成的。

5、大乐之心,如实观世间

我们用来透视万法、感受万法而不执著于万法的心,被称为“大乐之心”。这个时候,虽然我们不去作意分别,或把注意力专注在任何固定的事物上,但是所看到的一切却是十分了然分明地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不相错乱,这就是“明性”。倘若我们能够看得清楚,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把心维持在一种喜悦的状态中,这在我们的传承里被称为“大手印证悟的生起”。当此明觉初现时,心本身就会显示出它是无生、非有的实性。

6、迷悟在一念间

倘若我们继续执持某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把万法看作是与我们分离的另外一个个体,这样就会给自己造成迷惑。因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渴望某些事物,而拒绝其他的事物,这就是一种迷惑。悟者与凡夫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所见的东西,因为悟者与凡夫所看到的对象虽然同样,但因所见的方式不同而会有不同的结果。从一个证悟了的心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佛性、都是空性、都是虚幻不实的。了悟到这一点,放开、舍离就是觉醒。我们这些陷于迷惑中的人,就是因为死握着一个分别与对立的观念才把自己局限起来。

例如:当大人看到天空出现彩虹时,他们知道那是因缘的组合,也了解它是虚幻不实的;但小孩第一次看到彩虹的时候,便想抓住它,占为己有。这就是悟者与凡夫之间的差别。已悟的众生看到任何事,他们了解那只不过是心理的一种投射,对它既不讨厌,也不生欢喜;凡夫却认为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是永恒的,任自己的感受泛滥,好的就忍不住想占有它,不好的就想拒绝。无明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最高的体验就是了悟事物的实相并非是永恒不变的。

7、执梦为真凡夫境,借假修真悟者境

梦也是如此。悟者的梦与我们的梦一样,但我们陷在自己的习气框框里,有些梦使我们感到害怕,有些则让我们高兴。不过,对瑜伽行者来说,梦的体验是不同的。他能够认出是梦境,认出梦并没有一个具体不变的特性,也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能体验到一种自在、流动的开放和自在,不会生恐惧或激动。因此,他们可以抓住梦,跟它玩几手,随便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像我们。

生活就像一场梦。循着同样的习气,我们每天醒来就像梦醒一样,一切事情看起来都是那么完整而又真实,有些让我们欢喜,有些让我们贪爱。不过,悟者已放开一切,认为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因此他们不会受到伤害,也没有什么事情会引起他们狂喜,更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他们生惧。

中阴的体验也是一样的。通常在中阴阶段,我们无法看清经验的空性,因为我们的习气积弊已深,心灵的投射看起来是如此地具体实在。所以中阴的经验常常使我们畏惧和迷惘。对一个已彻见万法空性的悟者而言,在中阴阶段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使他们迷失,他们仍享有空间、开放和自在。

8、了悟空性涌慈悲

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心智清明与不清明的分别,在于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万法之空性的本质。心性清明的人对不清明的人所承受的痛苦会感到同情,他会这样想:“我希望他会变得更好。”这样,菩提心也就会跟着增长。同样的,悟者看仍未认识到空性的人紧抓着一些死念头不放,知道这样将会给他们带来痛苦,于是就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对方。了悟空性的人,知道空性的体验带给他们的意义,同时他也知道空性的体验对别人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只要了悟了空性,就能够利益他人,因为海阔天空之感无时不在。我们不再局限于只做这么一点点或那么一点点,因为一切都是无可限量的,而能力与发心是无限大的。当真实的本性没有了坚实的障碍物时,空性的体验就会变得非常纯净无瑕。如果没有一丁点儿初步的空性体验,要谈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我们只会在自己所钟爱的人有麻烦时,才会真正地去关心他,而这只是一种占有的慈悲,因为它是有限制和有分别的,这并不是菩萨的慈悲。菩萨所生出来的菩提心,是平等地去对待一切众生,只有以这种无分别的发心才能真正地去利益他人。由于已经超越了一个固定的实体,克服了一切阻碍,因此,善巧的触角便能无处不到,不论何种状况或什么人,我们都会有能力去帮助他。

9、慈悲透过实践

学习慈悲是很重要的,但必须真正地去实修,才能体悟法的奥妙,并将它融入生活中。我们不是在谈几个月或几年的修行,而是不断地、持续地修行,直到获得彻悟为止。这点很重要,因为空性的体悟愈大,一切就能愈自然地开展。

了悟了空性之后,修行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如同天空多云时会遮蔽阳光,当云层移开时,阳光便又出现了。同样的,抛开“我执”愈多,在环境中创造的空间也愈大。有人相信证入空性的人都是超凡绝俗的,这并非全是真实;因为有了空性的体悟,我们反而更能亲近和尊敬他人,并能热心地去帮助他人。希望每一颗心都能开悟并成长,让我们感觉到更接近众生。空性的体验越深刻,对一切众生的关爱也就越大。

大瑜伽行者卓越不凡的特质是超出我们的信念之外的。在西藏,有一位伟大的瑜伽行者,有一天,他正在修一种大法,一位强盗拿刀子爬到他背后,趁瑜伽行者正在摇手鼓和其他法器时,一刀割掉了他的头,头颅滚到地上。瑜伽行者毫不在乎地把他的头捡起来,装上去,并且继续修法。强盗一语不发地瞪着他,直到瑜伽行者把法修完,他才说:“噢!我真想杀你,很想干掉你!”瑜伽行者回答道:“我死会让你称快吗?如果是,我马上就死在这里;而我唯一的愿望是将来有一天,我能砍掉你那个‘我执’的颈子。”说完他马上倒地而死,这就是一个完全放下的例子。

那位瑜伽行者的一举一动,毫不造作,自然而发,临死前还替自己和强盗之间为将来结了一个缘。在后来的一世中,强盗成了他的弟子。藉着这个因缘及强盗自己的祈求,他引导那位强盗走向了解脱之路。

大部分人都曾在梦中有过不自觉的举动。举例来说,当我们梦到火,要等到跳进去了,才了解到这只是一个梦,我们并未被烧伤;或一只大野兽正冲向我们,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悟者就像梦一样,被攻击的事就像做一场梦。同样的,你梦中发现了一件稀世之宝时,你的第一个直觉是:哇!我得到了一件珠宝!但继之一想,就知道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梦境罢了,你拿在手中把玩一下,就把它放掉。精进用功的修行者就像前面的梦一样。

学习认识空性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万法的本性(或在实相上,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无法说出心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我们也无法说出它有什么特定的颜色或形体。了解了这点,我们就能除掉自己的迷惑,证得佛果。

佛认为人人都可以了悟空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证入空性的人,以自然生起的慈悲来为正在受苦的众生获得解脱而努力。

建房子时,我们先要清除掉地上的杂物。挖地基是建筑程序的一部分。同样地,清净烦恼障是开悟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达到究竟地了悟空性所必需的。老师帮助你认知自己的心性,并不是把一个新的心放进你的身体里面,而是帮助你认出它的本来面目。这是噶举传承的一个深奥的教法,它是一条无间断的法道,因为这也是过去成就的大师们所遵循的同一道路。…… (标题书法/丁伯奎)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