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0年度第一期黄龙慧南禅师
 

黄龙慧南禅师

唐江

时至唐末五代,临济法系已呈衰弱之势。对此,风穴延沼禅师对首山省念禅师感叹自责:“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然而进入宋代之后,在宋王朝的保护、扶持政策之下,佛教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发展。其中临济宗门下新出黄龙与杨歧两派,禅灯灿亮,照耀千古。黄龙派的开山祖师黄龙慧南也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8),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自幼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11岁,投本邑怀玉山定水禅院,礼智銮和尚为师,出家为行童。此后,随师外出,道上遇及淫祠杂庙,“辄杖击火焚之而去。”期间随师学佛,且习儒典,博通经史。天僖四年(1020),19岁正式落发,随即受具足戒。不久奉师命外出参访游学。初来到江西庐山归宗寺,依止老宿自宝和尚,时时询之,且受严格熏陶,尤重威仪,坐必跏趺,行必直视。既而慧南禅师转至庐山栖贤寺,参学于澄禅师座下。在这里,深得法眼宗风钳锤,钦服“众进止有律度”的丛林规矩,受益匪浅。对此,直至晚年,慧南禅师仍记忆犹新,感叹“平生所为,多取法焉”。此后,慧南禅师从庐山下来,转至鄂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与住在三角寺的泐潭怀澄禅师相见,并礼之为师。而后,泐潭怀澄禅师受请出主建昌石门山泐潭寺(即今江西靖安县宝峰禅寺),慧南禅师随之前往且掌书记之职,代分座接衲。时过不久,即以修持出众,而有“南书记之名,一时籍甚”之誉。也就在此期间,慧南禅师与在同寺中常住的云峰文悦禅师相交契切。云峰文悦禅师以为“(慧)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并且指引慧南禅师前去石霜慈明和尚处参学。于是,慧南禅师离赣入湘,却来到南岳衡山福严寺,参学于审承和尚座下。入寺后,审承和尚又请之为书记。谁知不到一年,审承和尚圆寂后,石霜慈明和尚继主福严寺方丈,慧南禅师又改师之,且留心验证云峰文悦禅师所言。随侍日久,见石霜慈明禅师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说,而自己在泐潭怀澄和尚处所得密付之旨,皆在所斥之中。起初,慧南禅师很是不服,为之气索,遂造其室而请益。经数番教诲,慧南禅师对石霜慈明和尚所教心悦诚服,“坚请入慈明室”。又经数载钳锤,慧南禅师于石霜慈明和尚的大骂中大悟,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石霜慈和尚以手指“没”字,慧南禅师即易之为“有”字,石霜慈明和尚颔之,予与印可,列为临济宗第八世。

数月之后,慧南禅师辞别恩师再次外出游学。初至方广后洞习静半载,后经荆州(今属湖北)再入赣,登上庐山,入住旃檀寺。三载后,入住于建昌同安寺(今江西永修县艾城凤栖山),继神立和尚之后住持法席。当时,泐潭寺遣僧来审提唱之语,慧南禅师应曰:“智海无性,因觉妄以成凡。觉妄无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开法同安之后,声名远播,即有“石霜一派入江西也”之传云。湘赣衲子,慕名而集,就连泐潭寺的不少人也改投慧南禅师座下。数年后,慧南禅师又改住于庐山归宗寺。法堂一开,远近参学日增,缁素同参,以致石霜门下的僧人也不远千里而来随其学法。名宦显贵王安石、程师孟等时来请益,隆兴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与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太守、判官等官员也都登山听法,或礼请入署说法。然而就在这时,一日失火,大众哗动山谷,而慧南禅师安坐如平时。后却因此次失火,寺宇烬毁,慧南禅师获罪入狱。吏者百端求其隙,拷掠百至,慧南禅师“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在狱中,慧南禅师日诵《法华经》,两月后,终于获释。此时的慧南禅师须发不剪,皮骨仅存。寺中首座翠岩真禅师一见,禁不住而泣下,却顿遭慧南禅师叱之曰“这俗汉”。回到归宗寺,慧南禅师即率众募缘重修寺宇,大体完工后,方转至瑞州新昌黄檗山(在今江西宜丰县),主法黄檗寺。且在溪上方结庵曰“积翠”,潜心修持。在此,慧南禅师始用“三关”之法接引学人。

冶平二年(1062),应隆兴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太守程师孟等人之请,入主黄龙山黄龙寺(在今江西修水县)。入寺后,法席一振,宗风高唱,“三关”之法应用纯熟,辉炳史册。

慧南禅师的“三关”之法,即为其所创设,用以接引学者的“生缘”、“佛手”、“驴脚”三问,具体说来则为:“师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上座生缘?’又复当机问答,正驰锋辩,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诸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往往学者多不凑机。丛林共目为‘三关’。”对于这三关的法旨,慧南禅师曾作三则颂而释之,第一颂释云:“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得离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人更吃赵州茶。”此颂第一关“生缘”。以平常之问,生缘即指人的姓氏、籍贯等,对于一个入寺参学的人来说是必须通报的。但在慧南禅师的首关中,以此契机,话分两截,进而试探学人是否有吃赵州茶的本领。“吃赵州茶”本是一公案,丛林用得很多,看似平常,寓意深邃,由此而显示学人于禅修之根机。第二则颂曰:“我手佛手齐举,禅流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处,自然超佛越祖。”此颂第二关“佛手”。意从理上设问,试探学人对法的敏感,去其法执,充满机锋激流。第三则颂曰:“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会得云开日见,方知此道纵横。”此颂意在紧扣涅槃无生境界的第三关,启发学人把握自性,脱尽生死牢关,抛弃我执、法执,进入纵横自在的境界。“黄龙三关”的创设,从平常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启发学人,跳出窠臼,扫除执解。慧南禅师以之接引学人时,对学人所答皆不置可否,“敛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对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慧南禅师认为:“已过关者,掉臂而去,安知有关吏在?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黄龙三关”正是展示了慧南禅师所开创的险绝凌厉的禅风,也体现出其提携后学、造就僧才的婆心。对此,慧南禅师曾作《同总颂》表白心迹:“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正是这样,慧南禅师的“三关”之法,初用于黄檗积翠,广用在黄龙。此帜一树,天下震动。四方衲子,闻风而来,却又往往望风而倒,死于句下。但是对于处于衰落中的临济宗来说,为之大振。诚如惠洪禅师所评,慧南禅师“门风壁立,虽佛祖亦将丧气,故能起临济于已坠之道。”宋代名士黄庭坚更把慧南禅师的“三关”之法比作大熔炉,赞之“自为炉而熔凡圣之铜”。

当然作为佛门弟子的慧南禅师,自幼遁入空门,辗转南北,参扣善知识,饱受钳锤,中晚年时应用三关之法接引学人,是其禅修建树的一个方面。对其禅学思想,则从散见于书信、语录、偈颂、笔记等之中,今天我们可以由此而窥见一斑。

慧南禅师早年从泐潭怀澄和尚学云门禅,继而改师石霜慈明和尚嗣承临济法脉。但对于禅修,慧南禅师则是遥承师祖马祖道一大师“道不假修,但莫污染”之论,进而强调“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无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并且告诫学人,要“一念常寂”,这样可以使“三际杳忘”。所以在慧南禅师看来,“拟心即差,动念而乖,不拟不动,土木无殊。”只有这样,凡心不动,随处作主。

对于道,慧南禅师认为,“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存在,“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情固无变化,道何为而独变乎?”而且在慧南禅师看来,道无疑滞,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形无记。虽不假言说,但为使人体悟此道,不得已而说之:“大道无中,谁复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之?空即如是,道岂言哉?虽然如是,上根辈不假言论,中下之流又争免得。”非仅如此,慧南禅师在奉行“道不假修”祖训的前提下,对于有志之士,则寄予更大的期望,要他们志存高远,悟道日深。因为“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之与圣,总在归宗杖头上。汝等诸人,何不识取?”而且,慧南禅师以为“道如山,愈升而愈高,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身。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

在教导学人正确认识与把握道的同时,慧南禅师也教示他们要正确认识“法身”,强调“法身无相,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想变体殊,趣业缘而莫返。”“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般若无知,随缘即照。”慧南禅师开示学人,要懂得体道见性成佛,关键认识佛性,进而体道。然而,对此之首要在于有志于道。所以慧南禅师对于出家僧众要求很严,教导他们既出家,就要禀丈夫决烈之志:“夫出家者,须禀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然后大开门户,运出自己家财。”要践酬这样的大志,就要不落两边,杜绝分别心,抛弃万法差别相。同时注重息心、忘念,坚持专心恒一,勤奋不懈,不断积累,“夫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对学人的接引,慧南禅师在使用“三关”之法的同时,还用“一足令”。据《黄龙四家语录》卷一载,僧问:“作家不啐啄,啐啄不作家。大众临筵,诸师作家相见。”师垂下一足。进云:“焰里寻飞雪,水下火烧天。”师乃收足。慧南禅师的此举,禅林称曰“一足令”。“一足令”的最早使用当推青原行思和尚,但其后无人再用。慧南禅师将其发扬光大,在丛林获誉很高,“黄龙行此令,十方诸佛,无敢违者;一切圣贤,无敢越者,无量法门,一切妙义,天下老和尚舌头,始终一印,无敢异者。”慧南禅师遁入空门之后,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经藏,恒心苦修,恪守祖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的信条,但是看到当时文字禅的蔓延,似有成灾之虞,因而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教诫学佛法不在言句本身,认为“诸佛出世,假设言论,祖师西来,不挂唇吻”,文字禅是“呈华丽言句”之作,强调“我佛如来,摩揭陀国亲行此令,二十八祖递相传授。洎后石头、马祖,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德山,棒喝疾如雷电。后来儿孙不肖,虽举其令而不能行,但呈华丽言句。”而且语重心长地指出,热衷“文字禅”是“后来子孙不肖,祖父田园,不耕不种,一时荒废,向外弛求。纵有些少知解,尽是浮财不实。”强调“古人求道求自心,求得心空道自亲。今人求道外求声,寻声逐色转劳神。劳神复劳神,颠倒何纷纷!”因此,慧南禅师诚恳地劝告他们:“所以作家不如归家,多虚不如少实。”其次,慧南禅师主张应该恪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祖训,但面对末法时代,上根之人不多的实际,必要的“提唱”是应当的。“不有提唱,孰辨宗由?不有问答,孰明邪正?”所以,应当是出语随缘,视机而施,
不可固执,要使活语,切不可热衷于玩弄文字,“古人随时一言半句,亦无巧妙。今人用尽心力安排,终不到他境界,用此思维辨于佛境,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著。”可见慧南禅师对于以语言文字来显示、传达、保存、弘传佛法的态度是圆融的,希望学人在使用语言文字弘传佛法时,切不可执着,更不能雕琢,以免舍本逐末,误己误人。

慧南禅师自开法以来,数坐道场,对于丛林建设多有建树。首先,慧南禅师强调丛林建设好坏,长老人选很为重要,认为“夫长者之职,乃道德之器。先圣建丛林,陈纲纪,立名位,选择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长老者,非苟窃是名也。慈明先师尝曰:‘与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领众建丛林。’岂非善守长老之职者?则佛祖之道德存欤?”有了有道德的长老,丛林的下一步关键在于规矩要严,道风要正。这就要求每个常住僧众严守戒律,循规蹈矩,做到“进止严重,见者敬畏”。千万不可有违规矩,否则“规矩既乱,诸事参差。一人失事,众人不安”,那丛林也就难以维系了。其次,对于丛林建设,还应注意得众,尤其是丛林的长老,要正确地对待“人情”,认为“人情者,为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损益,惟圣人通天下之情。”所以,慧南禅师自己就很注意人情的圆融,在接引学人时,因人施教,视机而行,当机立断,切入为宜,“遇方则方,遇圆即圆”。一旦看中,大胆使用,一梁一柱,所以强将手下无弱兵,门下学人“一个个硬剥剥地”而非等闲之辈。也正是这样,慧南禅师法筵一开,四方衲子慕名而至,“人天大善知识,须是和尚始得。”尤其是晚年开法黄龙,座下徒嗣甚众,后人评之曰“天下有志学道者皆集南公。”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黄龙得势,首在得人”。

慧南禅师一生虔诚奉佛,悟道之后,先后开法庐山归宗、黄檗积翠、隆兴黄龙数座道场。尤其在黄龙,晋院之始即发“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之玄纲”之宏愿。而后一直以“翻思有负公侯命,旦夕彷徨益厚颜”而自励,以振兴宗门为己任。苦心经营,终于黄龙一派,横被天下,名震千秋。当时,黄龙“法席之盛,堪比泐潭马祖、百丈大智。”黄龙寺则被称为“天生狮子之窟,不二旃檀之林。”慧南禅师座下法筵常盛,嗣法弟子有祖心晦堂、宝峰克文、东林常感、云居元 祐、隆庆庆闲、泐潭洪英等数十人。此后,代相传承,形成险绝凌厉之宗风,人称“黄龙宗”,即史称“五家七宗”之一。宋淳熙三年(1186),日僧明庵荣西来华,于虚庵怀敝门下受授黄龙宗脉。归国之后,开日本临济宗建仁寺一派,成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之黄龙派。不仅如此,慧南禅师的禅法,遍传缁素,就连宋明理学大家周敦颐也曾自道“吾此妙心实启黄龙”。

宋熙宁二年(1069)年3月16日,慧南禅师对众说辞世偈曰:“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忆得首山曾泄漏,新妇骑驴家人牵。”次日午时,在黄龙寺圆寂,塔葬寺之前嶂,保存至今。大观四年(1110)徽宗敕慧南禅师“普觉”之号。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