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9年度第六期河北佛教艺术遗迹考察记
 

河北佛教艺术遗迹考察记

高士涛

1998年11月30日上午8点30分,我们前往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郊十二公里处的杜北乡上京村毗卢寺进行考察,此次同行的有翟东风、李秀善、李建苏、张绍洪,黄宝松诸居士。

毗卢寺在上京村东北的石津渠北岸,出石家庄市沿石岗公路向西北行驶,约半小时即到。

毗卢寺原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重修后遗物。

自“开元三大士”传来纯密之后,我国密宗正式成熟并得以广泛传播。上京毗卢寺创建于开元(713—741)之后的天宝年间,寺名、殿名及所奉本尊均冠“毗卢”,故毗卢寺原应为供奉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密宗寺院。密宗式微后,毗卢寺亦衰落。当禅宗尤其是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后,毗卢寺亦由密宗寺院而变为禅宗寺院。据寺内《重修毗卢禅寺碑》等记载:元至正二年(1342),“忽值名德高僧游览到此,羡其兹地……,剪荆芟棘,卓锡开山,肇自创建修成全所珠琳胜境而矣。”自此,寺内僧人标榜“临济正宗”,毗卢寺亦改额为“毗卢禅寺”,而成为一所临济宗的道场。

毗卢寺在宋后各代均有修葺,其中大规模重修有两次。一次是上述元代至正二年在“名德高僧”主持下的重建性修度,这次重修使毗卢寺一改“荆棘丛生,殿宇倾废”的荒败景象而“修成全所珠琳胜境”。另一次是明代弘治八年(1495)至嘉靖十四年(1535)在住持道铸和尚主持下的历经三代(孝宗、武宗、世宗)四十载“革故更新”的大规模重修。这次重修后的毗卢寺占地约2公顷,有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伽蓝堂、祖师堂、法堂、钟楼、鼓楼、净业堂、东楼阁、西厨库、居廊等殿堂,另有净田44公顷,蔬圃3.3公顷。这次重修后的毗卢寺、雕梁画栋、殿宇庄严,达到该寺历史上空前宏伟的规模。据嘉靖十四年《重修毗卢寺碑》记载,在此次重修中,上京村周围村落各寺如于底村重胜寺(现为省佛协会址,1992年做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后改额为“虚云禅林”)等均曾出资助修。除此以外,地方官吏如“钦差真定守备孙怀,真定卫指挥朱时亨、王大川和千户王用”等亦对毗卢寺的重修出资支持。迄至民国初年,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加之年久失修,致使毗卢寺受到严重毁坏。解放初期,仅剩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等 殿堂。1959年,因加宽石津渠,天王殿亦被拆毁。后来,为保护仅存二殿,文物部门在寺东南角处另辟一小山门,并圈以围墙至今。

毗卢寺以保存有精美的明代壁画而著称于世。著名美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当年在石家庄参加土改运动时,就曾参观过毗卢寺壁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建议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省文物局的陈耀林先生是研究毗卢寺壁画的专家,曾为该寺的保护与修复而奔波。笔者曾就毗卢寺有关问题向陈先生请教,获益良多。

释迦殿,是仅存二殿之一的前殿,而阔三间,进深二间,小式悬山布瓦顶,前有卷棚,殿内正中须弥座上塑释迦牟尼佛像一尊,旁塑迦叶、阿难,均彩饰,彩绘火焰背光,其后悬山彩塑,悬山背后有悬塑海岛观音。殿内四壁有明绘佛传故事壁画,已斑驳不清,画工一般。

毗卢殿在释迦殿后,亦称后殿,是毗卢寺的主殿。著名的毗卢寺壁画即在此殿。其月台因寺内填土垫高而近平地。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庑殿布瓦顶,因前后均有抱厦且山面向前,故平面呈“十”字形,俗称“五角八花殿”。殿内正中须弥座上塑毗卢佛像,旁侍彩塑香花菩萨,扇壁背后绘有竹林观音像。

毗卢寺殿内保存有著名的明绘水陆壁画,人称“毗卢寺壁画”。其分布于殿内四壁。南壁、北壁因有抱厦而各分为两铺。四壁总面积近130平方米,绘有122组共508个人物,分为下、中、上三层。下层主要人物为全身,高约一米,均为精品。中、上层均为半身,亦属上乘之作。整个壁画构图谨严,布局合理,人物繁杂但主次分明,层次井然。人物之间彼此照应,各具情态,线条流畅,生动洒脱,极具韵律美。人物设色以石绿,硃红为主,间以黄、蓝等色,加之沥粉贴金,使整个壁画色彩绚丽,丰富和谐且更具立体感,堪称是现存古代壁画中的精品之作,故传此壁画为明代大画家唐寅所作。然据《重修毗卢寺记》碑文记载,毗卢殿壁画为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工所绘,他们的名字是“王淮、张保、何安、宋太”等。

在中国绘画史上,自晋及唐,文人士大夫画家多擅人物,更擅佛、道壁画。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曹仲达、阎立本、吴道子等均留下许多脍灸人口的传奇故事。及五代、两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多喜画花鸟、山水,而不重人物画,道释人物画及壁画或偶有为之,但已不是主要描绘对象.因而此期盛行的水陆法会所需的大量水陆画的绘制重任就落到了民间画工身上,如上述王淮诸人。民间画工在吸取同代画家技法的同时,又上师古人,其绘画技法父子、师徒代代相传,逐渐自成体系,成为两宋以后中国人物画中的一个重要画种。

水陆画,是举办水陆法会时在殿堂内布置的绘画,隋唐以前多绘于寺壁,两宋以后改为帧画(通景绢画),元、明后多为单幅立轴。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佛教中较盛大的宗教仪式,传为梁武帝所始创。梁天监四年(505),梁武帝夜梦神僧教设水陆斋会,以普济六道四生群灵,而后帝披览经论,依阿难遇面然鬼王一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制作仪文并修水陆斋会于金山寺,此即水陆法会之始。而后仪文散佚,斋会亦告中绝。至唐咸亨年间(670—674),长安法海寺道英法师受异人指点,修其科仪,于北山寺而兴修设会,水陆法会又得以延续。北宋神宗时水陆法会逐渐兴盛。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佛印法师为贾人在金山寺设水陆道场,规模宏大,名驰远近。大文豪苏轼亦曾作水陆法像赞十六篇,供养上下各八位而称眉山水陆。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魏公史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设四时水陆普渡大斋,并作仪文四卷,孝宗闻之,特赐“水陆无碍道场”寺额。后来志磬法师依此四卷仪文续成《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成为今传《水陆仪轨》之范本。1998年9月30日至10月6日,赵州祖庭柏林禅寺启建为期七天的“十方法界冥阳两利水陆空普渡大斋胜会道场”,为解放后河北境内首次举办规模宏大的水陆大法会。其道场庄严殊胜,冥阳两利,得未曾有。

水陆法会分为内坛和外坛,以内坛法事为主,水陆画即布置于内坛。如后世单辐立轴,将众多人物分为上、下两堂。上堂画:佛、菩萨、缘觉、声闻、祖师、古仙人、明王、护法鬼神,水陆撰作诸大士等像。下堂画:诸天、山岳江海诸神、神仙儒士、善恶诸神、阿修罗、种种鬼、阎罗王及鬼卒、地狱、畜生、中阴众生、城隍土地等像,多则二百幅、一百二十幅,少则七十二幅或三十二幅不等,可以说水陆画是集道、释画之大成,涵盖法界凡圣一切众生,容量之大,人物之多,形像之繁,是其他画种所不能比拟的。

毗卢寺水陆画,远承魏晋遗风,将众多人物集中绘于壁间,虽不似单幅立轴画将上、下堂区分明显,但也不难看出主次关系。整个毗卢殿内壁画因有前后抱厦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有北东壁(北壁东铺)、东壁、南东壁(南壁东铺),西部有北西壁(北壁西铺)、西壁、南西壁(南壁西铺),东、西三壁人物各相衔接贯通连为一体,但又各自有其独立性。东部以北东壁西端为首,南东壁西端为尾;西部以北西壁东端为首,南西壁东端为尾。人物均呈自尾向首行进状。东西两部首处各画五尊明王像,计有十尊。东部首处以甘露军吒明王阿弥陀佛为主,西部首处以大力明王释迦牟尼佛为主,各辅以四尊明王。东、西二壁首处各有大德菩萨、大势至菩萨引领。南东壁及南西壁首处各有引路王菩萨及面然鬼王引领。下面将东、西两部各壁人物按所标文字依首尾先后次序整理如下:

东部:

北东壁:首处为五大明王。中为甘露军吒明王阿弥陀佛,下为马首明王观世音菩萨、步掷明王普贤菩萨,上为无能胜明王地藏菩萨、不动明王除盖障菩萨,其身后为下、中、上三排人物。

下排有:梵王等众、持国多闻天王、金刚等众、玉皇大帝。

中排有: □□□□(缺佚)、天龙八部、十六高僧、十二元辰等众、南斗七星。

上排有:天主等众、欲界四空天众,色界四禅天众、十回向菩萨、十二宫辰等众。

东壁:首处为大德菩萨(占中、上两排)。

下排有:南极长生大帝、浮桑大帝等众、天蓬大帅等众、玄天上帝、东岳中岳南岳、天妃圣母等众、五方五帝等众、护斋护戒龙神、四海龙王等众、清源妙道真君。

中排有: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璧、大将军金神等众、太岁黄幡豹尾、蚕官五鬼等众、地藏王菩萨、冥府十王等众、地府三曹等众,狱主鬼王等众,鬼子母等众。

上排有:三官大帝、十一大曜等众、五通仙人等众、主病鬼王五瘟使者、十代名医等众、山河二王等众、六甲将军、主病药苗稼昼夜之神、四值功曹使者。

南东壁有:首处为引路王菩萨(占中、上两排)

下排有:往古帝王文武官寮众、往古忠臣良将、往古孝子顺孙、□□□□(因尾处壁坏而缺佚)。

中排有:往古比丘等众、往古道人等众、往古儒流贤士、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因尾处壁坏而缺佚)。

上排有:为国亡躯忠臣烈士、仇冤报恨等众、 (因尾处壁坏而缺佚)。

西部:

北西壁:首处亦为五大明王。中为大力明王释迦牟尼佛,下为降三世明王金刚首菩萨、焰鬘明王文殊菩萨,上为大轮明王威德自在菩萨、大笑明王虚空藏菩萨。其后亦为下、中、上三排人物。

下排有:帝释天等众、广目增长天王、摩利支天菩萨、金刚密迹等众。

中排有:十二圆觉菩萨、天龙八部等众、十六高僧等众、毗沙大罗刹天。

上排有:天主等众、韦驮尊天森杀竭帝、娑迦龙天、菩提树神河利帝母。

西壁:首处为大势至菩萨(占中、上两排)

下排有:北极紫微大帝、天蓬大帅等众、巨半拏等众、药叉大将等众、北岳西岳等众、巨龙神等众、五湖龙神等众、旷野大将等众、四渎龙神等众、崇宁护国真君。

中排有:奎娄危(胃)卯毕嘴(觜)森(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六丁神女、十二元辰天藏菩萨、罗刹女等众、青龙白虎丧门吊客、十王等众、六曹官典。

上排有:□□□□(缺佚)、顺济龙王安济夫人、十二命官、北斗七星、主风主雨主电主雷、五通大仙、伏羲女娲神农、主山主树主水主花、三灵侯等众。

南西壁:首处为面然鬼王(占中、上两排)。

下排有:城隍五道土地众、五湖百川等众、往古贤妇烈女、往古自刑自缢、□□□□(因尾处壁坏而缺佚)。

中排有:往古后妃等众、往古宫人宫女、往古优婆塞众、 □□□□(因尾处壁坏而缺佚)。

上排有:炎天暑热、启教大师、身促盗路、蚖蛇毒害、□□□□(因尾处壁坏而缺佚)。

毗卢寺壁画虽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但其绘画技法,人物造型等均臻上乘。故有毗卢寺壁画水平高于永乐宫壁画之说。河北美术出版社曾于1984年将毗卢寺壁画整理出版,现在该社正计划将壁画重新拍摄并出版。相信新版的《毗卢寺壁画》将会更完美的体现这一古代艺术瑰宝。(笔者按:新版之《毗卢寺壁画》已于1999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毗卢寺壁画高超的绘画艺术,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往观摹,石家庄市画院画家张素玉女士曾将毗卢寺壁画完整的临摹了下来,该临摹作品现保存于石家庄文化局,这在毗卢寺壁画日遭石津渠渗水侵蚀的今天,真可谓是功德无量!

头天晚上的大雪,给公路上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白。1998年12月1日早晨,我们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还是按原计划行动,北上考察保定大慈阁、定州开元寺塔及曲阳八会寺石佛龛。这次有翟东风,李秀善、李建苏等居士同行。

由于积雪,高速公路封闭,我们只得走107国道。虽说李建苏兄有二十多年驾龄,技术老道,但他还是小心翼翼,稳速行驶。经正定、新乐,于1点5分到达定州,入饭馆小餐之后,继续启程,下午4点20分,我们平安到达保定。

从大慈阁文保所到市文物旅游局,再到大慈阁,几经周折,我们终于得以进入大慈阁进行考察。

大慈阁位于保定市旧城中心东大街南侧的真觉禅寺内,又称大悲阁,始建于金元时期。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南下屠保州城(保定),保州 即成为一片废墟。在保州城荒废了十五年后的1227年(金正大四年,时元尚无年号),降蒙金将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率部重建保州城,大慈阁亦同时于城内高地处兴建,故史载大慈阁为张柔所建。张柔为易州定兴县河内村人,保州城经张柔的统一规划,城市建设井井有条,重建工程顺利迅捷。大悲阁即于此时重建于城内中心高地上,因所处地势较高,加之阁本身高数十丈,故在当时数十里外即可见其丹碧若霞的雄伟建筑,被称为保定八景之一,名“市阁凌霄”。古人曾有诗赞曰:“燕市珠楼树梢秀,祇国金阁碧云端。”

真觉禅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伽蓝殿等组成。山门为三门,三门各自独立,以短墙相连。中门略高,为歇山布瓦顶。两旁门略低,悬山布瓦顶。山门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歇山布瓦顶。中开圆拱门,门上砖砌匾额,上刻“真觉禅寺”四字,蓝地金字。门两侧各开六角形木棂窗。殿前置石狮一对,造型浑厚朴实。天王殿后有钟、鼓二楼相对,二楼形制相同,均为二层亭式建筑,底层砖墙开一圆拱门,墙外四角各一檐柱。二层为木构墙面,外出平座小走廊,只有栏杆而无底板。檐部为十字脊瓦布顶。钟、鼓二楼旁另有石碑四通,分别为清顺治四年(1647)、顺治五年(1648)的《重修大悲阁记》碑两通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9)、民国三十年(1942)的《重修大慈阁记》碑两通。

在钟、鼓二楼间的真觉禅寺中轴线后部,即是寺内主体建筑——大慈阁。大慈阁建在高约5.2米,宽约17.5米,进深约12.2米的高大台基上,中有石级可攀援而上,四周绕以石栏杆。大慈阁筑其台上,高约25米,三檐三层,歇山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中供奉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彩绘木雕像一尊,尊像后为木雕背光屏。其四周墙壁上保存有清代壁画。二层三层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层设平座走廊,内中供奉泰式释迦牟尼佛铜像一尊,为1983年泰国曼谷金山寺赠送,庄严清净,与汉传佛教造像风格相异。三层因锁而未得观瞻,其外有蓝底金字“大慈阁”匾额一块。

大慈阁后有近年所建伽蓝殿,内中供奉伽蓝菩萨关公像一尊。

真觉禅寺作为保定市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而成为保定市众多佛教徒向往已久的地方。保定市佛协自成立至今已逾五年,一直将收回真觉禅寺作为会址及宗教开放场所的工作放在首位。省佛协会长净慧法师亦曾通过政协提案多次呼吁,但始终未果。所以,时至今日,古城保定市区内尚没有一个佛教开放场所,佛协亦无地点办公。这样,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树立正知正信也就没有了依托,信教群众正常的佛教活动也就无法进行。2000年将至,新世纪即将开始,但愿真觉禅寺问题能早日得到妥善解决。

走出真觉禅寺,已是晚7点半,因天黑路滑,只得夜宿保定,翌日再行。

1998年12月2日早7点30分,我们去大慈阁补拍了几个镜头后出城,于城郊路边吃过早点便驱车南下,奔赴定州。

车行至距定州约10公里处“抛锚”,我们急忙下来将车推至路边,李建苏兄便迅速动手查找原因。说实在的,考察这一路,多亏了建苏兄这部自家的“老牛车”,虽然慢些,但却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如今“抛锚”,恐怕是太累的原故,在此真诚的道一声,谢谢你啊,老牛车!

经过建苏兄的紧张检修,40分钟后,我们又重新启程。11点10分,到达定州,找到市文管所,说明来意,文管所负责同志告以开元寺塔地址、方位,我们便驱车前往。

开元寺塔位于定州市南门里开元寺内,俗称“定州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古塔。据《定州志》记载:“开元寺僧会能,尝往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诏建塔,会能董其役。伐材于嘉山(曲阳境内),到仁宗至和二年(1055)始成”。从这一记载中可知,开元寺塔历时五十五年方建成竣工,可见其工程之浩大繁重。定州在北宋时与辽接邻,为军事重镇,塔建成后,因其高大而常用来监视敌情,故开元寺塔又被称作“瞭敌塔”。

开元寺内殿宇业已无存,唯余孤塔。高大摩天的塔身今已被木架重重包围,似正在进行维修,然架上无人劳作,塔下围墙大门亦紧上铁锁,工地上只有几位看守人员,看迹象似已长时间没有施工了。一打听,方知此维修工程已历多年,且亦停工很久。据说所搭木架经长年风吹雨淋,大多已朽坏而不可攀登,至于何时能再重新动工进行修缮,尚不得而知。

下面仅就当时咨询情况及实地所记并参考有关资料,将开元寺塔作一简介:

开元寺塔为楼阁式八角形砖塔,高87.7米,塔基外围周长约128米。外观为11层,内部结构为13级,造形简洁秀丽、挺拔雄伟。塔身一至九层东、西、南、北四个正面各辟圆拱券门。余四侧面设方形假窗。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圆拱券门,足见其“料敌”之用。各券门上砖雕彩色火焰纹饰。各层均叠涩出檐,其上托出平台,唯底层叠涩上刻有瓦脊。各层檐角均有桃檐木,其外端有环,原应挂有风铎。塔顶层檐部为八脊八坡攒尖顶,塔刹部分为砖砌巨大莲花瓣,其上置覆钵、铁制相轮和露盘,盘上为青铜宝珠三个。

塔身内部各层间有楼梯盘绕上下,每层均有八角形回廊,形成中央实心贯通上下的巨大砖柱,犹如大塔之内又包一小塔。一至三层回廊顶部施砖制斗拱,斗拱上又置雕有精美图案的砖制天花板。四层至七层,天花板改为彩绘木板。第八层以上,则斗拱、天花板均无,唯有砖砌券顶。塔内回廊内尚辟有二十五个佛龛,有宋代精美壁画于龛内,各层回廊砖壁上还嵌有宋代碑刻三十四块(原有四十五块),均是研究宋代书法、美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元寺塔经受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十余次的地震和雷击,以及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至下的部分砖体剥落。虽使塔身受到一些损害而破坏了古塔的完整性,但其至今仍以顽强不屈的个性傲然挺立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上,它就一象位身躯高大、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历史。解放后,国家拨款对开元寺塔进行维修,第一期工程始于1988年1月,第二期工程亦于1995年6月动工。然自88年一期工程开始,塔身外围即高搭木架,其间工程停停干干直至如今,已逾十年有余,故有木架已朽之说,目睹这层层重围中无人暇顾的全国现存最高古塔,心中帐然许久,莫非这维修工程也得须五十五年方告竣工?不要再拖下去了,到2001年开元寺塔一千岁之时,应该为这座全国现存最高古塔搞一个千年庆典了。

出定州沿公路向西,至曲阳县界已是下午2点20分,腹中隆隆多时,只好就店进餐。一大盘炒饼下肚,不仅平息了肚内“叛乱”,而且顿觉精神饱满力量倍增。继续驱车赶路,至曲阳县城再折路向南,穿过数十家石雕厂,3点40分,至于黄山北坡脚下。从车窗向山上望去,但见黄山北坡大片山石已被开采,“石雕之乡”的人们正在对黄山进行着大规模的“蚕食”。目睹其状,不觉黯然。

黄山,原名少容山。《畿辅通志》等书载云:“少容山,在县南十八里,巅有洞霄宫,沙河绕其西南。盖殷女昌容服食隐居之所。上有八会寺,宋封利民侯祠。一名黄山,世传黄石公隐此。绵延耸秀,上有集圣池。”明李昌龄有诗颂云:“遥望峰峦碧四围,兴来联辔叩山扉。村村林麓横青霭,曲曲河流泻翠微。日暮寒云迷古洞,秋深落叶点征衣。素书疑在烟霄上,坐对长松了道机。”从其诗中可知,古代黄山景色甚美,如诗如画,是一个隐居游逸的绝好去处。

据《曲阳县志》所引金大定十三年(1173)《重修八会寺文殊殿记》等载:曲阳黄山八会寺“创自六朝,盛时有上阁、下阁和普同、资福、寿圣等诸院”。可见,八会寺在古代规模较大,且下辖诸多下院,因其地处自冀南向北朝礼五台的必经之地,故八会寺远近闻名,诸方游历者颇众。在唐代,日本僧人圆仁法师赴五台朝礼时就曾在此小憩,其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写道:

“四月廿三日,早朝,吃粥。向西行廿五里,到黄山八会寺断中,吃黍饭。时人称之为上房普通院。长有饭粥,不论僧俗,来集便僧宿。有饭即与,无饭不与。不妨僧俗赴宿,故曰普通院。”

圆仁提到的上房普通院即指八会寺下院普同院。普通院,是古代寺院为朝山者在朝山路线上设立的招待站,凡参拜朝圣的僧俗人等均可住宿。八会寺设有普通院,足见其规模和能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将八会寺烧毁,这座千余年的古老寺院就这样消失了。

车继续前行,至黄山中部,有盘山土路可驱车上行,快到半山腰时,只见有佛教五色旗一面在上面迎风招展,心中兴奋不已,考察了这一路,总算到了一个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寺院。向上拐个山弯,见五色旗下有平房数间,房前有一小片空地,我们将车停在空地上,房中出来数人,其中有位法师。我忙上前合掌问讯,说明来意,法师便将我们让至房中。里面为一简易佛堂,几张印刷的佛像悬挂壁间。礼佛毕,与法师叙谈。法师说此即八会寺,为1994年正式批准开放的寺院,因八会寺原建筑均已无存,只得在此山腰空地处盖几间平房暂且为寺。待问及八会寺石佛龛,法师说在山顶上,须再爬一段山路才到。言毕,法师就带领我们从寺后山路攀登而上。山路由无规则石块铺垫而成,石块上积雪或化未化不甚好走。途径一处民间小庙,有房屋数排及新立石碑数块,或疑此处原为八会寺某下院遗址。

继续上行,左盘右转,约20分钟,便到了山顶。山顶不甚平坦,南北长,东西短,有石墙围一水池,或为集圣地。再顺山顶小路向西北走去,但见远处有一座用大片石板垒成的房子,法师说这房里面就是石佛龛了。

走近石房,见石房外立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泥碑一块。石房平面呈方形,约9米见方,高约6米,石板墙厚约70公分,东、南两面各留一窄门,八会寺石佛龛即位于石房内中央。石佛龛开凿于一块略近于方体的不规则四方体巨石的四面。巨石高约2.7米,顶部堆垒石板至房顶,房顶亦用大片石板搭于龛顶及石房四墙之上而成。

巨石东面石面宽约4米,开有二方形龛,每龛高、宽各约1.5米,深约4.5公分,两方龛距约2公分,两龛内正面中上部各雕有一小型尖拱式佛龛,高约20公分,已残,两龛正面均刻满佛号,观其题首,为:“□□□名经五十三佛名。”但粗略一数,两龛内所刻佛号约有1120尊之多。在右大龛内右侧4.5公分壁上刻有:“龛主祖周使持节少师大将延、绥、丹三州诸军事延州摁管赠青、齐、渗、兖、胶五州刺史蜀郡开国公伯□父金州刺史仲义孙定州司兵参军事韩长秀”字样,下刻“□比丘智炬供养”。龛外石面右壁上又刻有《华严经赞佛偈》。两大龛外石面上部边沿处原刻有约23尊小型佛龛,均已残。

巨石北面石面宽约3.8米,开有一方形龛,龛高约1.2米,宽约1.3米,深约4.5公分。龛内正面上部雕有一佛二菩萨,已被凿去。佛与菩萨间刻有文字:“无价宝香供养世尊”。龛左侧4.5公分壁上刻有经题:《佛说弥勒成佛经》,经文布满龛内正壁。龛内右侧壁上刻有“正信佛弟子□□□□□敬造供养”字样。龛外石面上部边沿处小型佛龛亦被凿去。

巨石西面石面宽约3.8米,开有一方形龛,龛高约1米,宽约1.3米,深约4.5公分,龛内正面上部雕有一佛二菩萨,已残。龛内正壁刻有《妙法莲花经观音菩萨普门品》。结尾处刻:“行唐邑龛,天隋开皇十三年五月十八日刊。”又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龛外石面左壁刻《无量义经□□品□□偈》,右壁刻《大乘同性经楞伽王赞佛六波罗密偈》。

巨石南面石面宽约3.8米,开有一方形龛,龛高约1米,宽约1.2米,深约4.5公分。龛内正面上部并排雕有七个小型佛龛,已残。龛左、右两侧4.5公分壁上各雕一佛,亦残。左侧处有“龛主定州城内贾凡毋□为七世先亡现世眷属法界众生供养”字样。小佛像下又有《佛垂般涅槃说教戒经》经题,经文布满龛内正面。龛外右面上部边沿处约有八个小佛龛,亦被凿去。

从石佛龛内所见文字有“祖周使持节少帅大将……”及“天隋开皇十三年(593)五月十八日刊”等字样考,八会寺石佛龛的刊刻年代应在北周至隋初期间,其四面亦非一时一代所刻,应为分期而成,“祖周”、“天隋”等字可征。石龛以刻经为主,上雕数十小型佛龛。其所刻文字为诸佛名号、《佛说弥勒成佛经》、《佛垂般涅槃说教戒经》、《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以及诸经赞偈等,字体均为隶书,笔力虬劲洒脱,有泰山金刚经韵味。各龛之间边沿处凿有一道深槽,似在古代曾有木构装饰。观此龛雕造,简约厚拙,质朴无华,整个巨石几乎全被经文覆盖,从中不难体会到当时将佛经“勒之名山”以求永久之思想的流行。

石佛龛在古代曾受毁坏,但受损程度不大,而真正使其遭受惨重损害的却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观龛内众多小佛龛的被凿痕迹,几乎全是新碴,宽约2公分的铁冲子印,一排一排、深深的留在这一千四百余年的石佛龛上,这与井陉千佛岩石窟被疯狂乱砸的境遇相比,显然是“文明”了许多。然而,无论是疯狂乱砸,还是这等“文明操作”,其结果是一样的:佛教文物被残酷盗凿了。犯罪分子盗凿文物的犯罪行为如被发现自当受到法律制裁,但黄山周围村民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对黄山进行大规模开采而造成黄山“骨架外露”,危及文物的运动却无人阻止。除黄山北坡外,石佛龛所在的西坡一带亦车痕遍地,运石不断。倘无“省文保单位”的牌子立在那里,恐怕这石佛龛亦早被“切片”运走而重蹈“龙骨”复辙了。为眼前财利趋之若鹜而不顾一切,多么可悲的现代愚昧啊!

参礼了八会寺石佛龛,下山后与法师道别,此时天已慢慢地黑了下来,驱车延公路向南行驶,经新乐、正定,晚8点至于石家庄。然后,马不停蹄,穿石家庄再赴赵县,向会长净慧大和尚赴命,到达柏林寺时已是晚9点15分了。

在向大和尚汇报了这一路考察的经历之后,大和尚对我们的考察工作表示了肯定和赞同,并对佛教艺术考察组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谨记于心以做为今后工作的指南。

由于会内工作繁多,原计划还要考察的省内另外十余处佛教艺术遗迹而因之未能继续随同前往,无奈只得日后有暇再作道理了。

从1998年11月25日到12月2日,我们佛教艺术考察组借陪同中国佛教协会“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经典画册编委会”特派记者翟东风先生赴省内拍摄图片的机会,南下北上,行程约1000多公里,先后对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涉县唐王山摩崖刻经及石窟,井陉千佛岩石窟、苍岩山福庆寺、正定隆兴寺、广惠寺花塔、石家庄郊区上京毗卢寺、保定大慈阁、定州开元寺塔、曲阳黄山八会寺等十余处佛教艺术遗迹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对省内现存部分佛教艺术遗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中感受到历史上河北佛教发展的兴盛,同时也看到浩劫后残存遗迹的保护现状。内心颇多感触,因之将一路考察所见所感书之成文,一者藉以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二者聊可不负此行也。

此次考察得到河北省博物馆郭琦先生,河北省文物局李宝才先生、常金国先生以及邯郸响堂寺文保所张林堂先生,李红民学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有李秀善、冯丽华、李建苏、张绍洪、黄保松等居士的随同前往拍摄、测量,尤以李建苏兄除拍摄图片外更兼司机重任,辛苦多多;另外,尚有诸多人士对考察工作的认同与护持,诸缘和合,方使此次考察功德圆满,谨此,向上述诸位先生及同道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阿弥陀佛!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