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9年度第六期禅的修行实践与生活
 

禅的修行实践与生活

杨玉昌

今年七月,我有幸参加了柏林寺举办的第七届生活禅夏令营。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过去关于禅的修行实践的一个错误观念,使我认识到禅的修行实践对于生活的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其他人一样,我总是倾向于从理性上去认识禅并以此为满足。我原来是学西方哲学的,接触禅是从一次偶然读到《五灯会元》开始的。那时我觉得禅师的语录解答了我心里长期的困惑。于是我就囫囵吞枣般地读了大量禅师语录,并着迷于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去分析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我常常自以为开悟了,或至少在往开悟的路上走。偶尔到寺院去,看到出家人在念经,我总觉得不可理解,甚至有些看不起他们。我自认为佛法是一种思想智慧,不需要这些“愚昧迷信”的修行活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其实是遇到了通常知识分子学习佛法时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即所知障。

起初在《禅》刊上看到99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的通知,上面说这次夏令营以坐禅为主,我心里不禁有点失望。但我还是报名参加了,并如愿接到了通知书。7月20日,经过千里跋涉,我和几个同伴按时赶到了柏林寺。果然,我在营刊上发现,这次夏令营安排的坐禅、念经、行禅等活动特别多。首先是坐禅。第一次坐禅时仅要求一刻钟,但对于我却象漫长的一年。我的腿酸疼得要命。尽管坐在有空调的法轮阁里,我仍然汗如雨下。我把这些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尽量不予理会,只关注自己的呼吸。第二次坐禅是20分钟,后来更增加到半个小时,我仍一如既往。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我反而不再象开始那样酸疼和流汗了。我体会到坐禅是对人的意志的一种锻炼。我们要象佛陀那样有一种坐在菩提树下不获觉悟就不再起来的决心和意志。这种意志在我们世间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拿破仑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可惜,世事无常,很少有人能够笑到最后,包括拿破仑自己。许多人的失败都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禅师通过坐禅等修行实践所培养的那种定力是值得学习的。美国公牛队主教练杰克逊在激烈的NBA赛事中能够处变不惊,为公牛队六次夺冠立下汗马功劳,就得益于他对禅的学习和实践。难怪日本企业经理往往让员工到寺院修行一段时间,这对磨练他们的意志有极大的帮助。

其次是念经。在一起念经时,我注意到出家人念经和我们营员不一样,出家人的声音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而我们营员念经却象读课文,时断时连。这或许是我们长期在学校读书养成的习惯(营员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开始,我也想象出家人那样念,但很快就跟不上了,有时都找不到念到何处了。原因是我在念经时不得不中间时时停下来喘气,而出家人却似乎不需要。我坚持跟着法师念,跟不上时就认真倾听。这样我渐渐体会出一种念经的意趣。念经首先需要你排除世间万事万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这里不需要你停下来想,因为你一想,经文立刻就被打断了。这里仿佛是无尽的虚空,既没有时间的长短,也没有空间的远近。

在此意境之中,你似乎什么都没有,又似乎一切具足,令人不可企及。在最后一天的背经比赛中,有一位营员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普贤行愿品》中长长的偈言全然流利地背了下来。我们全都非常惊讶,不禁为他鼓起掌来。从他背第一句开始,你就知道他会全背下来,因为你感到他已沉入到那种意境中去了,似乎不是他在背经(那样即使他记忆再强,也可能中断或遗漏)而是经文正通过他源源不断地流泻出来。主持法师说他背经不是通过理解记忆,而是通过信仰记忆。这是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的。

我由此看到理性思考与禅的修行实践之间的区别。理性的思考只是在路上,并且永远是在路上,而禅的修行实践却是到达,甚至不需要“走路”。如果我们以这种禅的修行实践的精神去生活,生活将会对我们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目。原来生活中的“求”和“苦”将被佛法的“足”和“乐”所代替。”那样,这个“世间”不也就变成乐园,世人不也都成佛了吗?

再次是行禅。行禅看起来比坐禅、念经容易,其实也一样需要用心才行。行禅和我们平常走路截然不同。我们平常走路,象上班或赶火车,都有一个目标,因而都匆匆忙忙的,惟恐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到达。相反,在行禅的时候,我们却没有一个目的地,正象法师所说,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是目标,都是到达。在行禅的过程中,我发觉行禅步伐的节奏同法师讲课乃至平常讲话的节奏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不紧不慢,轻松自然。这其实是时时觉察自己,关注当下的结果。这种精神正是我所需要和寻求的。

原来这学期我初次作为老师给学生上课,我从备课到讲课都非常认真,自我感觉效果尚好。没想到有一天系教学副主任找我谈话,说学生们给我讲课打分很低,想了解一下原因。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几乎难以接受。随后的时间里我的情绪极为低沉,常寝食难安,有时一股无明火上来,我真想批评学生一顿。但我终于克制了自己。我知道,过去的事已无法改变,发火又有何益呢?问题是现在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向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我讲课反映最多的是讲话快,声音低,学生听不清楚,记不下来。于是我注意放慢了讲话节奏,尽量清楚地板书,讲课效果也随之改善了。直到最后一节课,我才提到打分的事,我坦承了自己讲课的缺点,改进的努力以及我对学生的希望。我是非常平静地讲述的,仿佛是在讲别人的事情。没想到等我一讲完学生们就给我长时间鼓起掌来。我在台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竟不自觉地象在寺院里那样双手合十以表示感谢。这使我体会到,如果我们以禅师们行禅这种心境去工作和生活,那么,我们在许多事情上都将会顺利得多!

坐禅,念经、行禅等禅的修行实践活动都需要全身心投入,投入的目的则是放下。当你真正放下的时侯,哪里有“我”呢?又哪里没有“我”呢?禅的修行实践使我们摆脱了“我”的束缚,得到了自在,而自在不正是我们在烦扰的生活中所祈求而不得的吗?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