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9年度第一期河北佛教艺术遗迹考察记
 

河北佛教艺术遗迹考察记

高士涛

98 年11月至12月间,乘陪同中国佛教二千年组委会特派记者翟东风先生赴省内各地拍摄图片之便,我们佛教艺术考察组在“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成立前夕,对省内部分佛教艺术遗迹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同行的有李秀善、李建苏、张绍洪等居士。

经在邯郸的同学李红民兄介绍与响堂寺文保所的张林堂先生电话取得联系,我们携带省文物局出具的证明于11月25日早7 点从石家庄出发,驱车走京深高速公路,从河北省最南端的磁县口下高速一直西行,10点50分到达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南响堂石窟寺。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境内,是继北魏云冈、龙门、巩县石窟之后北齐开凿的规模较大的石窟,分南、北两处。南响堂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彭城镇滏山西南麓;北响堂石窟位于南响堂石窟西北约15公里的和村镇鼓山西麓腰壁。滏山与鼓山均属太行山支脉,石质坚硬,宜于雕凿,早在曹魏时期即有石刻题铭等雕造活动。大规模的石窟造像活动则始于东魏末年,至北齐年间而达到鼎盛时期。其后,隋、唐、宋、金、元、明、清均有续凿。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鲜卑化了的汉人高欢拥立元善见即位,并将国都从洛阳迁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临漳镇一带)建立东魏时,洛阳一带很多寺院的僧人,也都一同迁至邺城,因此,原来洛阳地区的佛教事业,几乎全部转移到了邺城。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取代东魏而建立北齐,更将当时与菩提达摩并称的僧稠禅师请至邺城,为建云门寺,并敕兼石窟寺主(北响堂石窟寺),朝野事之如圣,尊称大禅师。僧稠请帝于国内诸州别置禅寺以作育后进,其禅法因而大行于北地。由于皇帝对佛教的崇奉,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至北齐末年北齐境内寺院达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仅邺城一带的寺院就有四千多所,僧尼达八万多人,而成为当时东方的佛教中心。在高欢迁都邺城时,曾将晋阳(今山西太原)作为陪都。北齐建立后,更将邺城为上都,晋阳为下都。皇帝夏居晋阳,秋返邺城,王侯将相亦因此而频频往返于两都之间,于是乎在两都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就建起了许多行宫和寺院。现存河北境内的峰峰矿区响堂山石窟群、涉县唐王峧石窟经刻等就是其中的著名范例。如今,北齐所建的诸多雄伟的寺院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这些当时开凿的石窟群还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它们虽然历经战火和人为的破坏,但仍是我们研究东魏、北齐时代佛教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

南响堂石窟寺依山而建,寺外右方有六角七层密檐红砖塔,俗称“红塔”。寺内现为响堂寺文保所所在地,殿宇如旧,佛像新塑,不如法。寺内有“槐抱柏”奇树和周恩来总理生前命名的“无名树”。寺左面山崖上即南响堂石窟群。据《滏山石窟之碑》记载,南响堂石窟开凿于“北齐天统元年(565)乙酉之岁”,最早草创于灵化寺比丘慧义。当时北齐后主高纬和大丞相淮阴王高阿那肱“曾憩于此,因观草创,遂发大心,广舍珍爱之财,开此滏山之窟。”由此算来,南响堂石窟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南响堂石窟共有七座,均为北齐时开凿。石窟群分上下两层,下层东起为华严洞、般若洞;上层东起依次为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千佛洞。其中,下层华严洞与上层空洞组成楼阁式塔形窟;下层般若洞与上层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组成楼阁式塔形窟;上层千佛洞自成一塔形窟。在下层华严洞与般若洞之间有约一米宽的石级呈50度角通至上层(今下部已毁),使上下成为一体,酷似楼阁。因滏阳河从石窟群前山脚下流过,故在上层石窟上部原建有一殿,其匾曰“飞阁临流”。由此可知昔日南响堂石窟寺的景致是相当壮观的。现在为保护石窟,减轻其承受重量,文保部门将此殿整体移至石窟群后面上方的山坡上,石窟群外亦高搭铁架,覆以塑料瓦以遮挡尘雨对石窟的浸蚀。

下面就南响堂七窟现状依次介绍如下:

华严洞:因洞内刻华严经而得名。洞纵、广各6.35米,高4.7米,是南响堂中面积最大的洞窟。洞内有方3.6米的中心方柱,其后壁上部与洞窟后的山体相连,下部开凿高约1.7米的通道以供绕佛经行。方柱三面开龛,皆为帷幕形龛。正面大龛雕凿释迦佛及弟子、菩萨等像(弟子、菩萨像系现代石膏补塑),佛像高约2.5米,是响堂山石窟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尊。大佛趺坐于莲台之上,面带微笑,目含慈祥。左手作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从面型可看出由北魏时期的瘦身长脸到北齐时期圆脸过渡的趋势,清瘦之中略显丰满。佛像服饰宽大整洁,衣纹以几条细线凿出,简练生动。头光中心为莲花图案,外沿饰以忍冬莲花,间以九尊小型化佛。头光上部雕七个飞天乐伎,其衣纹及飘带皆以主尊头光为中心向外幅射飘荡。龛楣帷幕雕以宽带将其缠绕绑于两侧柱上。幕上部雕有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浮雕群像;在此浮雕对面也即洞门上方石壁亦雕有大面积浮雕群像“阿弥陀净土图”,据说此图被认为是弥陀净土变相之先驱。可惜这两处浮雕因长年布满灰尘和洞顶渗水浸蚀已很难辨识,看不出昔日风采了。龛下基坛上雕有博山炉、莲花、双狮及后世补凿的弟子、菩萨等数小龛。方柱左右两大龛内各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约 1.5米。两龛上部至洞顶部分各雕有12层整齐排列的小型佛像数百尊。与方柱左右两龛相对的洞体左右两壁上半部各雕五个较大佛龛,内有佛、菩萨像。佛头光为浮雕莲瓣形,无饰。洞体右壁五佛龛下部及洞体前壁洞门两侧刻有华严经部分经文,隶书字体,细劲挺拔,洞因此而得名。洞体左壁五佛龛下另雕有18个小龛,其中的弥勒龛和塔形龛颇具特色。弥勒龛内雕有弥勒佛倚坐像,脚踏双莲,惜头已毁。佛着紧身僧衣,偏袒右肩,如曹衣出水,胸部衣纹自左肩至右腋弯曲平行排列,断面呈阶梯形。佛旁辅以二弟子,二菩萨。上首弟子有须,合掌侍立;下首弟子右手握左手腕自然搭于腹前;二菩萨亦一手举至胸前,一手握飘带于体侧。如果说此龛弥勒造像是受印度笈多风格影响的话,那么从弟子、菩萨造像中又可看到浑厚简约的汉代遗韵。塔形龛为四角覆钵式,塔身以减地浮雕形式从洞壁上凿出,而以近于圆雕的形式,将佛、菩萨像雕于塔身中央龛内。塔身龛下基座壶门内雕博山炉及双狮(双狮已毁),深浅雕相结合,既和谐又统一。塔身覆钵下雕饰云檐,云檐两角雕风铃。覆钵顶有莲花图案,莲花上雕塔刹,塔刹与两边云檐各雕以绳索相连接,绳上各有三个风铃。整个塔形龛造型精美大方,实为此洞精品。华严洞外有三间四柱式前廊,四柱依石壁
凿出,中二柱间为洞门,柱头上各雕大宝珠,更雕二龙绕柱,二龙头于洞门上方缠绕交颈,龙头上部开一龛,内有一佛二弟子,龛上有飞天形像。龛、像、飞天虽已风化,但还能辨认。次间各开一大龛,左龛内像已毁,右龛雕一坐像,其双手插于宽敞肥大的袖中,衣纹简洁洗练,以二平行线勾出,袖口呈波纹状。惜自胸至头部被毁,已看不出为何像。次间两大龛上部各开一明窗,光线得以透过而进入洞内。在前廊两侧石壁上还有许多后期雕凿的大小不一的佛龛,其中有唐雕胁侍菩萨,身躯略呈S形,造型优美生动。

般若洞:因洞内刻有般若经部分经文而得名,洞纵6.55米,广6.2米,高4.6米,构造与华严洞相同,惜洞内中心方柱下部已毁大半,佛像无存,只有部分般若经文尚存壁间,其字体风格与华严洞相同。此洞体前壁洞门上方曾毁,现为后世以石重新垒砌。洞外前廊与华严洞同,中二柱因洞壁上方曾毁而仅存龙身缠绕。次间各开一大龛,龛中有隋《滏山石窟之碑》,是研究南响堂石窟的重要文字资料。

空洞:纵、广各3米,高2.5米,和下层二洞中心方柱式结构不同,为三壁开三龛式,惜洞内龛像全无。洞外前廊石壁凿两柱,边开数十个小型佛龛。据载,此洞曾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创建响堂石栏杆证之碑。

阿弥陀洞:纵2.35米,广2.2米,高2.5米,亦为三壁三龛式,龛内佛像全无。洞外门上方开三小龛,每龛一佛二弟子。洞门右侧三小龛,左侧二小龛。其中洞门左侧上一小龛中雕菩萨像,龛旁雕一供养人戴笼冠合掌侧身侍立,边刻铭文“囗囗贵乡县人鹿囗囗囗供养。”

释迦洞:纵2.3米,广2.1米,高2.5 米。三壁三龛式,皆为帷幕形龛,龛楣帷幕雕以宽带将其缠绕并绑于两侧柱上,幕上部各雕三层垂莲花瓣边饰,花瓣上部雕一排小型佛像,正龛上部七尊,左右二龛上部各八尊,佛像间有宝珠及菩提树图案。每龛下基坛上雕有博山炉、莲花,两侧各开一壶门,内雕神王。正龛基坛博山炉与左壶门神王之间又有后世所凿弥勒倚坐像。正龛主尊为释迦佛趺坐于莲台上,头及双手已毁。头光为三个同心圆环,断面呈阶梯形,无饰。左龛主尊为燃灯佛趺坐于须弥座上,衣服下摆散铺于座上,头手均无,头光同正龛。右龛主尊为弥勒佛倚坐于须弥座上,双脚各踏一复莲,亦无头手,头光同前。此洞三龛内原各有二弟子侍于佛侧,今仅存头光。在正龛与弥勒龛上角交汇处还雕有树下说法像,佛坐莲台于双树间,右手作说法印,左手作与愿印,莲台下有莲花宝珠图案,两边各有二弟子跪坐合掌听法;正龛与燃灯佛龛上角交汇处雕有思惟菩萨像,菩萨坐于双树间,左腿垂于地,右腿曲搭于左膝上,左手扶右腿,右肘柱于右膝,右手托腮,头微侧,作思惟状,旁有侍者合掌跪坐。此两上角造像,形制虽小,但情态具足,非常传神。洞的顶部中心有浮雕大莲花,直径近一米,莲花周围有12个飞天。飞天衣服及飘带均向莲花边沿飘去,动感很强,看上去好像飞天在绕莲花转的同时,莲花也在向相反的方向自转。在此洞体前壁洞门上方雕有“双林入灭图”。释迦佛右侧吉祥卧于榻上,十位弟子于榻里侧哭泣,一弟子(无头)伏于榻外侧,榻两头各有一弟子立于树旁,气氛庄严肃穆。此洞造像隐约见古时彩绘,佛着红色袈裟,头光内二圈为红色,外一圈为黄色,龛楣处小佛皆坐于蓝色莲花上,宝珠及菩提树均为黄色,洞顶莲花为红色,飞天也以红黄蓝三色为主,但已斑驳不辨。洞门外右侧雕有一大龛,下有三小龛。大龛上还有一小龛和一塔形龛。此塔形龛形制为四角多檐三层砖塔式,被认为是中国式塔中较古的一种形式。

力士洞:略大于释迦洞,三壁开三龛,龛内造像全无,仅存正龛莲座,右龛须弥座和弟子、菩萨足踏的覆莲。三龛基坛上有后世无序开凿的十几个小型佛龛。洞门两侧角内各有一立像,惜已无头,身躯大半已毁。洞门外上方刻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十六个隶书大字,猷劲有力。洞外石壁上还雕有三个大龛,十三个小龛,洞门内侧又有四小龛。这些龛旁尚有不少题铭,其中一大龛侧有隋代铭文曰:夫维囗(开)皇四年岁次甲辰九月庚申囗廿一日庚辰囗囗囗囗将军顺阳郡囗囗囗囗妄妻囗囗女华敬造阿弥陀佛一躯观世音二菩萨愿法界众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愿从今囗乃至佛囗共一切众同囗大乘囗囗囗。

千佛洞:纵3.4米,广3.6 米,是南响堂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三壁开三龛,龛式为 拱帷幕式,帷幕施黄彩,并雕宽带(施红彩)将其绑于龛两侧柱上。每龛幕上雕 拱楣子框,框内有栏,内雕一排小佛像。框上部雕宝珠,菩提树及莲花图案,间雕以数排小佛像。每龛下基坛上雕博山炉、莲花,两侧开壶门,内有双狮(仅正龛)及神王等像。正龛主尊为释迦佛坐于莲台上,头手俱无。圆形头光外又有莲瓣形大举身光,光中雕大火焰,施蓝彩。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于侧(只有一菩萨尚有头),其头光中有莲花忍冬图案,施绿彩;左龛主尊为弥勒佛(与释迦洞位置相反),弥勒坐于须弥座上,脚踏双莲,双莲从位于弥勒双脚间仅露头部的地神口中吐出。地神面形短胖,微笑中带有几分憨态。弥勒头光中心为莲花,施红彩,边饰莲花忍冬图案。佛旁侍立二弟子、二菩萨(只有一弟子尚有头),头光与正龛肋侍同;右龛主尊已无,只余须弥座及浮雕头光,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于侧,(头均无)。头光纹饰色彩与弥勒龛同。每龛造像后石壁上各雕有七层小佛像,加之龛楣数层小佛像以及洞体前壁20余层小佛像,此洞佛像计有1028尊,故称千佛洞。此洞最具特色的是洞顶莲花及飞天浮雕。莲花藻井,莲台施黄彩,莲瓣施红彩。莲花外有八个飞天乐伎分四组布于洞顶四边,每二人以莲花宝珠为中心成为一组。飞天头顶莲花冠,身体裸露部分施粉彩,并缠绕红、绿飘带。飞天下有红色卷云。其中四飞天各持笙、笛、琵琶、箜篌在演奏,二飞天手托莲花,二飞天在随音乐翩翩起舞,整个洞顶浮雕色彩绚丽,生动典雅。56年周恩来总理来南响堂参观时曾对此洞顶飞天造像予以高度赞赏,并指示要保护好这处艺术宝藏,因此响堂山石窟得以在文革中幸免于难。千佛洞外的前廊也颇具特色,为三间四柱仿木构建筑层顶形式。与其它洞窟廊不同的是,此洞前廊所凿四柱距洞体外壁约50公分,因此构成一个窄长的前廊空间。中二柱柱础各为一兽,惜躯体大部分已毁坏而不辨其形象,但从其两瓣双层式尾部可见其独特的造形。明间为洞门,次间各开一大龛,龛中各雕近2米高的金刚力士像,左密迹,右金刚,皆腰缠轻衣,筋骨逞露,束发怒目,有呼之欲出之感。廊外中二柱上方额枋雕印度式拱,中有阿育王塔,旁刻四飞天,造形生动精美,飘带、云气等图案布满其间。次间额枋上各凿一斗三升大拱。廊上窟檐雕出仿木构建筑形式的滴水,圆椽,筒瓦等,瓦垅上有八层叠涩基,基上浮雕大覆钵塔顶,塔刹以双层火焰宝珠形式雕出,形成独具响堂特色的“塔形窟”。

观南响堂诸窟,中心方柱式窟二:华严洞,般若洞。其中心方柱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开凿通道以供绕佛经行。方柱三面开龛(华严洞)或仅正面开龛(般若洞);洞体三壁三龛佛殿窟五: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千佛洞。七窟龛式除千佛洞为 顶龛外其他均为帷幕式龛,龛内一铺三尊,一铺五尊或一铺七尊者均有,变化丰富。龛内主尊及肋侍弟子、菩萨大衣均为五世纪末起流行于北方的褒衣博带式,内着僧祗支。衣纹以几条舒畅柔和的阴刻线纹表现,含蓄雅致。大衣下摆散铺于座上者,其褶襞呈规律性屈曲弯转,真实而富于装饰意味。从唯一尚有头部的华严洞主尊佛形相上还可看到魏晋“秀骨清相”的遗风。窟内造像及浮雕施彩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富丽典雅。窟外有雕饰精美的廊柱及大小不一的后世佛龛及题记,加之独具特色的塔形窟形制,整个南响堂窟艺术风格可以说是精巧细腻,秀雅别致。可惜由于历史上的武帝灭法,会昌法难以及近世猖獗的盗凿活动,使南响堂惨遭浩劫,多数洞内已荡空如洗,余者除华严洞主尊尚有残缺不全的头部外,其它各洞造像均缺头少臂,或头、手俱无,或整躯已失,目睹其状,令人痛心不已。

历史上造成的灾难已经无法挽回,而如今的南响堂又面临着新的危机。诸多的煤矿、窑场将石窟重重包围,环境污染现象相当严重,虽然文物部门施以搭铁架大棚等诸多保护措施,但空气中大量的尘沙及烟雾等有害气体仍在无孔不入地继续侵袭着这一原本就残破不堪的石窟群,真不敢想象过若干年后,这一宝贵的佛教艺术遗产将会上个什么样子。……

参礼了南响堂七窟之后,已是下午3点半了,我们匆匆告别了张先生,踏上了继续考察的路程。(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