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1998年度第六期 / 禅七开示(接上期) |
禅七开示(接上期) 净慧 |
腊月初三日 跑的时候,我们的两腿与地面相接触,这时我们有没有分别?两腿是根,大地是尘,根尘相接的时候,你是如何用心的?是仅仅在接触,还是有感觉?若仅仅是接触,没有分别,那就是只有触,没有受。没有受就是没有分别。根尘相接触,却没有接触的感觉,这就叫“根尘相脱”。根尘之间有一个空白,这时,若功夫用得好,就可以见性。沩山禅师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即如如佛”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在跑的时候,做到了根尘相脱,假如这个时候你一下子撞在柱头上,那你就有可能桶底脱落。这就是开悟的境界。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是因为我们在跑的时候,根尘脱不了,不仅脱不了,反而根尘相接时立即产生受。有了受就会有想,越滑越远,怎么能开悟呢?所以要开悟,必须做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古人有一个话头叫做“拖死尸”。这个色身壳子,一口气不来,不就是死尸吗?谁在拖着死尸跑呢?就是那一点灵光啊!所以参禅若参到行不知行,坐不知行,一点灵光显现出来了,那就有希望了。这个灵光显现不是一种比喻说法,而是一种事实。当你到一定时候,一切障碍都不能挡住你的慧光外露,那时,墙壁不能阻挡你,山河大地亦不能阻挡你。古来祖师开悟之后,坐在禅堂里,能够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风景人物,原因就在他的灵光显露出来了,般若光开发出来了。不过这个时候,仍然要继续用功,不能停止,不要耽著在这个境界上,要知道这是你自己本自具足的东西,不是佛在显灵,也不是西方现前,你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百尺竿头,再往前进,会是什么结果呢?那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是我昨晚讲的“万丈悬岸,撒手一放”。百尺竿头已经是顶了,再往前走,就是“大死一回”,就是桶底脱落。大死才能大活。禅宗把一个生命真正的脱胎换骨叫做“大死大活”。大死大活就是超凡入圣,就是开悟。开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需要自己去亲证,去亲自体验,别人无法用语言向你传达。古来祖师也有用种种比喻来描述这种境界的。好比一个孩子,从小走失,离开了父母,他到处找父母,忽然有一天在十字街头碰见了自己的亲爹亲娘,那种欢喜劲你能形容得出来吗?就是把它搬到银幕上,那演员恐怕也很难把这当中真正的感情表现出来。还有一个比喻,好比我们遗失了一件东西,东找找,西找找,翻箱倒柜,天天寻觅,始终不见踪影,忽然有一天,它就在跟前。你说惊喜不惊喜?这些比喻固然很形象,但都不能真正传达开悟时的体验,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去亲证。 这二十多天来,各位都起早睡晚,勇猛精进,行香,坐香,参话头,全神贯注。现在离结束只有三天了。这三天时间大家还要抓紧用功,明年还有机会。只要我们不失这个心,总有一天会开悟的。赵州和尚讲:“你只要坐下来,参它二三十年,若不透关,割取老僧的头去。”赵州和尚是古佛,他不会骗我们,所以希望大家发长远心,坚定心。没有哪一件事情比这个更重要的了。我们一定要趁自己身体健康,就对自己的人生问题来一个圆满的回答。这才是我们学佛的真正目的所在。行起来! 腊月初四日 昨天讲到了禅宗开悟的问题。开悟是修任何法门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虽然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但是我们心向往之。在亲证到开悟的境界之前,我们先可以从理论上来了解它,然后再去实践,这叫“由解起行”。禅宗的开悟有顿悟、渐悟之分。顿悟实际上是指那些上根利器的人,比如象六祖慧能大师、马祖、百丈、赵州和尚等等这样一些大善知识,他们往往在一言半句之下就顿契无生,不需要象我们现在这样苦参苦究。而另外一些人在得到消息之前,要经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磨炼,参访善知识,坐破几十个蒲团,最后才能开悟,这就是所谓的渐悟。顿悟、渐悟主要是依据人的根性以及悟前修行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的,实际上,悟只是一刹那间的事情。 关于开悟,还有“三关”的说法,所谓初关、重关、牢关(末后关)。三关实际上是指悟境由浅而深,要经过三种不同的境界和三个不同的阶段,初关又叫破本参,它是一种“前后际断,一念不生”的境界,在根尘相接的时候,意识流切断了,出现了意识的空白,这个时候忽然有个突破,这种突破就是“一念不生”,达到了这种境界,算是破了本参,破了本参之后,对整个修行的路子就更加清楚明白了。在破本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紧用功,猛著精彩,到了悬崖撒手、大死大活的时候,那就是破重关,心和境都空掉了,所谓大死大活、人法双亡、家破人亡,描述的就是这种人法、心境一起消融的重关境界。虚云老和尚开悟的时候写过一首偈子: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山花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这里所说的“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指的就是重关境界。而“春到山花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则是末后牢关境界。当你用功夫到了“寂而照,照而寂,寂照同时、寂照不二”的境界时,也就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一切能够随缘任运的时候,那就是破了末后牢关了。 昨天讲到了一首偈子:“百尺杆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这里所说的“百尺竿头坐底人”,指的是破初关景象,“百尺竿头重进步”,指的是破重关景象,“十方世界现全身”,则是指破末后牢关。这首偈子把禅宗三关的境界描述得清清楚楚。关于三关的境界,我们还可以用更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初关就是做到了“情不附物”,重关就是“历境验心”,牢关就是“境智双亡”。参禅就是要参到三关皆破,才算是有了消息,这当中一般都会表现出阶段性来。象六祖那样大根机的人,从《坛经》里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悟境也是有阶段性的。第一个阶段,他听《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心有所悟。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实际上就是一念不生,初关景象。第二个阶段,五祖要选法嗣,让他的弟子们用偈语来表达各人的悟境,六祖写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这是重关景象。第三个阶段,五祖召呼他三更入室,用袈娑围住他,重新为他诵《金刚经》,这时六祖一连说出了“五个何期”,这是一种根本透脱的末后牢关景象。各位回去以后,可以重新翻翻《六祖坛经》,看看六祖的悟境是不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腊月初五日 昨天讲到初关景象,就是“情不附物”,或者说“对境无心”。对境无心应该说是很了不起了,但是,这还不是究竟,还需要进一步用功夫。《五灯会元》中有个“婆子烧庵”的故事(在古代,凡是有修行的老优婆夷,都叫做婆子,比如赵州这个地方,就有个很有名的“赵州婆子”,她不仅有修行,有见地,她还能勘验出家人是不是有真功夫,《赵州语录》中有这方面的记载)。说是从前有个婆子,供养一个出家人,达二十年之久,那个出家人每天打坐用功,她就每天给他端茶送饭,并且专为他做了一间房子。后来这个婆子想堪验一下这位出家人的修行究竟如何,就叫她的女儿,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给出家人送饭,并吩咐道,送完饭以后,你就把这和尚死死抱住,看他怎么样反应。姑娘按她妈妈的吩咐做了,那个和尚就说:“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一根枯树,靠在一个石壁上,又是在冬天,一点暖气都没有。和尚的意思是说,我对境无心,情不附物,一念不生。应该说这种境界已经是很高的了,因为他已经破了本参。姑娘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妈妈,她妈妈说:“唉!我二十年供养了一个俗汉!”说完,就把那和尚赶走了,把和尚住的茅庵也烧了。这就是婆子烧庵的故事。 这个和尚到底错没有错呢?应该说他一点也没有做错。这个婆子错没有错呢?这个婆子也没有错。那么,错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错在这个和尚回答问题时,只有体,没有用,只有死句,没有活句。并不是说,女孩子拥抱他时,他也拥抱女孩子,那就对了。那样不但不对,可能这婆子还要告官。和尚回答的那个“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是个死句,不是活句。他需要进一步突破这个境界。如果他不突破的话,老是处在这当中,那就成了“活死人”,宗门中称之为“堕在无事甲里”。所以这个婆子就采取了非常激烈的手段,把他赶走,目的是希望他能“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观全身”。行起来! 腊月初六日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就要解七了。这二十一天当中,我们特别提倡“无”字公案。这个无字公案是禅宗的第一关。所谓“达摩西来一字无”嘛。佛教的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无”字;“无人无我观自在,非色非空现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千经论都在说这个无字。可见,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这句话,被后人当作无字公案提出来,绝对不是偶然的。在参禅这一法中,“无”字公案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修这一法的关键,首先是看有没有大信心。那些小根小机、没有大信心、大信力的人,看到这个法门往往望而生畏,一方面,他们怀疑参这个无字到底对还是不对,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与这个法门相不相应也有怀疑。这里既有根本问题,也有福德因缘问题。根基不够,福德因缘不具足,要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并且能与之相应,是很难的。因此,对一部分人不肯修禅,我们表示理解。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三乘都是权,只有一佛乘才是实,当时弟子里面就有五千个阿罗汉退席了。可见,对一个法门的选择和契入,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诸多条件具不具足。这次禅七,大家都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很精进,虽然我不敢说各位对这个法门都有信心,与这个法门都能相契,但我相信,至少会有一部分人与这个法门是有甚深因缘的。 按传统的做法,在每次禅七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考功的仪式,有的地方叫“偿还包子钱”,因为在禅七当中,每天晚上吃放餐,有包子,所以最后考功就叫做“要讨包子钱”。本地常住淡薄,没有吃放餐,三餐的斋饭也不算好,所以也就不讨包子钱了、不考功了。但是,各位回去后,还要自己督促自己,继续用功。怎么个用功法呢?我想,还是一个“平常心是道”。你自己契入了什么法门就修什么法门、不要勉强,也不要整齐划一。关键是要把这二十一天的收获好好地巩固起来,保持下去,保持现在这颗平静的心,这颗精进的心,这颗警觉的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这二十一天的功夫就算没有白费。各位在这二十一天当中,盘腿子已经有了一点基础,要保持住,不要丢掉了,回去以后还要继续盘腿。因为盘腿跏趺坐是修行的一个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修哪一个法门都可以,不一定都非要参禅不可。 下面我们来解七。起来! 解七 三七二十一,光阴如过隙。 选佛道场中,知音远来集。 同参无字禅,空中寻鸟迹。 蒲团坐未暖,今朝又解七。 二十一天以来,常住成就各位大众,十方护法成就各位大众,三宝的加持,龙天的护佑,使得此一会清净圆满,无比殊胜。虽然如是,即今解七一句应作么生道? 禅堂内外皆佛地,道在寻常日用中 解! (全文完)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