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1998年度第五期禅七开示
 

禅七开示

净慧法师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种种障碍。这种种困难、种种障碍,就是我昨天讲的禅病。禅有病吗?禅没有病。只是因为我们修行人在用功的过程中,对身心的调理不得法,或者因为福德因缘不具足,所以才会出现身心等病。一般说来,业病的产生与我们的福德因缘不够有关。福德因缘越薄,修行遇到的障碍也就越大。修行包括修福与修慧两个方面。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修定,偏重于修慧。修慧必须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修慧就会遇到障碍。所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特别强调要“福慧双修”。修福就是要广结善缘,多行善事,以便借大众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修行。修福的范围很广,它可以贯穿于我们整个日常生活。比如,打扫卫生,端茶倒水,佛前供花,帮助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修福。看到别人有困难,帮他一把,这也是修福。看到路中间有石块,为防止别人被绊倒,把它搬走,这就是修福。厕所脏了,顺便扫一扫,冲一冲,这也是修福。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机会可以修福,关键看我们是不是能够发心。修福有很多好处,它可以使你拥有一个清净的道场,在大众的加持下,你的修行会少一些障碍,进步快些。修福并不是说你必须花钱。有时不花钱你也能修福。比如与人为善,和颜悦色,关心别人,爱护环境,珍惜物命等等,这都是修福。又比如,大家在这里打七,斋堂里吃饭的人比较多,有时人手少,忙不过来,这时你会看到有些出家人自动出来帮忙给大众添饭添菜。虽然这顿饭不是他们供养的,实际上也等于是他们供养的;他们这样做就是在修供养,就是在修布施,因为他们的供养,你们才得以安心地用餐。用斋也是佛事,也是修行,用斋用得好,不起念头,心平气和,心存感恩,下一坐必定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别看这是小事,其实也是在修福,其功德也是很大的。再比如,大家用完斋之后,有不少居士主动留下来洗碗,这也是修福。洗碗的时候认认真真地洗碗,安住当下,明明白白,不要想“我这是修福”,不要存这个心,更不要计较,“为什么他人不洗碗”,等等。总之,做这些事时,不要着相,不着相而去做好事,那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否则,若着相而求,那功德就会很小,《金刚经》讲“无住相布施”,就是要我们做好事而不望回报,心里没有“我”字,这样的布施才是清净的,若有我执,望回报,则说明这布施是染污的。所谓“
三轮体空”也是这个意思。三轮就是能施之人,被施之对象,所施之物。“三轮体空”就是说要断除一切执着相,一切以平常心对待,无得失心。我们修福的时候,应当以这种无住心去做,千万不要分别计较,不要着相

当然,有财的时候,也可以用财来布施。财布施是我们日常修福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有了钱可以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帮助失学儿童,济救孤寡老人,支援受灾地区群众重建家园等。也可以用来发展佛教事业,从而为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庄严国土做贡献。说起来,我们柏林寺今天有这个样子,大家能坐在禅堂里安静地打坐,这是由十方施主,包括在座的各位,用财布施来成就的。如果不是各位来成就这个道场,我们今天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儿修行吗?决不可能。我记得九一年打念佛七,就是在现在的会贤堂那个地方,当时还是又破又旧的平房,与厨房连在一起,坐在那个地方——厨房那边的炒菜声也听到了,那边在悄悄话也听到了,斋堂里摆碗摆筷也听到了,那个时候就想:哎呀!明年我们把大殿修好了,在大殿里面打七,那该多好啊!九二年大殿修好了,我们就在大殿里打了第一个禅七。但是那个时候,整个寺院都是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外面汽车一响动,什么声音都听到了。因为大殿的位置很高,外面又没有一点遮挡,噪音非常的大。后来我们想:哎呀!我们要是把禅堂修起来了就好了,禅堂修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在禅堂里面打七了。就这样,我们在大殿里打了两年的禅七,在观音殿里打了一年的禅七,从去年起,我们有了禅堂,在禅堂里打了两次禅七。回顾起来,我们这个道场的每一个变化,都同十方施主的财布施分不开,仰仗于他们的成就,我们才有今天这个环境。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安安稳稳地打坐,我们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十方施主,让他们能够同我们一起来分享修行的功德,这是应当的。当然修福还有种种方法,种种形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了深厚的福德因缘,修行就有了根基,好比做房子有了牢固的基础一样,那时,用起功来,就会觉得顺畅些,少一些障碍。当然,修福并不是修行的全部,不能代替修慧,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福德修行就没有了障碍,修行肯定会有障碍。我们修福是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些障碍。障道的因缘有很多。昨天就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因缘,我们讲了三个字:调、歇、忏。今天还要加一条,就是勤修福德。自己拥有了深厚的福德,就可以减少障道因缘,至少可以减轻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得到了大众的护念,得到了诸佛菩萨的护念,你因此而有了足够的力量来战胜种种魔障。所以我们大家,无论是僧俗,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福慧双修,缺一不可。佛经上讲“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的人,即便成了罗汉,化饭的时候也没有人给,托空钵。相反地,“修福不修慧,如象挂缨络”。在东南亚一些地方,每逢有重要仪式的时候,都要把大象打扮得非常庄严。象挂缨络,意思是说,畜生的福报再大,也只是一个畜生,它并不懂得修行。一个愚痴的人他再有福,也是一个愚痴的人,他不懂得修行,所以很难解脱。从因地上讲,要福慧双修,在果地上讲则是悲智双运。悲是由福德因缘积聚而成就的,智是由甚深禅定智慧而成就的。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各位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因地上只有福慧双修,果位才能悲智具足。

冬月二十九日

参禅要以悟为期,也就是说参禅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开悟,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实际上,佛教所有的法门,都是以开悟为目标。《法华经》上讲,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只不过其它法门不象禅宗那样直接了当。禅宗以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被称为顿门。禅宗的手段向来被称为“狠毒钳锤。”怎么个狠毒法呢?就是一下子把你置于死地,让你无路可退,那时你才有可能直下承担。禅宗的这种方法虽然狠毒,可是假如你能够真正用得上,并能契入的话,其效果可以说比任何法门都来得快。禅宗的这个修行方法确实是中国祖师的独创,别开生面,能够直透佛心。禅宗把一切知识性的东西都看成是障道因缘,包括佛的言教在内。当然这并不是说禅宗否定佛的言教,或者说不尊重佛的言教。实际上,禅宗同样要根据佛的言教来建立自己的法门,所谓“借教悟宗”,就是这个意思。修禅的人为了建立自己的信心,必须通教,通教之后还要通宗。正在参禅用功的时候,则要放下一切文字相,断除一切分别思虑。如果不这样,任你在这三七二十一天当中,怎样辛苦地去啃书本教理,也休想开悟。思考和开悟是两码事。思考是知性的东西,开悟则是直觉性的,超越了语言文字。修禅就是要堵死你的一切思路、言路,让你沿着一条布满荆棘的路,死死咬定一句话头,昼参夜参,直参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见色闻声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时你便恢复到刚出世的婴儿状态,痴痴憨憨的,虽然如是,心中都又是明明白白的,有寂有照,有定有慧,对境无心。参禅参到对境无心的状态,离开悟就为期不远了。所以,你在参禅的时候,一定要参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见色闻声,了无分别的程度,那时,你就不再使用分别意识,而用现量直观了,你的妄想和分别心就起不来了。到了这个程度,谈开悟才有希望。当然,要达到这个程度非常不容易。必须在用功的过程中,先把妄想、昏沉等扫荡干净。就形体而言,你坐在那里,要象个柱头一样,石礅一样,丝毫不动摇,而在内心,则必须是澄明的,如同风平浪静中的一盏灯,“历历孤明”。要保持住这种“历历孤明”的心态,是非常要紧的,否则开悟便没有了希望。这种“身如石礅,兀然不动,心如灯盏,历历孤明”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定慧等持”:“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座的各位,一定要下狠心,下狠心未必就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宋朝有个大慧宗杲禅师,有一年,他举办了七个七,在七个七当中,他打发了十一个人。怎么叫打发了十一个人呢?就
是说,锻炼出十一个人,在这七个七内开悟了。可见开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在禅七当中开悟是完全可能的。难与不难,完全看我们:

(一)有没有这个福德因缘,

(二)肯不肯下这个狠心,

(三)有没有好环境及明眼人指导。

如果有明眼人来指导,又有好环境,自己又肯下狠心,我想,要在短时间内开悟是完全可能的。古来的祖师有过这个经验,而且也下过这个保证。通过这次打七——我没有开悟,大家不要胡思乱想——我有信心,我希望在明年的某个时候,能专门选一批人,真正能下狠心,真正有毅力,真正有信心,拿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天天提撕,只管参话头,不管其余的事,如果有二十个人参加,有三四个人开悟了,那就不错了。那时佛法兴盛、柏林寺兴盛就有希望了。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特别是常住的比丘、沙弥、行者,能发这个心。大家一定要十分珍重。

腊月初一日

这几天讲来讲去,最终还是归结到如何去调服我们的心。调心始终是我们修行的根本。调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认清这些心念是如何生起的,它的善恶性质,以及如何调服它们。我们的心总是攀缘外境,这外境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客观事物。这外境到底在哪儿呢?究竟说来,它们不在外,而在我们心中。所谓心缘外境,实际就是自心缘自境。想一想看,我们坐在这里,在内心翻来翻去的,是些什么?不过是我们自心攀缘外境时储存下来的种种虚妄之相,并不是实在的,它们在刹那刹那地生灭。这些虚妄之相状,分善、恶、无记三种。妄想就其内容而言,有善有恶,但在修行的过程中,都应一并放下。善的妄想,虽有好的一面,但毕竟是妄想,恶则更多的是与修行相抵触,更应断除。所谓恶,并不仅仅是指杀人放火,懈怠、放逸、不正知、不正见、贪睡等等,都是恶所摄,因为这些东西能够障蔽我们的智慧,引生不善。无记则是没有办法判断它是善是恶,它既不会引生善的结果,也不会引生恶的结果。修行人应当对自己的心念之善恶性质有明确的了知,不要随之流转。

另外,永嘉大师讲到的“五念”,于我们用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借此可以知道,哪些念头是应当立即断除的,哪些念头则是应当持任的,在调心的时候,不要故意地去引申一个什么念头来。故意引申出念头,有意识地去思维世间的善恶无记等事,这叫“故起念”。用功的时候,要不思善、不思恶,只点点滴滴地照顾话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防止“惯起念”。惯起念就是下意识地翻起一些东西来,不可捉摸。比如我们坐在这里,本来好好的,突然不知怎么搞的,过去的陈年老帐翻起来了,弄得自己心神不宁。人的意识之流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过去的经验,这些东西平时处于一种无意状态,好象被忘得干干净净似的,可是在打坐的过程中,它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涌现在显意识当中,这是心念流动的一种惯性结果。有一个笑话,有一位老太婆到禅堂打坐,一下子想起隔壁王老头欠她二升小麦。这件事她早忘得一干二净。后来她回家告诉家里的人说:“打坐真是好!我忽然想起了隔壁的王老头欠我二升麦,我这就去问他要回来。”惯起念由于是一种下意识的东西,所以比较难以对付。惯起念若成了一种行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气。相对来说,比较粗重的烦恼容易克服,而习气毛病则难以克服。

第三种念头叫做“接续念”,起念之后,不但不去断除,反而还顺着它继续往下想。一般说来,妄想起来之后,若不提起正念来中止它,你就有可能被它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谓“心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指的就是这种接续念。平常用功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接续念来干扰我们的修行,比如想起某件事之后,与之相关的一连串事情都被牵动起来了,有时过了大半支香,才发觉自己的心念已经跑了很久。

第四种念头叫做“别生念”,就是一念生起惭愧心来了,觉得故起念、惯起念、接起念都不对,应当立即止住,于是念生死苦,发菩提心,生起警觉,提起正念,继续参本参话头。修行不怕妄想起,关键在于如何保持“别生念”。

第五种是“寂静念”,就是说,修行人要安住在正念上,不思善,不思恶,不睡在无事甲里,不落在无记里,现前一念,于前不接,于后不引,当下孤立,明明了了。作为参禅来说,就是要咬住本参话头,让它相续不断,让妄念插不进来。

永嘉大师讲的这五念,前三种念是我们要断除的妄想杂念,后二种是我们要保持的正念。各位提起精神来,照顾本参话头,参!

腊月初二日行香开示

这几天有人问起疑情是怎么回事,参话头又是怎么回事。疑情的疑,不要作怀疑的疑去理解,若作怀疑的疑来理解,必定会妄想纷飞。比如说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如果你老用分别意识去追问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所谓起疑情,就是要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所参的话头当中去,与话头成为一体,好比游泳一样,站在岸上看,不是真正的游泳,真正的游泳必须是跳入水中,与水融为一体。参话头的参,不是研究,而是参与,就是把生命投进去。不是研究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如何是无字,而是要把肯定这个问题的一切语言文字都否定掉,最后连这个否定也要否定掉。这才是你真正用心的地方,即当下孤明的一念,无前后际,灵明不昧,了了常知。这个“知”,不是知识的知,它就是真如本体。所以圭峰禅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可见这个知字的重要。那么,这个知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当下无能所之一念。永明延寿禅师讲:“历代祖师,千圣所传,传的什么东西?传的就是这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意思是说,你当下一念,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就在这个当际,正是你安身立命的地方,离开了这一念,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地方了。历代祖师所传的心要,即所谓的密传,说穿了就是这个东西。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把握这当下一念呢?就是要把一切语言概念统统扫除干净,让你无措足处,而这时正好下手。起疑情就是要把你一步一步地向万丈悬崖的边缘挤,挤到最后,一下子把你推下去,让你粉身碎骨,家破人亡。那时你才会回头转脑。所谓“大死一番才能大活”,“万丈悬崖撒手一放”,就是这个意思。死掉的是我执、法执,放下的也是我执、法执,只有把心中的我执、法执统统放下了,那时如同悬崖撒手,真正的绝处逢生。所以参禅一法,并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它要弄得你六亲不认,无处藏身,无有立锥之地。祖师们教我们参禅时,要把全身三百六十个骨节,八万四千个毛孔,全都鼓起劲来,孤注一掷。不这样,这生死烦恼又怎么断得了?我看过五代僧人贯休和尚画的十六尊者像,每位尊者的表情,都不同于常人,都满脸鼓着劲儿,好象是要与人战斗似的。本来罗汉应当现比丘相,慈眉善目的,可贯休为什么要把他们画成奇形怪状的。什么道理?那是一种降魔相,目的是要降生死魔,降烦恼魔。日本人画的临济祖师,拳头攥得紧紧的,眼睛睁得象灯笼那么大。为什么要那么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临济禅的禅风凛冽,铁面无私啊。只有真正地铁面无私,才有可能把学人的一切妄想、情执铰得一干二净。到你解脱的时候,你才能够
真正地体会到临济祖师的大慈大悲。如果临济禅师没有这种凛凛威风,没有这种狠毒钳锤,你会放下一切吗?你会走到悬崖上去吗?参禅是一件玩命的事,只有参到悬崖撒手、纵身一跳、粉身碎骨的时候,才有到家的一天。行起来!

腊月初三行香开示(一)

前天讲到永嘉禅师的五念。永嘉禅师是六祖的弟子,原来是学天台宗的,修行很有境界,后来他找六祖大师对他的悟境进行印可。这件事情《六祖坛经》中有记载。永嘉禅师既通宗又通教,既有天台教观作基础,加上禅宗的功夫以及六祖的印可,真可谓如虎添翼,所向无敌,他有一本著作,叫做《永嘉禅宗集》,里面讲到做功夫有四个字,非常重要。我们平时做功夫时,可以用它来检验自己。这四个字就是“惺惺寂寂”。惺惺指慧,寂寂指定,惺惺寂寂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惺惺好比皓月当空,万象皆现;寂寂好比皓月当空之际,万籁无声。皓月当空,万籁无声,这是我们做功夫时应当把握的境界。大家好好体会一下,用惺惺寂寂这四个字来观照一下我们当下的心态如何。

围绕“惺惺寂寂”四个字,永嘉禅师说了四句话,这四句话对我们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心态非常有帮助。

第一句话是,“惺惺寂寂是”,既能够惺惺,又能够寂寂,一轮明月当头,却又万籁无声,这就对了。

第二句话是“无记寂寂非”,无记是指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当下一念是什么,意思是自性的明月被乌云遮住了,万象显现不出来,虽然是万籁无声,但是慧力不够,缺少觉照,堕在无事甲里,这是一种空无境界,不是一种正确的用功。内心空空荡荡的,对念起念灭不甚明了,黑漆漆的一片,没有提起觉照,看起来挺宁静的,但于修行来说,不是一种好现象,所以说“无记寂寂非”。

第三句是“寂寂惺惺是”,当你妄想纷飞的时候,你能够定住,不随妄想跑,或者去觉照这个妄想,使当下一念了然不生,这种既空又明的境界是对的。

第四句是“乱想惺惺非”,就是说在万象俱现时,心随着妄想跑掉了,这种用功境界是不对的。

以上四句话,对于我们检查用功的心态非常重要,也非常形象。你在用功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既是一轮皓月当空,又是无籁无声。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秋夜的时候,独自一人在月光底下徜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用功时能够把握这种心态,你就会慢慢与道相应,你就会真正把握当下这一念。行起来!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