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1998年度第四期依靠自己
 

依靠自己

世明

佛法不离世间法,意思是说佛教的道理通过世间的事物体现出来,佛法的践行体现于日常生活中。如果对照佛法反省自己,便会发现,世间万事都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极好功课。近日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便使我明白:要使自己心安理得,便须于日常生活中行一“直心”;而即使是世间事业的成功,也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功德,而不可以依靠小聪明或世俗的习惯。

今年我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周日晚从报考导师处了解到考得不错,周二下午将进行讨论定下录取与否。虽然明知自己考得最好,应该说录取没有问题,但心中仍不是很自信,便寻思着请原母校的老师帮忙;加上听周围同事强调:现在这社会办任何事情都靠关系,你最好去活动活动,请人帮忙……,心里越发加强了请母校老师帮忙的念头。结果一切顺利,母校老师与所报考导师很熟,亦答应帮忙,心中不免有些得意。周二晚上给报考导师去电话,了解到已经录取,他也谈到我的老师给他去电话的事。放下电话,心中却感到脸红、不自在。我想自己请老师帮忙,实际上是对导师的不信任,导师心中会怎么想?即使请人帮忙取得了成功,却使成功里包含了俗气,包含了小聪明,心中难得自在啊!佛法把内在的心安放在首要位置,而把世间的得失视为无常。自己为无常的成功,以小聪明使别人不安心,也使自己不安心,这是造业障啊!

我的对象今年报考研究生,通过了初试,得知可以参加复试,但参加复试的22人中只录取17人,她是最后一名。周围同事都劝她找人帮忙,因为她人缘好,许多人都主动帮她找熟人。我俩听信了同事们的话,今天找这个,明天找那个;今天想着给这个买礼物,明天想着给那个送礼物;今天跑这里,明天跑那里,把本应好好复习准备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本来依于自心的专注,做这些事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而且从所交往的人那里收集到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信息,扰乱了心神,心不能专注于复习,相反好几个晚上因为与人交谈太多,想得太多,她都无法入睡。

到所在学校复试的前一天仍疲于找关系、致谢意,了解考试、录取等方面信息,第二天就要考试了,结果却在前一天晚上弄得疲乏无力,偏偏心不得自在,睡不着觉,大大影响考试的发挥。那晚从一位老师那里了解到复试口试当场抽题立即回答,令她紧张、没信心;从另一位老师那里,受到批评:考试应该公平,老师没有收礼物,并说找关系对考试成绩不会起多大作用,我们又因此觉得脸红。总而言之,这些事情破坏了心境的宁和,本来可以好好休息以迎接等二天考试的时间,为不自在、烦恼所占据。结果复试很不理想,笔试时她头脑转不动,答得艰涩;口试时心情紧张,答得勉强,成绩自然不理想。

回来后我对对象说,我们该从这次复试中吸取一些教训。知道可以参加复试时应一门心思用在准备复试上,不是去使小聪明扰乱心神,不是在那里想自己是第22名,怕是没有希望。既然可以复试,自己就应该尽己所能好好复习抓住机会。实际上这次复试,初试原本与她同样成绩的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复试中一跃为第三名、第四名。这就很说明问题,很值得吸取教训;在以后为人处事中不应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幻想通过小聪明达到自己目的。不然一方面不满“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另一方面却为不良风气添砖加瓦,那自己与不良风气有何两样?那位老师批评得对,他之坚持原则以及考试结果都说明社会正义仍在。正法的存在与否依靠我们每个人的坚持、维护;事情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若放弃自己的努力,转而依靠他人的权力,不仅不符合社会正义,扰乱了心神,影响了事物原本的秩序,而且即使暂时达到了目的,也不长久。若自己不努力,光依靠这方面的力量,以后也学不到东西,滑向世俗的一面。我们还年轻,应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行于正道,应通过自己的努力种自己的福田,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增长自己的智慧、功德。爷爷终生最讨厌歪门邪道,我们本心里也最讨厌歪门邪道,不可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背叛了自己长辈的言传身教,背离了自己的本心,经过这件事,我们应感到惭愧,借此回向正道,坚持正义,如此庶几能失小得大,从复试的失利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在以后获得更大的成功。

禅宗强调依靠自心见性,依靠自力修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便是凡事要依于法性,顺乎自然,凡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真实的能力,而不是依靠世俗无常的力量,依靠小聪明(业识、习惯)。当然,事情的成功与否是因缘和合而成,不可以说与别人的帮助毫无关系,关键是要明白因缘的本性(亦是法性)。从因果法则而言,因缘的顺逆源于过去的因果,从因缘的根源而言,是一切唯心造。因而顺乎自然,“随缘消旧业”;不再以小聪明、业识习惯,执着,追求无常的利益,“不再造新殃”。从因缘的本性而言,因缘是幻相,不是真如本性,因而应把握本性,虚应诸缘。具体而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我们凡事依靠自力,而对事情的顺逆、事情的结果不过分看重。拿俗话来讲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拿佛教来讲就是把安心、解脱放在首位(本),而把世俗的因缘、果报放在其次(末)。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