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1998年度第四期禅七开示(接上期)
 

禅七开示(接上期)

净慧 法师

冬月二十五日(一)

坐禅时心里要宁静,但也不能象木头一样,无知无觉,陷入一种枯寂的状态。一落枯寂,就会阴气太重,容易出问题,比如说精神恍惚,麻木不仁,走火入魔等。所以我们在参话头、做功夫时,既要看住这个无字,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同时又要能够灵动,忌讳落入枯寂。所谓灵动,就是我昨晚讲的,既要寂,又要照。有寂有照方是正定。没有照、没有灵动,就成了枯木禅。修行落入了枯寂,便没有进步。尤其是刚起步的时候,更应当防止这一点。古人把落入枯寂状态叫做“堕入无事甲里”,好比一个铁壳子,把你的整个心态都包裹住了,这时你要透过它,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所以做功夫时,一定要寂照同时,定慧双运。行香时也要注意这一点,不要把头垂得太厉害了,这样容易使我们陷入枯寂的状态。无论是打坐还是行香,都不能失去觉照,觉照的功夫到家了,那时就是古人所说的“灵光独耀”。在根尘相接的时候,心中的智慧光明,也就是那一点灵光,昭昭不昧,不起分别,不生执着,自在无碍。宋代有一位大儒学家,叫做朱熹,他有一首诗,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比喻我们的心田,我们的心如同澄澈的池水,阳光、云彩可以在其中映现得清清楚楚,所以说是“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什么这一泓池水如此清澈如镜呢?因为它不是死水,而是活水,有活水源头不断地来充实,所以才这样清澈干净,没有污染。我们用功夫时也应当象这样时时刻刻有活水来滋润,这个活水就是觉照。有觉照这个灵动的活水,我们才不会昏沉,不会散乱。既不偏寂,又不偏照,寂照并同,这是我们做功夫最恰当的方法。

行起来!

冬月二十五日(二)

这次禅七大家都很精进。可是,我们这么精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换句话来说,为什么要修行?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恐怕不都一致。有的人说要开悟,有的人说要往生西方,有的人说要消业障。按我的理解,修行最终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既不是往生西方,也不是消业障,也不是要开悟,而是要破执着。我们的一切障碍、痛苦都源于执着,执着破除了,我们当下就自由自在,当下就是一个自由的人,那时去西方也好,去东方也好,哪儿不去也好,都一样的自由自在。去西方,消业障,开悟,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执着;为了去掉执着,我们才追求往生、开悟等等。所以说,佛教的修行,从教义上来讲,就是要“破执”。

执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气。一个人从生到死,总是在希望得点什么。你看小孩,在他哭的时候,给他一个玩具,他马上就不哭了。他只要拿到一个东西,就觉得满足了,似乎有了安全感。这是一种天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它往往通过无意识的形式、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这种执着,是一种情执,也可以说是我执。情执的本质就是我执,也可以说我执的本质就是情执。与情执相对应的,另外还有一种执着就是理执,也就是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执着。当一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了决定的依执的时候,他感觉到在人生的海洋中象是抓住了一个东西,似乎生活有了目标,有了意义,有了归宿,有了安全感。这也是一种执着,佛学中又称之为“法执”。当然理执与法执在范围上有广狭之分,理执仅仅是法执的一种,法执的范围更广阔。情执和法执为三界内的众生所共有,而三界之外的证果者必定是没有情执的,但在未证极果之前,尚有少分法执在,如阿罗汉就还有法执。不管是理执还是情执,只要是执着,它就会成为一种障碍。执着的越多,执着得越深,障碍也就越大,也就越不自由。“障”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执着将我们的真如佛性(又叫自性)遮蔽了,使我们的智慧不能开显出来,好比我们的眼睛被一块厚厚的牛皮蒙住了,什么也看不见。另一个意思是,执着障碍了我们修道的路,使我们不能顺利地通向涅 槃、解脱。我们修行就是要破除这两个方面的执着,扫荡这两个方面的障碍,执着一旦破除了,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所谓的开悟、解脱。

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往往就会盲修瞎炼。自己本来就在不断地执着和分别,却自以为在修行,这种人很多。前几天我一再强调,修行不是要得点什么。你若想得点什么,这就是一种执着。修行应当是扔掉一些东西,把烦恼、贪执、牵挂等一点点地去掉。有执着、有牵挂,就会有局限,好比一个东西,把你死死地固定在某个地方,不能随便活动。所以修行又叫出三界。三界就是三种局限,三种框框,我们就是被这三种局限和框框牢牢地禁闭着。这三种局限就是——情感的界限(欲界),物质的界限(色界),精神的界限(无色界)。我们就是被关在这三种牢笼子当中。所以一旦突破了这三种界限,我们就会获得大自由、大解脱。这三种界限,若进一步分析,实际上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时间的障碍,使我们只能了解此生此世,而对前世和未来一无所知。生命是一个无尽的长河,它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在这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长河中,此生此世如同一瞬,对整个生命之流来说,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呢?我们的生命被时间局限住了,无法突破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界限,所以我们无法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 瞭望这个无穷无尽的生命过程,因而对三世因果也就不明白,不能够决定地信受。至于空间的障碍,那就更是明显了。这个禅堂才一百多平米,墙外面的东西我们就看不到。就是我们站在高山上,或者来到大草原上,虽然看的范围比较大些,但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我们没办法了解其真实的状况。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修行,打破了我执和法执,从感情、物质和精神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了,那我们就能够了知无限的时空世界的真实状况。换句话来说,当我们通过修证达到了“无量光、无量寿”的境界,我们就能够如实地了知宇宙万物,如实地了知生命的实相,那时我们就真正地获得大解放、大自由,获得生命的究竟圆满。

所以我们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心,光凭理解,可能会落入邪见。没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会变成迷信,增长无明。佛教把信解行证作为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为了强调信、解等等的重要。今天我们在这里参禅打坐,不要以为与信解行证无关,实际上,它已把整个教义和修证过程都浓缩到一点上来了,比如集中在一个“无”字上。只要你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那你宗也通了,教也通了,情执也破了,理执也破了。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无”字公案,要信得及,解得正,在今后的这段时间里要更加勇猛精进。提起话头来,参!

冬月二十六日

昨天讲过,用功的目的就是为了破执。执着破了,在认识和体验上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就是开悟。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迷与悟上,迷即众生,悟即佛。悟又叫觉悟,这个词在社会上使用比较广泛。实际上这个词出自佛教。不过,世间法所说的觉悟与佛法意义上的觉悟,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据我的理解,世间法所说的觉悟,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而佛法意义上的觉悟则建立在对自我的彻底否定的基础上。自我肯定、自我否定,是世间的觉悟与出世间的觉悟的根本区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教认为,彻底、圆满的觉悟只有在彻底地破除了我执、法执之后才有可能。佛教的觉悟是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的。所谓菩提心、大悲心,就是指彻底地实现了自我否定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无私无欲的悲智双运的精神。因此,我们在使用“觉悟”这个词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世间的觉悟同佛法的觉悟混同起来,要记住,世间的觉悟始终是以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为目的,而佛法的觉悟则是强调在彻底的自我否定的基础上来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世间人对这一点往往不能理解。因为他们认为,在世间生活,追求自我实现这是很正常的,相反,为了追求高尚、圣洁的精神生活,而去否定自我,那简直是一种自我折磨,不可理解。由于他们不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往往生活在痛苦中而不自觉,他们一方面在给自己和别人制造烦恼,另一方面却自认为在追求自由和幸福。他们不知道,在烦恼、痛苦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心灵的净土这一码事。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世间的种种痛苦恰恰源于世人对自我的肯定和扩张上,相反却错误地认为,我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的自我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这是很可悲的。

我们修行人,在这一点上,与世间人,应当说是不同的。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否定自我,就是要同顽固的自我作斗争,最后达到究竟的觉悟。当然,要实现精神上的这种彻底觉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标。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象古代祖师们那样,精进不息,总有一天能达到目的。我希望大家要对这一点信得及。回想柏林寺从开始恢复到现在,每一次做法会,有几位老居士总是热心、虔诚地参与。几年的修行体验和探索,看得出来,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信心也更加坚定。随着道场由粗糙、简陋到初具规模,他们的信仰、道心以及对佛法的体验,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他们是柏林寺这个道场重振宗风的见证人。从他们的修行过程中,我们对禅宗这一法门,应该说,可以看到希望。所以,我希望那些第一次来这里打七的居士们,能从上述那些老居士身上,得到一点鼓舞,要坚定信念,要相信有觉悟这么一回事,要相信有成佛的那一天。只要我们肯下功夫,锲而不舍,一年、两年、八年、十年,总有觉悟的那一天。这个信心要树立起来,绝对不能动摇。

近几年,我们常住有很多计划和安排,但不管有多少计划和安排,我们始终都是把弘扬佛法、修行佛法、在僧俗中一点一点地落实佛法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如果仅仅是为了修几个殿堂,那大可不必如此劳神伤财!我们修殿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僧俗大众当中,来落实佛法,体现佛法,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契入佛法,获得究竟觉悟,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所在。从今年起,我们开始在软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僧格养成班”,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石家庄省佛协开办“星期天佛学讲座”。我们的目的是要体现修学并重的精神,提高四众的整体素质。提高素质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四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背尘合觉,转迷为悟。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勇猛精进!

冬月二十七日(一)

关于打七,过去丛林中有句开玩笑的话,叫做“打吃”。湖北人把吃东西的吃念作“qí”。为什么叫“打吃”呢?因为打七的时候,劳动强度很大,体能消耗的比较多,如果营养跟不上,坐着坐着就容易上虚火,虚火一上来,就会出毛病,坐不下去。过去金山高 旻寺打七,一天要吃五顿或六顿,少吃多餐,原因就在这里。古来祖师并不是不知道过午食是犯戒,但根据修行实际,适当补充热量,以便更好用功,所以禅堂里不讲究持午。有些居士在家里可能是过午不食,这个很好;但在这里打七,我希望能够随众正常进食。这个躯壳虽然是假的,但是生起病来,让你坐卧不安,那可是真的。倘若你在打坐的时候,因为营养跟不上,身体闹出毛病来了,不能继续下去,那你这不吃晚饭反而成了修道障碍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正常地补充营养。天台宗修止观讲究调五事,五事的第一条就是调饮食。调饮食的决窍就是不饥不饱,不湿不热,不干不燥,所吃的食物要合乎生活习惯,合乎胃口,以舒适为宜。五事的第二条就是要调睡眠。有的人认为,你越不休息,越不睡觉,越用功,进步就越快。我看不见得。晚上不好好睡觉,硬撑着,第二天上座,迷迷糊糊,恹恹欲睡,有的香板打断了也不醒,在这种极度疲劳,极度渴睡的情况下,要提起正念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精进用功,要把握好度,要正常睡眠。正常的睡眠,是为了蓄养精力,更好地用功,不要以为这是耽误时间。当然睡眠也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助长无明。也不能完全不睡,完全不睡第二天就会无精打采。这两样都会障碍我们正常用功。五事的第三条就是调身。身体要正直,轻松,自然,不能太往前倾,也不能往后仰,更不要象木头样绷得太紧。初学打坐的人可能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上座不久,往往觉得身体很痛苦,翻来覆去的,自己入不了定,也影响了人家。千万不要以为让这个身体越苦,越虐待它,修行就越容易进步。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打坐的时候,要按规矩来,一步一步地如法如律地去用功。上面讲的调饮食、调睡眠、调身体等,是我们用功前的准备,这个准备一定要做好,做好了,就会精力充沛,身心安稳,用功容易上路;否则就会身心憔悴,精神恍惚,乃至心生退心,不想继续修行了。所以大家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打坐就打坐,一切随众,按作息时间来,不要自己另搞一套。不要大家都休息了,你自己却去打坐,到了第二天大家都专心用功,你自己却打瞌睡,这样就会影响别人,也会影响自己的用功。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他人密切相连的,我们是一个整体,心心相印,呼吸与共,一个人有什么活动,对其他人来说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大家一定要按照常住的作息制度去安排好日常起居。

冬月二十七(二)

参禅这一法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都是从这个法门入手来了明大事的。当然,这个法门虽然殊胜,但我们每个人要真正由此而开悟,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宋代有一位五祖法演禅师,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禅师,他底下出了很多能人。他把出家人在禅堂里能不能开悟看得很重要,认为这是佛法能不能住世的根本征兆。有一年遇上大天灾,寺院里的庄园都颗粒无收,生活没有着落。五祖法演禅师感叹说:“今天各庄园颗粒无收,我并不犯愁。我最犯愁的是,今年夏天禅堂里几百衲子在那里参禅,没有一个人能透得过这无字关!这是佛法将灭的一个征兆。”古人讲,“君子忧道不忧贫”。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特别强调真修实证,强调开悟,认为这是胜过世间一切名闻利养的最大富有。法演禅师底下出了不少修行有成就者,其中最著名者要算圆悟克勤禅师,圆悟克勤禅师底下又出了个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时期有名的大禅师,他不仅是一位大彻大悟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僧人。他十七岁就开始参无字公案,参了十七年,一直到三十四岁才开悟,可见开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立下大志向,横下一条心,要敢于跟各种各样的烦恼魔决一死战,只有这样,祖师关才有可能透得。

这里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烦恼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禅病”。禅病就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干扰、障碍。它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却不外乎如下几种:

身病——身体上的不适和病痛,有的是由用功方法的不得当而产生的,比如头疼、腰疼、腿疼、耳鸣、目眩、口臭等等。对于身病,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调理。只要及时调理,并且调整得当,一般来说,身体上的病是比较容易对治的。

心病——心病的形式有很多,最突出最普遍的恐怕是心静不下,功夫用不上,或者是一上座就想睡觉,迷迷糊糊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昏沉和掉举。有时正在用功,忽然陈年老帐翻起来,妄想纷飞,弄得自己再也静不下来,有时又不自觉地想起可恶的情境或者是可乐的对象,于是又生起嗔恨心或者是淫欲心。那么,心病来了该怎么对治呢?我想莫过于一个“歇”字,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若能把一切妄想、烦恼当下觉破,当下歇下,那当下就是清凉。

业病——一般说来,只要我们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有了适当的觉照,并且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身心上的种种疾病都比较好对付。比较难对付的恐怕要算业病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我们的生命之所以长时间地在痛苦中轮回,就是由于这些业力的牵引,在我们没有觉悟之前,这些业力总是以一种盲目的形式控制着我们的生命流向;现在我们修行,目的就是要同这些业力作殊死的搏斗,最后完全控制它们。所以对我们修行人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过去无始以来所形成的业力。面对业病的干扰,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是要不执着。在用功的时候,不能见了好境界就欢喜,见了恐怖境界就害怕,否则就会入魔。魔不是别的,它就是你无始以来业力的变现。在你的菩提心没有完全发起来,在你的觉照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往往会变现成一种魔境,利用你的执着心来操纵你,阻止你前进,乃至使你失去自控。比如,你在打坐的时候,看见了佛像。你欢喜得不得了:哎呀!我今天见到了佛。这个时候,你若不能自觉,你的业力所幻现的魔境就会一步一步地把你往欢喜心上引发,让你见到种种高兴的境界而欢喜,以至完全陷在欢喜中不能自控,这时你就着了欢喜魔,成天乐呵呵地笑个不停。如果你见到的是恐怖境界,你不知这恐怖境界也是你的业力的幻现,以为是真实的,从而害怕得不得了,这个时候这种恐怖境界会变得愈来愈频繁,愈来愈复杂,如刀山剑树一般,让你无法抗拒,从而使你完全陷入恐怖之中,不能自控,以至见到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害怕,神经错乱,这就是着了恐怖魔。另外年轻人还要特别注意防止着了淫欲魔。不管是男是女,都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打坐的时候,一定要排除这方面的种种妄想,更不要随着它走。若在打坐过程中,老思维这方面的事,淫魔便得机会进入你的心中,从而完全控制你。所以,在打坐时,为了防止业病控制你,一定要牢记住“不执着”、“随它去”、“不理它”。万一上述魔境出现了该怎么办呢?那你就真心诚意地忏悔。在修行过程中,经常忏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恶业太多,不忏悔则无以消除。我们只有通过忏悔,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忏悔的心,求得三宝的加持、护念,才有可能做到不被业病所控制。除了树立不执着这样一个正念以及忏悔之外,古来祖师还传给我们一个方法,那就是,在上座时,为了防止类似的魔事干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在正式提起话头之前,先认真地持七遍准提咒:

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恒蛭他。 唵。折主准提莎婆诃。

念完之后,再举起话头。万一在参的过程中,身心特别乱,妄想纷飞,烦恼重重,这个时候你可以放下话头,持楞严心咒:

哆蛭他。唵。阿那。毗舍提。鞴锣跋 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啰谤泥泮。虎 都泮。莎婆诃。

这个咒的力量很大,你一直念到心情平静了,再提起话头参。这样效果会好些。

另外每一座结束时,一定要回向,默念下面的回向文: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当你这样回向时,你就会得到很大的加持。

禅堂是一个寺院灵气最足的地方。我们每天在这里打坐,时时刻刻都在三宝的护念和加持之下。只要朝禅堂一坐,一般人都会显得特别安详,烦恼减轻了许多。在禅堂里打坐,我们最好要心存这样一种观想,观想我就坐在佛光当中,就坐在三宝的加持护念当中。若时时刻刻有这种观想,一切魔障就不会来干扰你。古人讲:“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时着魔。”各位在用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