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1998年度第三期佛教真面目
 

佛教真面目

冯达庵

第五节 密乘发展期

大乘实教原分显密两部。显部由文殊师利菩萨住持(即般若藏),称为显乘,或显教,义理较浅显故。密部由金刚手菩萨住持(即陀罗尼藏),称为密乘,或密教;义理甚深密故。文殊化迹既详上节。金刚手原系法身菩萨,不受时间拘限;对于学人修密教将入上品悉地(成就之义)者,乃现身其前而为说法,佛灭后约七百年,始由龙猛见诸南天(即南天竺)铁塔中;密乘从此昭著于世。

龙猛即龙树。密乘全出新译,故用此名,龙猛以前,习三乘者亦有杂用密咒;然只作显教之补助法,非纯粹密乘;纯粹密乘由铁塔始现故。龙猛得入铁塔,以持毗卢遮那如来真言为因。此真言传自何人不得而详;以师资秘密传承,非外人所能知也。入塔觐见诸佛菩萨后,即蒙金刚手菩萨授与传法灌顶,绍密宗“阿 阇黎”(导师之义)之位;并付两部大法;即《金刚顶经》及《大日经》也。

密乘最高法理,以《金刚顶》经表示金刚心境界,由初心至后心,经历十六菩萨位,而五智圆成。清净法身开发尽致;自受用身庄严具足;他受用身及应化等流诸身则随机显现,是谓究竟成佛之果相,显乘极谈,或以为如来果德不可说;或以为佛与佛方能究竟;《金刚顶经》乃究竟说之,此密乘之超绝处也。

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众生心中原具有之,但浑略不著,恒为识掩。识渐薄则智渐厚,薄至全无,则五智齐彰;尔时不妨借识为用。然须至金刚后心乃能究竟。金刚心者,见性之极,不复被惑,坚强如金刚也。

《大日经》原名《大毗卢遮那(遍照之义)成佛神变加持经》。众生本来皆具觉性;惟浑略不著,恒被识掩,故不能开发无量法性功德,毗卢遮那佛即圆满此种功德之法身如来;能以神力加持众生,各从其机之所近,凭三密方法开显一门或普门之法性也。上焉者,感见如来他受用身,中焉者,感见诸大菩萨身;下焉者,感见外金刚部诸天身。
真如总体名一法界;本觉总性恒与相函;具摄无量无边法性;绝对无质,互不相碍;亦无处所可得。本觉一味圆照其间,无所分别,原无朕兆可寻。行者入观,心中若有圆明之相者,则净识所标之幻迹;非本觉惺寂妙致。依此圆相分位观之:据点无穷无尽;各能自成中心;各摄一切法性;复以其无穷无尽据点彼此交互贯摄;行者之心乃依其中据点之一随缘出兴者。能作此观,亦不离识。泯识融于本觉,是名佛心;迷识沦于不觉是名众生心”(此段妙理须定中细察乃能相应)。

《金刚顶经》及《大日经》教法皆无量无边,对任何法性应各有相当修习故。而南天铁塔所传,俱以十万偈为限;称此土机宜故。依《金刚顶经》而修者曰金刚顶宗,亦曰最上瑜伽宗。依《大日经》而修者曰大日宗。亦曰瑜伽宗。两宗所以有别者,果位因位方法不同也。

金刚顶宗行者以能入萨埵三昧为正机;得如来三密加持,充其量为果地即身成佛;五智圆满故。大日宗行者以能入般若三昧为正机;得如来三密加持,充其量为因地即身成佛;镜成二智未圆故。通称即身成佛者,简括之词也。
真正密乘行者,以菩提心为体,三密为用;观行成就,则妙相自然流露,即身成佛矣。菩提心者,本觉正性显现,心中惺惺寂寂,于体相用妙理无不洞达,绝不住著者也。三密者,(一)身密,以手印提起相当法性也;(二)口密,以真言滋润相当法轮也;(三)意密,以观想开发相当缘境也。

以三密为符号,引起如来之加持,则菩提心中自觉法流日盛,其浓厚之度,能消除众生染心,法身昭著,是为因位成佛。若更能开显诸佛真心,三身具足;是为果位成佛。

菩提心之开显,至少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基。只与生空真如相应者(既破俱我生执),此心犹常昏昧;能与法空真如相应者(既破俱生法执),此心乃克明净。于此明净菩提心中,以三密发展诸佛功德,收效乃大。未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甚至分别二执未破者,则三密不能顿呈殊胜妙用;须以大精进心行之(或参考显教戒定慧三学)。

密乘行者分四级:未破粗执者(分别二执),只依信心而行,是为下级修法(或名作密);未破细执者(俱生我执),只依理解而行,是为中级修法(或名修密),未破极细执者(俱生法执),依般若性而行,是为上级修法(或名瑜伽密),既破极细执者(俱生二执俱空),能依萨睡性而行,是为最上级修法(或名最上瑜伽密)。

会得一乘妙旨者,不论身处何境,无非佛性流行之处。于了了常知之中,受用自在;此属显教之能事。若就佛性流行之际,加以三密方法,则庄严胜境渐次开显;此乃密乘之妙用。既不须拣择处境,则对任何职业之人无不可施以密法。学者苟能如法行持,未有不成功者。

印度当时外道甚多,所奉之神种种色色。密乘为兼摄此类根机,亦可方便接引,授以相类之三密,使勤而行之,随其破执程度能致相当成就。近代考据家以为密宗乃由婆罗门教递嬗而来;不知只属大权方便中之一法耳。岂足以概密乘全部耶?

密乘最重灌顶;诸佛法流依此灌入行者身心也。诸佛法流交加众生身心未尝或断;但为识执所蔽,昏然不觉,日与众生气流相随逐,前六识被其牵缠,所感无非众生境界。今欲行者把握法流;不受气流压抑;则须以法加强之。法流本极微细;顶门之路无气流相阻,灌入最为适宜;此灌顶之本旨也。执行灌顶职务者名阿 阇黎。所灌之法流,视行者机缘,取所供“曼荼罗”中之一尊而施之。

曼荼罗者,轮坛之义也;具足一切法性。以一性为主余性为辅,组织圆满无所欠缺,名曰轮坛。坛中诸性同现受用身,或作佛形;或作菩萨形;或作诸天形。金刚顶宗所供者为金刚界曼荼罗;大日宗所供者为胎藏界曼荼罗;皆以毗卢遮那为中尊,而境界有异;一属自受用,一属他受用也。其余诸佛菩萨诸天等,亦可各取为中尊,而组织各别;总与圆满无缺之旨不相违。

就仪式言之,灌顶大别二类:

(1)心想灌顶 阿阇黎入本尊(与行者机缘相应之尊)三摩地(定中妙境),观本尊法流普遍十方,求灌顶者皆被笼罩。即观此法流入行者之顶,而遍输于其身心,行者能定中接受,感应最大。此种作法,全仗心想为之,故名;亦曰秘密灌顶。

(2)事相灌顶 行者未能定中密受灌顶,阿阇黎须建立具支坛场,资其观感。具支者,具备种种事相支分也。如以图像表示轮坛诸尊;以瓶水表示诸佛法流;以及其他种种庄严事相皆是。行者对于事相观感所得,能增强法流之力,获得灌顶实效;故有事相灌顶之名;亦曰具支灌顶。

就实用言之,灌顶又分三类:

(1)结缘灌顶 学人未能发菩提心;不克受三昧耶戒;虽参加灌顶;只与本尊结一胜缘。仗此净因,将来对于密乘或有较大之倾向。其能独持本尊真言不懈者,亦许得显浅之效验。

(2)学法灌顶 学人发菩提心,受三昧耶戒,而灌顶者,不论破执程度如何,但肯依法专心行持,总称学法灌顶;亦名受明灌顶。其灌而不持,且亦未尝开悟;虽号称发心受戒,究与结缘相类。

(3)传法灌顶 真正密乘行者既入最上瑜伽宗,确与金刚心相应者,则有转法轮能力,应受传法灌顶,绍阿阇黎位,利益众生。然尚须具备多种道德乃称厥职;详如《大日》、《苏悉地》二经。

显教由应化法身随缘施设;密教由受用法身恒常宣演;然实彼此互相推动;缺一不可。盖无受用身之住持,莫从应化;无应化身之流现,难显受用。毗卢遮那之说《大日经》,盖当释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兴之牵动,而衬起他受用身恒常说法之妙相也。毗卢遮那之说《金刚顶经》,盖当释迦涅 槃之后:因化身入灭之牵动,而衬起自受用身恒常享乐之妙相也。

密教由毗卢遮那如来直接宣演,故以如来为初祖。金刚手为首座当机,直承两部大经而绍阿阇黎位,故称第二祖。龙猛菩萨为释迦入灭后最先传承阿阇黎职务者,故称第三祖。继此法统,则龙智菩萨也。

龙智阿阇黎之住世,为印度纯粹密乘初兴之时,数百年间传承斯门之尊者究有几人?事属秘密,难以详考。惟佛灭后一千一百年,印度有清辨菩萨传习金刚陀罗尼成就,得留寿于“阿素洛”宫以待弥勒佛下生(见西域记),此乃最有典据之事实。

《大唐西域求法僧传》云:持明咒藏梵本有十万颂;唐译可成三百卷;现今求觅,多失少全。佛涅槃后惟龙树菩萨特精此道。龙树弟子号曰难陀,传授其法;持咒十二年,瑞应叠著;乃将所学之咒摄为一万二千颂;释理精微;陈那论师大为佩服。此于龙智之外别树一帜者也。道琳法师尝学其法,惜未能归唐宣传。所谓十万颂究属何部真言?于金刚顶大日两宗同异奚若?不得而知。

一门之尊只代表局部法性,未及全部也。虽以毗卢遮那如来为本尊,亦一门摄。其未与二空真如相应者,纵见遮那尊相,不过应化身境界。若能开显全部法性,乃称普门之尊。修之者,又须真破三重妄执,方见遮那受用身。倘欲自成受用身,则须先证金刚心。得此根机,方合授与传法灌顶。龙智留寿七百余岁以俟其人,卒有金刚智三藏继承法统,为第五祖。

唐贞观时,玄奘三藏,尝遇龙智阿阇黎于印度,年将七百;貌若三十;以传承密乘相劝。奘以非素愿,只受中观法门。又将百年,有善无畏、金刚智两三藏出,先后得传大法为阿 阇黎。然无畏未尝多传,法统早绝。故金刚智独称五祖。不空三藏承之,则称六祖;后更学于龙智以广其道,然不与五祖同辈也。

玄奘三藏之游学印度,盖当七世纪之初,正值戒日王御世;显教隆盛之极,亦日中将昃之时。戒日王已逝,国势大变,外道嚣张。历数十年瞿波罗王崛起,具大势力;虽能维持佛教,而不克遏止外道之发达。再传至达磨波罗王,以显教偏重理解,实效微小;乃专尚密乘;建超岩寺,延请密宗大德住持之;时当八九世纪之间也。

当时密宗大德相继主持超岩寺者,为师子贤大师,及其弟子智足也。师子贤以空宗学者入密,初本寂护弟子。后三百年,有阿提沙住持此寺,亦以空宗入密者(寂护阿提沙乃先后入西藏树立佛教之人故西藏佛教以空宗为基础也)。

密乘盛行于印度三百余年,行者有无修习两部普门大法之人,尚待考据。然为应付当时外道宗尚故,自然以专修外金刚部一门之尊为多。十二世纪末叶,回教徒蹂躏印度,佛教绝迹本土;密乘大师纷纷逃避西藏焉。

西藏广传印度晚期密教,擅长一门之尊者当然不少其人。而于两部大法最高学理,尚未闻有相当研究(参观《西藏佛学原论》)。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