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1998年度第二期 / 香椿树下的遐思 |
香椿树下的遐思 明栋 |
弯曲的山脊上有一条向上延伸着的小道,终点是云门寺虚云和尚纪念堂月台下。小道的两旁林立着高大的香椿树群和众多浓翠欲滴的大毛竹。 年过七旬的佛源大和尚以强健的步伐在前领着,我们沿着小道往上走。一路上,佛源大和尚兴致勃勃地介绍云门寺内建筑群的布局和结构,时而又触景生情回忆起当年跟随虚老和尚重振祖庭的情况。 走着走着,佛源大和尚在一棵高大的香椿树下停了下来,用手抚摸着粗大的树干,满怀深情地介绍说:“这棵大香椿树就是当年恩师虚云老和尚亲手栽种的,观在已经是根深叶茂了。”接着,佛源大和尚又指着不远处浓郁茂密的一大片树林和毛竹,高兴地说:“这片大竹林和树木都是当年虚老和尚带领我们种下的,今天都已长大成才了。你看它们繁殖得真快,满山遍野都是了。” “是啊,前人栽树,后人遮荫!”我应了一句。 “每当看到这片树木和竹子,特别是来到这棵大香椿树下,我就会想起恩师虚老和尚为振兴祖庭,弘扬佛法的伟绩。”稍微停顿了一下,佛源大和尚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虚老和尚每到一处重振祖庭,修复殿堂,都率众栽花种树,美化绿化环境。不仅如此,虚老和尚一生无论环境怎样艰难,他老人家都把弘法育人当着最大的事来办。” 佛源大和尚的这一席话,使我顿时对这棵香椿树肃然起敬。只见它干粗枝繁叶茂,高有数丈。虽已是晚秋,却仍是翠绿常在,浓郁不减。望着望着,不由得牵动了我的思绪。…… 见树如见人,对虚公的敬意倍增。联想起往日在《虚云和尚年谱·法汇》等中所读及的史料,虚公在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弘法生涯中,历尽艰难,使鸡足山、鼓山、南华寺、云门寺、云居山等祖庭佛灯重燃,护法安僧。每到一处,视机缘之所具,首从规矩重肃道风,继则创办佛学院以育僧才。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创办戒律学院,到广东南华寺和云门寺先后办起佛学院。即使是晚年驻锡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时,尽管外缘困难,虚公仍是请了海灯法师启坛讲经。同时,又千方百计地创办一所佛学研究苑,把寺中一批信仰正,又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僧众集中就学其中,学经习禅,以期成才。 也正是这样,在数十年中虚公含辛茹苦培养出了佛源、传印、净慧、圣一、宣化、一诚等一大批法嗣徒众。今天,他们都成了名刹祖庭的方丈,荷担如来家业。在全力弘扬佛法的同时,秉承师训,发扬光大,把培育僧才列为弘法的首要,而且建树卓著,成绩 斐然。就在云门寺,由佛源大和尚主持创办的佛学院,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加之完善的教学设备与师资,培养出了数批学僧。广东省僧伽培训班与全国寺院执事第三期培训班先后在此举办。今天,云门寺佛学院教学秩序正常,学僧学习认真。云门寺常住中一代新人在成长。知客师明舒、当家师明了都很年轻,仅二十几岁,文化素质较高,明舒师还是硕士生出身。佛源大和尚主持常住礼请他们为执事,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云门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平日学住僧众多有百余人,且人来客往,寺务繁杂,但明了、明舒等诸位执事不仅自己威仪如佛,刻苦修持,而且办事干练,把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条,令人赞叹。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历史发展规律如此。正是这样,茁壮成长的一代代新人是中国佛教的希望之所在。而培养一代代新人其意义也就非同一般。诚如赵朴初会长在题赠佛源大和尚诗中所强调的,“十方翘首宗风振,第一功劳在树人”。 阵阵悦耳的梵乐自山下飘然而来,我拽住了思绪的缰绳。哦!佛源大和尚在前方等着我,向上走。于是我快步赶了上去,心中却祈祷着:唯愿诸方大德高僧、檀越信士多多尽心于树人功德,来日佛祖大业必将更加兴盛。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