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8年度第二期禅七开示(接上期)
 

禅七开示(接上期)

净 慧

冬月十八日

今天是第四天。看来这次打七比历届都要好。大家坐在那里,好象响动比以往要少些。另外,大家都很投入,很精进,包括小沙弥、行者,能够坚持每支香都来,这个很不简单。我们常住师父都很感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究竟该怎样起疑情。

这个话题本来第一天就应该讲。考虑到今年有三个七,想把内容拉开一些,使大家对修行的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清晰的了解,所以在此之前讲了诸如放下、发心、公案的作用等等许多话。“狗子有没有佛性?”这个问题在无字公案中,从形式上讲已经有了答案,赵州禅师不是明确地回答说“无”吗?那我们究竟还要疑个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前面讲过,公案本是法院里判案的案例,另外,医生开药方给人治病的临床病例,也叫公案。医生给张三治了病以后,往往留下一些记录,在给李四治病时,这些记录或许能起到一种借鉴作用,根据二者病情的异同,在药方上作适当取舍等。禅门里,公案也起类似的作用。禅师们根据当机者的实际情况,参照古代祖师开悟的过程和结果——这个就通公案体现出来,来给当机者实际用功给予指导。昨天讲到,公案有三个作用:印证、开导、接引。这些作用往往通过起疑情而发生效用。参禅首先要选好一个公案,接着就是起疑情。本来在禅宗发展的起始并没有参公案一说,只是到了后来,人的根性变钝了,不得已才借助公案的参究来达到见性的目的。《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直接人心,见性成佛”。见性的方法就是直指,没有转弯抹角。什么叫“直指”呢?譬如,有人问祖师“如何是佛?”祖师就很肯定地从正面给予明白回答“问者是佛!”那个问话的就是佛。如果问的人有根机,有智慧,机缘成熟了,听祖师这一直接回答,可能他当下就开悟了。这叫“直下承当”。通过祖师应机直指,学人当下承当,当下承当之后,学人再去“善自护念”,即悟后起修。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顿悟渐修”。参公案与此有所不同,学人根机陋劣,当下不能承当,在悟之前,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参究过程。通过渐修,然后开悟。这种开悟就它本身而言,仍然是一刹那间的事情,但从它的准备过程而言,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故称之为渐悟。渐悟之后,并不就完事了,还要继续修。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渐悟渐修”。先渐修而开悟,开悟后接着修。开悟之后的修,才是真正的修行。开悟之前的修只是一个探索阶段,属于“盲修”,这是一个看话头、起疑情的过程。

古人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疑不是对佛法的怀疑,而是对佛法完全肯定、完全信入以后,对自身生命的一种疑惑,对生命所处之糊涂状态的怀疑。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向何处去?为什么会有生死?别人能成佛,为什么我不能?如此等等,这些疑都是来自对生命真实的一种求索。

疑不是要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追问。虽然也有人这样去追问,但是那个人必须是根机很好,宿慧很深,方可刨根究底,一层一层地剥,一层一层地追,一直到父母未生以前。一般的人若用这种方法,容易打妄想,心定不下来。因为象这个样子去疑,观多止少,没有止作基础,一味地去观,容易导致散乱。起疑情一定得有止作基础,如此,才能与禅定相应,否则你坐不住,更不用说开悟了。

虚云老和尚讲,起疑情就是要把对生命的怀疑,对生命的莫名其妙,提起来,提起来之后,就用观照的功夫照住它,不让它溜走。这种路子,既是禅的路子,也是教的路子。我们参无字公案,就是要在无字上起疑情,把自己的生命和这个无字公案结成一个整体,然后在这个上面观照住。如何观照呢?就象《心经》上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然后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象这个样子,一直都无下去,凡圣两法,一切对立的东西,最后都在这个无字中消失了。这就是“空”。在这种“空”的状态中,一切对立面都消失了,我们修行就是要在二六时中,安住这种状态,保持这种状态。一旦功夫纯熟,开悟便垂可得。这绝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参无字公案,实际上就是要观空,观自己的真如本性。古人讲,不要把这个无字当作有无会,它不是有无的无,亦不要当作虚无会,它不是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它是一个大统一,大圆满,究竟涅 槃。我们就是要在这个空字上面起观照,让自己的心心念念都和这个离人我、绝对待的“无”成为一个整体。一旦功夫到家了,你就会知道这个无字的力量。大家一定要信得及,疑得起。信不及,就疑不起;疑不起,功夫就无法纯熟。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十多天内,日日提撕,时时提撕,刻刻提撕,念念提撕,不要放过!

冬月十九日

昨天讲了如何起疑情。起疑情是一门很深的功夫,初学的人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那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古来参公案,除了参话头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话头提起之后,好好地照顾它,别让它丢失。换句话来说,在坐的过程中,你要时时提起话头,让它清楚、明白,要把这个无字徐徐提起,照住它,这就是所谓的“照顾话头”。

在照顾话头的过程中,照的时间长了,觉照能力会变淡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再提一提。在整个坐的过程中,你都可以用这种办法,让话头清清楚楚,历历分明,而不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当话头不分明的时候,你就重新把这个话头提一提。这就是觉照的功夫。一开始的时候,要保持这种觉照,不很容易,因为有许多妄想插进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警觉,不断提起,把全身心都专注在公案上,或者说话头上。这好比鸡孵卵,猫捕鼠,要念兹在兹,死死盯住不放,不要让心念离开了话头,即使离开了,要赶快拉回来。这是我们在打坐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专注话头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种可能,这两种可能都是由于我们的觉照力不够强大的缘故。一种可能是落入昏沉,另一种可能是妄想浮起。如果是昏沉来了,那你就要把话头提得勤一些。一旦话头变得模模糊糊,不再历历孤明的时候,你就马上提一提,让它清明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昏沉。当你很清醒,不再昏沉的时候,这时会出现种种妄想来干扰你。妄想来了,怎么对治呢?还是要在觉照上用功夫,让妄想进不来,这就需要你把所照顾的话头,盯得紧紧的,绵绵密密,达到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程度。这个时候,妄想自然会减少。整个修行的过程,无非就是跟这两种东西作斗争,不是对治昏沉、就是对治掉举。

人的觉照能力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开始用功的时候,昏沉和妄想来了,不要怕,也不要等它,你只管盯着话头不放。开始时妄想肯定很多,而觉照相对少些,这好比一个一个的亮点。等到觉照多,妄想少了,乃至没有妄想了,那时亮点就连成了一条线。连成了线之后,你再加强用功,这光线就会由细变粗,最后打成一片。当你有一分钟打成了一片,那就不愁有五分钟打成一片;当你有五分钟打成一片,那就不愁有十分钟打成一片;如果你一支香坐下来,基本上都打成了一片,那你的功夫可以说有了一定的长进,到达了相当的程度。那时就有可能做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好似木头人一样。这个时候,离开悟就不远了。

所以说,参禅的过程中,万一疑情起不来,那你就照顾话头。照顾话头的过程就是不断扫除妄想、提起正念的过程。不断提起,不断丢失,不断提起,要相信每一次提起会比前一次提起变得有力些。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敌人就是昏沉和掉举。战胜昏沉和掉举、提高觉照力的方法就是不断提起正念,做到“专注、清明、绵密”。各位在用功的过程中,要好好体会这些方法,要下死功夫。不下死功夫,想提高觉照能力,那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提起话头来——参!

冬月二十日

昨天跟大家讲了怎样保持觉照。今天我想更详细地谈一谈如何对治烦恼习气。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之所以难以保持觉照,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所说的烦恼、习气太多太重。如果烦恼、习气有体积的话,恐怕整个虚空都难以容受。想想看,各位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是都在烦恼中打滚吗?一天二十四小时,烦恼不断,连在梦中,还是离不开烦恼!你看我们的烦恼有多少!烦恼和习气本质上是一回事,但有粗细之不同。烦恼比较粗重,容易觉察,好比一个人心中有无明火,马上脸就跟着红起来,怒发冲冠的。习气则比较微细,而且普遍,不容易觉察。烦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克制,习气要克制起来则相当困难。修行就是要跟烦恼习气作斗争。烦恼、习气合起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妄想。
烦恼习气虽然很多,很厉害,但是一旦我们认清了它们的本质,并不是不可战胜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如同觉照一样,同是心的一种作用,只不过觉照是清净的,妄想是染浊的而已。换句话来说,真妄不二,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既有真的一面,也有妄的一面。若不具真的一面,我们根本无法修行,修行也没有益处。真是心本自具足的,妄亦由心起,真妄同是一个心。明白了这一点,那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应当注意,不要有意识地去断妄,也不要有意识地去趣真。因为你一动念就是妄。六祖大师讲:“净心在妄中,起心便是妄”。妄想来了,随它去,你只管提起话头,不要有意去压它。妄想是压不住的,你只能不理它,不随它转,时时刻刻把心系于无字上,让无字连成一片,这时它自然就会消失。古人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对付妄念的最好办法就是提起觉照,用觉照把现前的念头照住,把它孤立起来,让它再也不能够继续下去。你若能把现前的每一念都孤立起来,那你当下就与情识脱离了。我们平常的心念总是在不断地攀缘。你要想让它不再攀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寻思分别。所谓“但能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就是这个意思。把现前一念孤立起来,让它“不续前”,“不引后”,这样念念都在当下,念念都成无念,念念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所谓无念,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住的意思。念念无念,就是念念无住。若能做到念念无住,即可达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这种功夫是非常微细的。你只有真正地静下来了,静观自己的心态,静观自己现前这一念心,你才有可能体会到这一点。平时,我们总是心浮气躁,总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总觉得自己活得明白,若是这样,我们便不能够真正地发起了生脱死的心、向道的心、求觉悟的心。各位在这次打七当中,一定要万缘放下,收摄身心,好好地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态,体会和练习一下我刚才所讲的。考虑到打一个七时间太短,不利于各位功夫的进一步增长,所以今年特地打三个七,好让各位在这二十一天当中,集中地提高一下自己的功夫。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发勇猛心,不要空过了时光!

冬月二十一日

佛教传到中国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佛教不得不在传教的形式和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改变。这叫做契机。弘扬佛法要当机,不当机就等于白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它依旧是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显示了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这样,恐怕与它自觉地吸收和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大家现在在这里所修的禅宗这一法,应该说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最成熟、最辉煌的表现。因此有人说,“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这一点也不过分。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多了解一些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如何适应中国人之根机的。这对我们了知佛教在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谈到佛法当机,在目前我们这个时代,有两个法门最容易被人们广泛接受:一是禅,二是念佛法门。念佛是佛门里修行常用的一个最古老的法门。佛陀教导我们,在确定信仰之后,我们要常常忆念三宝。忆念三宝就是要不断地念佛、念法、念僧。只有不断地忆念三宝,我们才能够时时得到三宝的加持和护念,从而使我们的信心不断地得到增强。念三宝,其中就包括念佛。在念三宝这样一个整体观念下,特别提倡念佛宝的功德殊胜,以至于后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念佛法门,并成为修习禅定的一个根本方法——念佛禅。念佛这样一种古老法门和禅定结合起来,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禅净双修”是很相近的。禅净双修的意思就是以修禅定的功德回向净土,以往生净土为归趣。并不是说今天修一下禅,明天修一下净,或者说念一阵阿弥陀佛,参一会儿禅,就叫禅净双修,这一点希望大家弄明白。

除念佛法门之外,要数禅宗最当机了。之所以这么说,除了禅宗修起来直接、快捷之外,还因为它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适合中国人的根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有“大乘气象”。换句话来说,达摩祖师认为中国人最适合于修习禅宗这一法门。唐以后,尤其是宋代,中国佛教的发展现状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除了念佛法门和禅宗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法门,它们也各有各的殊胜,各有各的应化的机缘。经上讲,“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法与法之间本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唯以对机为佳。所以各位修禅也好,念佛也好,不要随便贬其他的法门。

不论是参禅,还是念佛,或是修其他的法门,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解决我们生命的迷惑。平常我们总认为自己很聪明,很明白,但实际冷静想一想,对自己的生命,我们了解得太少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根本不了解!我们活着,被一种盲目的力量所推动,不知从何处来,亦不知向何处去。这种生命的盲动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明。因无明我们便造作种种业,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就在这个“惑(无明)——业——苦”的圈子里打转,受尽种种苦恼。无明就是说我们对生命的本来面目一无所知。现在我们大家都在修行,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明,彻见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从而自主地把握我们生命的流向。要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需要我们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修行。

今天我们大家集中在这里,强化训练,目的就是想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好好地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平息一下自己的烦恼心绪,提高一下自己的觉照力和定力,以便我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学会把握自己生命的方向。生命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历代祖师对此有许多开示。时间在流逝,我们的生命在一天一天地改变,寿命在增长,亦可以说在减少。但这当中有一样东西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那就是我们的“自性”。临济祖师把它称为“无住真人”,还有的祖师把它称作“本来面目”。自性,无住真人、本来面目,说法不一样,本质是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性。梁武帝时期,有一位傅大士,修行很好,传说是弥勒佛应化。(赵州和尚和布袋和尚也是弥勒佛的应化身。赵州和尚有四句话,叫做:“赵州南,石桥北,观音院里有弥勒,祖师遗下一只履,直至如今觅不得”。观音院就是现在的柏林寺过去叫观音院,当年赵州和尚就住在这里。可见赵州和尚是默认自己是弥勒转世的。)他有四句偈子,说得非常好,今天给大家提唱一下: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诸位,这个不逐四时凋的,究竟是什么?参——!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