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8年度第一期禅七开示
 

禅七开示

净慧法师

【编者按】:农历96年冬月十五至腊月初六,柏林禅寺连续举办了三个禅七,参加打七的共有一百多人。禅七期间,净慧法师为大众作了系统而精彩的开示。本刊将从今年第一期起,陆续刊出这次禅七开示,以飨广大读者。相信大家只要依此理路用功办道,必定会有个好消息的。

起七

万机歇罢结禅坛,无字拈来着力参。

参到水穷山尽处,自然透得祖师关。

古德云:参禅要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这一个“无”字,便是一关,禅门目之为“无门关”。如果透得这一关,不仅能够亲见赵州,而且能够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撕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

虽然如是,怎奈识浪滔天,业风卷地,所以常住成就大众,结七安禅,同参共究,昼夜提撕,期能摸着自己娘生鼻孔,方不负十方檀越供养。即今起七一句,应如何举扬呢?

无门关里参无字,不移寸步见赵州。

起!

冬月十五日

今年的禅七法会,今天正式开始了。昨天晚上开会的时候,就跟大家说过,寺院里打禅七,本来是为常住大众进行的一次强化训练。但是各地的施主、信士、弟子,都纷纷赶来参加,这一份热情,可说是非常宝贵的,只是常住的条件有限,禅堂有点小,尽管只有一百多人,仍显得参差不齐,拥挤不堪。各位远道而来,实在有负于各位的盛意!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在这二十一天中,请大家相互之间,彼此照应,彼此谅解,彼此关怀。这样,我们的这次禅七法会才能够顺利圆满地进行。在这期间,除了打坐之外,每天晚上,我还要在这里与各位讲几句闲话。讲几句闲话,无非是打发一点时间,再则,让大家的精神稍微放松一下。

我讲的,也都是历代祖师、诸大善知识讲过的,并不是从我自心里边悟出来的,所以都是拾人牙慧而已。但不管怎样,一番提起一番新,佛法总是需要人来讲的。所以希望各位,要珍重历代祖师的教诫,不要以为净慧某人人微言轻,讲的话不足信。因为我讲的不过是重复历代祖师的话,所以希望大家要珍惜。

今天是第一天,讲点什么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从外地来,都很忙。各位之所以能来,思想上已做了很好的准备。我想第一条准备就是把家里的事情和手边的工作放下。所以今天就以“放下”作为讲话的题目。若要坚持这二十一天,其前提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放得下。如果你放不下,不要说二十一天,就是一天也难坚持!

放下什么呢?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一位外道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公案。有一位外道两手拿着鲜花来见佛,佛就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把一只手的花放下了。佛陀继续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把另一只手上的花也放下了。佛陀继续说:“你放下。”这时候,外道感到很茫然:“我两手里的花都放下了,还放下个什么呢?”就这样他反问佛陀。佛陀继续说:“你放下。”就在佛陀再一次强调放下的时候,这位外道突然获得了觉悟。

这个公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我们要学道,要开悟,不仅要把外在的东西放下,最主要的是要把我们内心的各种恶知恶见统统放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契入佛法的可能,才有开悟的可能。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这些环境是我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的修行,我们的学习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这是必然的道理。但是对于所有这些条件,我们既要利用它,却又不可执着它。这种不可执着、不可死死抓住不放,就叫做放下。我们在一定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既有的条件,合理合法地适度地利用各种有利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顺于因果、合乎因缘的生活需要。否则,离开了客观条件,超过了一定的度,只强调主观需要,那么这就是不顺因果、不合因缘了。不适度、不合因缘、不顺因果的生活,就是一种迷惑的生活,就是一种贪执的生活,它不是修行人所需要的那种清净的生活。所以,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我们现在是在打禅七,我想,不管是本寺的,还是外来的,我们只要进入这个禅堂,那么,应该说一切形式上的东西都已经放下了。因为你不放下,就进不了这个禅堂。家事放下了,工作放下了,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妻儿放下了,父母也留在家里,只身来到柏林寺,过三个礼拜的清净生活,这从形式上来讲是放下了。这种放下虽然是形式,却仍需要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础。没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础,这种形式上的放下,也是不可能的。是以什么思想做基础呢?就是我们求道的心,为法的心,求悟的心。

但同时我要告诉各位,仅仅放下这些外在的东西,那还远远不够。我们每一位都可以检查一下:一坐下来,你想的是什么?真正能够提得起功夫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提不起正念,静不下心来,识浪滔天,业风卷地。心中如同开水一般,翻滚起伏,喧嚣动荡,想东想西的。想什么呢?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或者说,我原来是学什么法门的,到这里来却参什么无字!原来的功夫放不下。或者说,我是练气功的,到佛门里来,原是想借这个环境来提高自己的气功层次,结果这里讲的与自己练的不是一码事。放不下!或者虽然人来了,但家里的种种事务却还在心里缠绵不已。放不下!总而言之,一切的一切,形式上放下了,内心深处却依然放不下。

放不下,说明我们的心里头还是满满的,还不能空,还不能清净。不能空,就没法再装其它的东西。所以说,放下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把我们昨天的东西,把我们前一念的东西,一起都空掉,连空都空掉,连放下都放下,能够这样,我想,要契入佛法,要契入悟境,就不难做到了。在这二十一天当中,能不能够有一点进步,能不能在功夫上有所收获,能不能在修行的层次上有所提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够放下。

我想,我们大家都是为道而来,为法而来,为修行而来。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放下,一定能够专心为道。放下了,再放下;放下了,再放下。记住我这个话,你的修行就一定会有进步。腿子疼,放下;妄想来了,放下;瞌睡来了,也要放下。能放下,就能修行。希望各位,不要空过这个大好时光。放下,再放下!参!

冬月十六日

昨天跟大家讲了个放下。这个放下不容易。放下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放下。放下既是途中,又是归家。修行的途中是放下,修行结束了,参学事毕,大事了毕,也是个放下。所以说,放下实在是不容易。

昨天讲放下,主要是就我们初步用功夫的人而言的,从家庭走到寺院里来,或者从平常的散修走到今天的专修,须把平日牵肠挂肚的一切都放下,来一个空。你要适应这个专修的环境,要万缘放下。放不下万缘,就会与这个禅堂格格不入。所以说,昨天讲的那个放下还是初步的事情,还是途中的事情,还不是真正的究竟的大事了毕的放下。如果真正做到了大事了毕的放下,那我们就该欢天喜地了,那时我们就能够真正亲见赵州,真正与历代祖师同一个鼻孔出气,所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既然我们讲的放下是初步的放下,还是途中的事情,那就说明这个放下之后还有事情要做,并不是万事大吉,没有事儿了。还要做什么呢?那就是要真正的发心。今天我们就接着谈谈发心的问题。

修行要发心。修行如果不发心,这个行就修不起来。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发心就是要明确我们修行的目标,找到激励我们去修行的内在动力,要把这个动力激发出来。要发的这个心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常讲的发菩提心。具体到我们这个专修的环境,就是要发了生脱死的心,要求参禅悟道的心,要求成佛作祖的心。要发的就是这个心。这样的心概括起来,就是发菩提心,所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菩提心发起来了,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修行就有了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够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去达到这个目标。什么叫做“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下化”的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下化,这是我们学佛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不管是修禅,还是修净、修密,都是如此。所谓上求佛道,就是要使我们修行的这一念,与佛心相应。下化众生,就是要使我们修行的这一念与大地一切众生息息相关,心心与共。这种上求下化的心就是菩提心。
古人讲“菩提路遥”。在上求下化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吃苦。要成功是要付出千辛万苦的。不仅仅是这一辈子要千辛万苦,累生累劫我们都要付出千辛万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步地做到与佛同一觉海,与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上求下化,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其任务是既艰巨又长远。

发菩提心只是一个总的目标,我们还要去具体落实。首先我们自己要了生脱死。我们自己还是一个博地凡夫,还是满肚子的无明烦恼,还不能够真正了生脱死,对生死是怎么回事尚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讲“上求下化”,只不过是好听的名词而已,不能够真正地有所契入、有所体验。

什么叫做了生死呢?首先要明白生死就在念念之间,就在刹那之间。生死不仅仅是指,从娘肚子里出来是生,最后眼睛一闭、双脚一伸是死,这叫“一期生死”,还包括念念的生灭,刹那刹那的迁流,这个叫“刹那生死”。我们了生死不仅仅是要了一期的生死,更重要的是要了念念之间的生死,刹那之间的生死。

刹那之间的生死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生死心,就是生死的表现,就是生死在我们生命过程当中的具体形象。所以我们不要把生与死看作是绝然分开的两件事情,也不要把生与死看作是与我们生命的当下无关的事情。实际上,生与死,就在我们迷失的过程当中,它们是时时刻刻,刹那刹那联系在一起的。了生死就是要首先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之后,我们才能够具体地去解决它。生死就在现在,它们时刻在进行;了生死要现在去了,若要等到将来死的那一天才去“了”,那就来不及了。

生死既然是念念相续,念念中都有生死,那么我们要了生死也只能在念念之间去了。所以,我们每起一念,每生一心,千万不能放过它。放过了,那就是放过了生死。我们能够当下觉照它,那就是当下了生死。《心经》中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当下了生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起了生死之心,发不起这个心,就算你学佛一辈子,终究是和生死了不相干的。我们只有在念念之间了生死,才有可能在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了脱轮回。所以了生死有照破生死和了脱生死两层意思。所谓照破生死,就是照破我们念念之间的生死,所谓了脱生死,就是了脱我们的一期生死。大家既然放下了,来这里专修,这因缘得来不易,我希望各位一定要发起了生死这个心,要把了生死落实在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心、每一念上,落实在一吸一呼间,举手投足间。

当然光发了生死的心还没有解决问题。怎样才能照破生死,怎样才能了脱生死,这需要明心见性的功夫。没有见性,没有开悟,要了脱生死是很困难的。只有真正开悟了,才能够做到当下照破生死。当下照破了生死,当下就在生死中获得自由和解脱。所以,我们在这里打七,除了要发了生死的心之外,还要发求开悟之心。一定要争取开悟,开悟了才能解脱。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性成佛。

所谓见性成佛,是说我们见到了自己与佛无二无别的、本具的觉性,即佛性。这种成佛只是名字上的成佛,还不是究竟的圆满的成佛。虽然如此,我们能够达到这个程度,了脱生死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那么,怎样才能明心见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真参实究。在佛法的一切法门中,最能够使我们即刻开悟、最直接了当的,那就是禅宗这个大法。其它法门,虽各有各的殊胜,各有各的优势,但都不及禅宗来得直接。惟有禅宗才称佛心宗,心地法门,所谓“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就开悟而言,禅宗这个法门是最具有优势、最殊胜的法门。可能在座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会问,其他的法门是不是都不灵呢?不是的,我没有这个意思。修其它的法门,只要如理如法地用功精进,也能开悟。但是我们今天是在柏林寺打七,柏林寺是无字公案产生的地方,是赵州茶产生的地方,是“庭前柏树子”产生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当发挥我们赵州祖庭的优势,显示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这里是禅宗道场,是一个专科医院,不是综合性医院。本次法会是禅七法会,专门参禅的,其他的法门在此暂且存而不论。我们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专修,找到一个突破点,然后经由这个突破点,见到三千大千世界,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止静。

冬月十七日

昨天讲发心,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发求开悟的心。从发心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求开悟的志向。但是在具体做功夫的时候,又不能够老是把这个求开悟的心抱着不放,所谓“不可将心求悟”。你如果将心求悟,则成为一种执着。所以在用功的时候,有很多的关节,我们必须先从思路上扫清一切执着、障碍,然后才能够顺利地进入用功。

今天跟各位讲点什么呢?前面我们提到赵州祖庭是无字公案的发源地,那么我们今天就谈谈公案的意义以及无字公案的具体内容。

禅宗的典章绝大部分是历代禅师的语录。这些语录是一个一个的公案构成的。据统计,这些公案的总数目达一千七百余条,古人称作“一千七百则葛藤”。这些公案主要产生在唐宋时期,当然并不是说唐宋以前就没有公案。比如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什么意思?所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也是一则公案。历代祖师在培养禅众的时候,一般都要求他的学人参透三百个以上的公案。因为每一个公案的内容、关节都不相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所以唐宋以后的禅,被人称之为“公案禅”。公案禅就是把历代祖师的公案一则一则地参透,通过参究公案,来发明自己的心地。能一一参透公案,那么可以说你三关透彻,大事了毕。

公案的作用大体说来有三个方面。对已经开悟的人,举一则公案,不过是对他的悟境加以印证自己,所谓“面壁功成,行脚事了。”对禅人所悟之是和非、深和浅、正和邪,加以勘辨,这是公案的第一个作用。公案的第二个作用是对即将开悟的人起一种接引、催化作用。即将开悟的人,他的功夫纯熟,好象鸡蛋里面的小鸡即将出壳一样,他在里面拼命地啄那个蛋壳,这时候老师在外边帮一把,让小鸡出来得更快、更顺利,这叫“啐啄同时”。所谓“岭南初到,将息未息”,这时用公案接引学人,可使他速见本地风光。当年六祖到五祖那里,五祖先用种种方便来接引他,使他彻底开悟,直到六祖说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时,五祖才印证他。公案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对未悟的人进行开导,让他去粘解缚,精进用功。这时老师往往举一则公案,让学人抓住不放,昼参夜参,不令间断,从而使他能够“痛念生死,发菩提心”,进入祖师的圈套,最后来一个回头转脑,当下承担。在公案中,祖师为了接引学人,往往设下种种圈套,让学人一个一个地去透,透圈套的过程也就是去粘解缚的过程,圈套仅仅是个方便,换句话来说,公案不是一个实在的法门,它只是一个敲门砖,因指见月的指,到了实际理地,这砖和指就应当放下。大体说来,公案就起这三种作用。

下面我们来谈谈赵州和尚的无字公案。这个公案我们大家都熟悉,在这里不妨再讲讲。

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这是一个问话。赵州和尚肯定地回答说:“无!”

赵州和尚是一位透三关的大善知识,人称“赵州古佛”。对佛教教义的起码知识,无疑他是知道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就无佛性呢?赵州和尚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无!”这一个“无”字说出来倒不要紧,千百年来却引起无数的禅人围绕这个“无”字,来回地参究,从而形成了禅宗里的最上法门?无门关。赵州的这一个无字不过是应机说法,这是古佛的手段,在禅门中称作“杀人剑,活人刀”。在这个无字上,系着学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历代禅人把这一个无字公案奉为圭臬。

什么叫“杀人剑,活人刀”呢?杀人剑就是要把你的烦恼斩断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活人刀就是要把你的法身慧命从烦恼中解救出来。千百年来,中外禅人都参这个无字公案,目的就是要借此断除烦恼,见自本性,成就法身慧命。到现在,还有很多禅人仍在参这个无字公案。

这个无字公案,如果你想从字面上来理解,从意识中来寻找答案,可以说你永远摸不到点子上,那是一种痴人说梦,就好比你的脚痒,却拚命去抓人家,这样做,永远止不了你的痒。虽然“无”字不可说,但这当中毕竟透露了一些消息。什么消息呢?就是在学人问话的时候,用一个“无”字,把他的一切思量、分别、计较等等,全给堵死,让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此时你好象置身于万丈悬崖的边缘,突然被人一推。这叫“悬崖撒手”。没有这样一种心态,要开悟是不可能的。

这样说,赵州和尚是不是太残酷,在万丈悬崖上把人推下去,不就丧身失命了吗?老实说,就是要你丧身失命!不大死一回,你就难得大活。当然你不要把“丧身失命”和“万丈悬崖”当作实语来会。它的意思是要把你的思维意识推到绝路,让你进不得,退不得,这时你才有可能回头转脑,找到你生命底处的佛性种子,才有可能桶底脱落,大彻大悟。所谓“参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就象陆游的诗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见,赵州和尚的这个无字公案,千百年来受到禅人的重视,并不是偶然的。

今天我们大家要来参这个无字公案,把它作为我们开悟的寄托。那么,究竟该如何用功呢?历代的祖师在这个问题上说了很多的话,这些话几本书都记不完。但说来说去,无非是要我们在这个无字上通身起个疑团,所谓起疑情是也。大家记住,起疑团不是要你在无字上去分别计较,去作概念思维,而要“不作有无会。”无字公案的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不能作虚无会,也不作有讲,它超越了有无的对立。所以,作有无会不对,作虚无会也不对。那么这个无字究竟该如何来会呢?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命和这个无字打成一片,连成一体。我们的生命就是这个无,这个无就是我们的生命。要象这样地去疑。疑到什么程度才好呢?这里有个比喻:好比街头有人炸糍粑,一只狗子跑过去,一口含住了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糍粑。糍粑是粘性的,加上滚油一炸,那狗吞又吞不得?烫得要死,吐又吐不出?粘在牙齿上,就在这吞吐之间,会是个什么状态?你在参无字公案、起疑情的时候,要有这个劲头。吞不得,吐不得,如含了个热铁丸子相似,那是个什么滋味?我们能不能体会这个滋味?我们起疑情的功夫到没有到这个程度?若到了这个程度,那可以说“通身起了个疑团”。狗子有没有佛性?通身去疑,除了疑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心念,要这样去做功夫。参话头不是念话头,要疑,真正地疑。

所以参无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若认为它是高不可攀,那我们就没有份去悟“狗子无佛性”这个公案,也没有份去透这个祖师关。祖师关我们人人都有份去透,就看我们有没有决心。究竟如何去透祖师关?这要我们平常去努力地?参!(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