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1997年度第六期 / 山空花雨静尘埃 |
山空花雨静尘埃 刘慧姝 |
“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大自然到处都呈现着禅的空灵与恬静,悠远与超越,素有“ 祖庭”之称的南华寺更是许多佛家弟子心中体味不尽的毓秀梵世,清凉家园。 南化寺地处宝林山麓,林峦紫翠,松杉深密,极为幽胜,六祖惠能曾于此寺栖身说法。“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伴随着这富有智慧的偈语,我们开始了千年古刹之行。 一入禅门,便见梅树含苞,银杏绽绿,樟榕林立,鸟鸣啁啾,放生池水碧绿幽静,结缘有情 ;顿觉禅意萌动,生机盎然,步入此间,便觉清凉阵阵,尘劳顿消,久远的亲切感和稔熟之 情油然而升,真是到家了,多少无明纷扰,妄想迷著,当下化入宁静祥和,心生清凉欢喜, 微妙大千,欲辩忘言。 在这真如清海之域,我们沿南华寺的建筑天王宝殿,大雄宝殿,一一焚香礼拜,感到佛菩萨 都以各自愿力化济世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真如自性的法境。 “祖意西来,一苇渡江去月冷;法风东播,五灯映地水天长。”六祖殿就在眼前,期待已久 的心充满了感谢的喜悦,殿外雨声淅沥,殿内禅光普照,香台正中供奉“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的六祖真身,旁边两位是憨山和尚和彤田和尚。经历千百年的沧桑,岁月的颠沛,依然 容貌如生,六祖端坐威严,神情肃穆,耀慈悲喜舍之灵光,仿佛在语重心长地传授经法,恍 惚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唐代的道场,聆听六祖法音流转:“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 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法雨欢腾,如沐甘露。德高行深的祖师,万物景仰,天 人钦重!深深下跪,一跪、二跪、三跪……无法表达心中深深的崇敬和感激,起时已是一片盈 盈之水,泪眼朦胧。真是菩萨,统理大众,住持正法亘古人天长夜的传灯者!点醒多少世人 愚痴之心,化度多少红尘无边的苦难;唤起多少迷人心悟智明;涤净多少凡夫丛生罪障!以 一灯燃百千灯,不知渡多少众生,识其本心,到达彼岸……深深顶礼,心复明静。是啊内心 本是无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 ,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心能转业,六祖的睿智法语,如电光火石烁亮我们的 心田,愿力无边,功德无量,乘愿而来,乘愿而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六祖当年的求法,也是经过一番艰辛努力的。在藏 经楼上,我们怀着至诚和恭敬之心瞻仰六祖当年的衣物、用具,中有一块坠腰石,当年六祖 因已身体矮小,在碓房舂米时,毅然将重石悬系在腰间,以增加重量,安于井臼,素修其心 。千年前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六祖在辛勤地舂米,腰间是沉甸甸的重石……。我们热泪 盈眶,一一虔诚顶礼,这是怎样的精神!为求大法宁舍身命,不畏艰难困苦,求法之心之切 之深,令人深深感动。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人生在世,有机缘接触佛法是希有的功德。解 脱生死是人生之大事。末法时代,众生福薄,业障深厚,更应珍惜难得的殊缘,力争上游, 精进不懈。 “十里松阴入翠微,半空楼阁映清辉”。卓锡泉,是我们行程的尾声了,相传此泉是六祖用 锡杖卓地而出,温和甘甜,余味绵长。杨老师手持锡杖念及六祖时,禅杖顶部放出清净光芒,正是六祖的威德和智慧,卓出这涓涓之泉,清清泉水流出千年的岁月,千年抽风霜,千年的记忆,千年的智慧。 行行至面华,匆匆如梦中,在雨意悠远,山色空 濛中,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旅程。自迦叶的观 花微笑到六祖的明心见性,佛法代代相哺,卓锡泉潺潺流过,沧海桑田,南华几易星月,屡变风霜,依旧松风坦然,万象瑞祺。别了,南华的晨钟幕鼓;别了,南华的古风禅意;别了 ,南华的清凉家园……,人生好梦难圆,须臾陌路,再美的景致也是会匆匆而别,只有依稀 的芳草萋萋。“在家常梦到南华,及到南华梦到家,初地若教成幻想,故乡亦可作空花。” 禅林法音,声声入耳;禅门净土,了无尘埃;山空花雨,清净如是。莫逐有缘,莫驻空忽;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