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1997年度第五期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

杨玉昌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一位朋友去动物园游玩。每到一处,我们都要看看介绍动物牌子。 朋友看到上面写着动物的年龄一般只有一二十年,就说:“动物真是没意思。”我知道他是在 感叹动物寿命之短,但我没说什么。停了一下,他似乎若有所接着说:“人也是一样。”

我不禁想起美国总统林肯所喜欢的一首诗;“人,骄傲什么呢?象流星飞逝,流云飞奔, 一道闪电,一朵浪花,人生苦短,终归青冢。”的确,与动物相比,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时 间要长些,但这对于时间本身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平时不会想到生命的意义问题,因 为我们的意识完全埋没在琐碎的日常事务之中。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机缘,就象我的朋友 所遇到的,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易逝,从而产生关于生命意义的疑问。在这一特殊的时 刻,生活之流对于我们突然停滞了,随着脚下的大地陷落,我们掉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系里组织班 级足球赛。因为人少,并不太喜欢足球的我也被派 上了踢后卫的用场。可能是平时缺少锻炼,踢到终场的时候,我早已精疲力尽,躺在草地上 ,仰看天高云淡,脑袋里一片混沌。就在这时候,一个疑问突闯入 的心中:“我是谁?”这 是一个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随着它的出现,我陷入一种迷惘的状态,仿佛周围的一切都 已不复存在。我只感到,天地悠悠,岁月无穷,而我此时此刻处身此地,这是一个谜。我茫 然不知所解。过了好大一会,我才如梦初醒似的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又回到周围我所熟 悉的世界。那一瞬间,我有一种溺水的人终于爬到岸上似的得救之感。但这一刻所发生的事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从此知道了有一个我们平常都不会当成问题的问题却千真万 确地存在着。在这一问题面前,我们一向自以为熟知的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哲学系的研究生,继续思考这一问题。虽然我一直也没有找到它的答 案,但新的求学经历使我对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一次,一位外籍教授来系里讲学。在 讲到“存在主义”的时候,他突然停下,用手指着一个听讲的同学问挨着他的人:“你认识他吗?”被问的人回答:“不认识。”他又问:“你知道去年此时你正在做什么吗””(说到 这里他看了一下手表,当时正是晚上八点)。被问的人回答:“不知道。”于是他接着说 ,就这样,我们象吊在一根绳子上一样,对上下前后左右都不知道,只知道我们在一刻不停地 往下落………

这是我们的真实处境吗?谁能够否认这一点呢?我们只能这样绝望地、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吗? 除此之外,我们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究竟有没有解脱,如果有的话,解脱是什么?我觉得 ,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那个曾经一度击中我的问题:“我是谁?”我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着。不久,我惊奇地发现,在禅宗的语录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疑惑:“如何是学人自己? ”“如何是自己本来面目?”等等。尽管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问题却与我所想的完全一致 。这就是说,尽管相隔千年,我们却都从自身出发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这个发现犹如一束光 亮照射进我的为黑暗所笼罩着的心灵。从这里我看到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被拆除了。我进一步 联想起西方从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刻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到近代康德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人是什么”,再到现代派的口号:“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向何处去?”也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可见,这是一个对古今中外所有有理性的人都至关重要的问 题。它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然而它并不在我们之外,而就在我们之中。“我是谁”是 关于我的最大的谜,我就是这个的谜的谜底。由此我理解了禅师对求佛法的人所说,“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做什么?”我觉是自己的眼前打开了一条通向解脱的路:造成我们所有困惑的根源“自己”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我们所有 的困惑就会一扫而空。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 己”当成对象,而自己却不可能成为对象。这就形成我们自己欺编自己,自己被自己欺骗。 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无明”的结果就是轮回。只有从“无明”中获得觉悟, 我们才能摆脱轮回。我们将因此而走到一切问题与答案之外,从束缚我们的枷锁中获得解放 。

曾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聊天时谈到出家人,其中一个说他很不理解,认为他们的生活没有 意思。当时我只是觉得他的看法是不对的,至少是片面的,却不知道该怎样反驳他。现在我 才理解到出家人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世俗的人还没有体会到的,否则他就 不是世俗的人了。由此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沟通世俗与精神两种生活呢?

世俗与精神,看上去背道而驰,其实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条鸿沟。我们不仅生在欲望之中,我们还需要生活本身有意义,而意义是靠精神来赋予的。事实上,世俗与精神这传 统被视为对立的两极在当代世界正趋向于统一。一方面,随着欲望的满足和物质生活条件 改善,人们反而越来越感到空虚,从而产生出精神的需要。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有位教授 谈到,当前我们都羡慕美国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可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其实并不幸 福。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以帮助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禅宗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日趋流行起来。日本、港台也有不少公司经理、职员定期到 寺院坐禅修行,为的是暂时放下一切俗念,找回失落的自己。这已证明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佛教也正在逐渐走向社会。近代太虚大师主张“人间佛教 ”,近年来净慧法师倡导“生活禅”,都是为了让佛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起到净化人心的 作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的成功举办表明佛教与社会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是可行的。

佛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精神化这两股潮流终将汇聚在一起,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佛教 认为“悟了同未悟”,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涅槃即轮回,轮回即涅槃。这似乎很不好理解, 但只要我们从认识自己的角度去看,立刻就会清楚了。我们因为欲求“自己”而成为俗求者 ,但实际上,欲求的对象和欲求者都是自己。反过来,自己既是欲求的对象,又是欲求者。 这就是说,我们在自己欲求自己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我们就是在自己之中。即使我们自己 俗求自己,我们也始终只是自己而已(从而也无所谓自己)。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前者,我们 就是所谓迷、众一、轮回,而当我们认识到后者,我们就是所谓悟、佛、涅槃。可见这两 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和能够获得解脱。这并不是要我 们脱离世界,而是要我们以“出家”的精神去做”在家”的事。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