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1997年度第二期香林澄远在青城山
 

香林澄远在青城山

李豫川

巍然耸立于成都平原西部尽头的青城山,绿云凝聚、绵亘百里,历来以幽邃与奇秀而闻名天下。

一般人都以为这里是道教的发祥地,是天师道(元代衍变为正一道)的祖庭,与禅宗无涉。其 实不然,北宋初年,此地曾驻锡过一位名重古今的禅门高僧,这便是云门文偃(864-949年) 的得意弟子香林澄远。他在青城山香林院居住达四十年之久,也就是说,其人的半生岁月都是在青城烟霞中度过的。

香林澄远俗姓上官,前蜀王建武成元年(908)生于青城山附近的绵竹县。十八岁时,闻文偃 禅师在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大倡云门宗风,信众云集,乃不远千里,沿长 江东下出蜀,经湖南抵达广东,在文偃禅师身边作侍者,首尾达十八年之久,终得开悟解脱。又住三年,悉获云门宗旨,深为文偃禅师器重,成为同门翘楚。后蜀孟昶广政十年(947), 辞师回蜀弘法。初住导江县(今都江堰市东部)水晶宫,不久移锡青城县(今都江堰市西南,569年建县,1276年废)承天寺(又名马祖寺,建于唐初,北宋初年改名香林院,其地现为徐渡职业中学校址),一住四十年。北宋临济高僧圆悟克勤(1063-1135年)在其所著《碧岩录》 中说:“云门(禅师)虽接人无数,当代导行者唯(香林澄远)师法席最盛。”

香林澄远接引学人的方式,纯系云门文偃的风格,即德山缘密所概括的“云门三句”:(一) 函盖乾坤句(佛性普现万有),(二)截断众流句(真理不可名说),(三)随波逐浪句(随机教化 学人)。云门家风,险峻孤危,简洁明快,艰深玄奥。其接化学人,于一字一句之间,藏无限旨趣,超脱意言,不留情见,即所谓“函盖乾坤”。而其机用又是“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几乎无路可通。因此,非上根者,孰能窥其堂奥?禅林中喻云门宗为“云门一曲”,良 有因也。(“云门曲”乃《周礼》六乐舞之一,曲调艰深,歌者难咏唱,而闻者亦难领受, 周朝大司乐用以教公卿大夫之子弟)。

笔者试摘引北宋初年法眼宗释道原禅师所撰《景德传灯录》(成书于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 即1006年)及圆悟克勤撰《碧岩录》所述香林澄远语录数则,看其接引学人的方式。

“师尝曰:‘大凡行脚,参寻知识,要带眼行。须分缁素,看浅深始得。先须立志,而释迦老子,在因地时,发一言一念,皆是立志。’”

“在众日,普请锄草次,有一僧云:‘看俗家失火。’师曰:‘哪里火?’(僧)曰:‘不见 哪。’师曰:‘不见。’(僧)曰:‘这瞎汉。’是时一众皆言(澄)远上座败阙。后明教宽闻 举,叹曰:‘须是我远见始得。’”

“僧问,‘美味醍醐,为什么变成毒药?’师曰:‘导江纸贵。’问:‘见色便见心时如何? ’师曰:‘适来甚处去来?’问:‘心境俱忘时如何?’师曰:‘开眼坐睡。’问:‘北斗里 藏身,意旨如何?’师曰:‘月似弯弓,少雨多风。’问:‘如何是诸佛心?’师曰:‘清则始终清。’问:‘如何领会?’师曰:‘莫受人谩好。’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踏步者谁’问:‘如何是和尚妙药?’师曰:‘不离众味。’问:‘如何是室内一盏灯?’ 师曰:‘三人证龟成鳖。’问:“如何是衲僧下事?’师曰:‘腊月火烽山。’问:‘大众 云臻,请师施设。’师曰:‘三不待两。’问:‘如何是学人时中事?’师曰:‘恰恰。’ 问:‘如何是玄?’师曰:‘今日来,明日去。’问:‘如何是玄中玄?’师曰:‘长连床上’。问:‘如何是香林一脉泉?’师曰:‘念无间断。’问:‘饮者如何?’师曰:‘随方 斗称。’问:‘如何是衲僧正眼?’师曰:‘不分别。’问:‘照用事如何?’师曰:‘行路人失脚。’问:‘万机俱泥迹,方时本来人时如何?’师曰:‘清机自显。’问:“恁么则 不别人?’师曰:‘方见本来人。’问:‘鱼游陆地时如何?’师曰:‘发言必有后救。’问 :‘却下碧潭时如何?’师曰:“头重尾轻。’问:‘但有言句尽是宾,如何是主?’师曰: ‘长安城里。’问:‘如何领会?’师曰:‘千家万户。’问:‘如何是西来的意?’师曰:‘久坐成劳。’问:‘便回转时如何?’师曰:‘堕落深坑。’问:‘如何是无缝塔”’师 曰:‘合掌当胸。’问:‘如何是塔中人?’师曰:‘露也。’问:‘教法未来时如何?’师 曰:‘阎罗天子。’问:‘来后如何?’师曰:‘大宋国里。’问:‘一子出家,九族解脱,目连为什么母入地狱?’师曰:‘确。’问:‘如何是平常心?’师曰:‘早朝不审晚后。珍重!”

可见,香林澄远采用的是典型的“截断众流”方式。即接引学人,每每用一语一字,蓦地截断葛藤,使问者断绝转机,无可用心,立悟世谛门中一法不立。以破除学人的烦恼妄执,抛开语言名相,达到“函盖乾坤 ”的境界。这种简捷明快,快刀斩乱麻的开示方式,如电光石火,每有千钧之重。禅林美之曰“一字禅”、“云门一字关”。一言既出,万法顺从,不容拟议。清僧三山来颂之曰:

“截断从流意若何,算来一字已成多;

推排解会徒劳力,肯把要津放得过。”

《碧岩录·卷二》云“古来答‘祖师西来意’甚多,唯香林(澄远)一则,坐断天下人舌头, 无尔计较作道理处。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香林(澄远)云:‘久坐成劳。’可谓言 无味,句无味,无味之谈,塞断人口,无你出气处。要见便见,切忌作解会。香林(澄远)曾 遇作家来,所以有云门手段,有三句体调。”可见在答复“祖师西来意”方面,雪窦重显(9 80-1052年)和圆悟克勤均认为香林澄远的“久坐成劳”为最好最优,特予推崇。“久坐 成劳”一句,从文字上解释,不外是久 坐辛苦劳累疲乏了。但这句普通的答复,后来竟成为禅林中千古传诵的名言。
一说到祖师西来意,多数人总以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536年,南印度人)带来有什么东 西。于是乎求法寻禅的人,成千上万地去行脚,整天东奔西跑,参拜祖师大德,请求解答祖 来意。香林澄远的意思是:“原无可求的法,也无可参的禅,大家何苦来劳辛万千呢。”所 以用无味之谈说:“久坐成劳。”使上智之人听了,自然会把心中存在的一切问题统统放下,身心脱落,一任自在,成为洒洒落落的闲道人。这也就是菩提达摩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从“久坐成劳”这个答话里,得知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脱落之境;同时也得知菩提达摩的 “廓然无圣”是否定一切,而且就在把否定也否定了的绝 对否定的当处,无碍自在的境地乃 即现前。

《人天眼目》解释“截断众流”句说:“堆山积岳,一尽尘埃;拟论玄妙,冰消瓦解。”“ 本非解会,排叠将来;不消一字,万机顿息。”意思是说:堆山积岳的宇宙万有,都不是真 正的认识对象,只要一论及玄妙的真如本体,这些“排叠将来”的世间 众法,就立即“万机 顿息”、“冰消瓦解”。因为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本体。禅宗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自 证自悟的法门。对禅的体验和证悟不能象知识的传授那样,而只能是“如人饮水,冰暖自知 ”,依靠自己的修行实践究明佛 心,无法受之于他人。菩提达摩云:“诸佛法印,非从人 得。”商量问答,已落剩语;讲学义解,更缠葛藤。“截断众流”的开示法门,往往答非所问,莫知所云。文偃禅师说:“大用现前,不存规则。”即“云门三句”中的随波逐浪”( 随机教化学人)。文不对题,旨在使问者打住话头,截断葛藤,蓦然开悟,无须在语言文字 的旋涡中打转转。因为言不展事,话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凡落言诠者往往执著于幻相,徒劳伫思。须知解脱自在,并不在经教文字上,经教文字只是指导学人修行实践的理 论而已。众生皆有佛性,“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见《六祖法宝 坛经》)。

《景德传灯录》云:“(香林澄远)上堂曰:‘是汝诸人,尽是担钵囊,向外行脚,还识得性 也未?若识得,试出来道看。若识不得,只是被人热谩将去。且问汝诸人,是汝参学日久,用心扫地煎茶,游山玩水,汝且钉钉,唤什么作自性?诸人且道,始终不变不异,无高无下 ,无好无丑,不生不灭,究竟归于何处?若于这里知得所在,是诸佛解脱法门。悟道见性,始终不疑不惑,一任横行,一切人不奈汝何。出言吐气,实有来头。如人买田,须是收得原 本契书。若不得他原本契书,终是不稳。遮莫(这么)经官判状,亦是不得其奈。不收得原本契书,终是被人夺却。汝等诸人,参禅学道,亦复如是。还有收得原本契书者么?试拈出看 ,汝且唤什么作原本契书?诸人试道看,若是灵利的,才闻与么说著,便知去处。若不知去处,向外边学得千般巧妙,记持解会,口似悬河,终不究竟。与汝自己天地差殊,且去衣钵 下体当寻觅看。若有个见处,上来这里道看,老僧与汝证明。若觅不得,且依行队去。’”

正因为云门宗只是适用于上根大器,对一般中下根器者实不相宜。其孤高险峻的家风,令大多数人望而生畏。故香林澄远的再传弟子雪窦重显虽大振宗风,史称云门中兴,在北宋一代 显耀至极,其声势甚至超过了临济宗,但也不得不改变方式,逐渐融合于杨歧方会一系。迁延至于元朝初年,其法系便无从考核了。四川虽出了不少云门高僧,但到南宋,法系便已湮 没无闻,其地位为杨歧方会一系所取代。

香林澄远驻锡青城山四十年,每至炎夏,常与徒众去附近清溪畔的白云洞坐禅修定。在溪光山色之水,水边林下之处,以充满机趣,文句优美的禅语诗偈互相问答,为名山胜地增色不 少。笔者仅从北宋李遵勖撰于仁宗赵祯天圣七年(1029)的《天圣广灯录》中略引数例,即可见一斑。

“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香林澄远弟子智门光祚)师曰:‘青城千丈雪,云外万重山。’又问:‘恁么(那么)则锦水列派,香林分支?’师曰:‘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澄远弟子香林信)师曰:‘青城山水甚分明。’又问:‘一 等为人,为什么见有浅深?’师曰:‘净云空聚散,来往不知休。’”

宋太宗赵光义雍熙四年(987),香林澄远预知时至,向成都知府宋公珰辞行曰:“老僧行脚 去。”通判在旁边说:“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哪里?”宋公 答:“大善知识,来去自 由。”禅师示寂前,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终,塔于香林院。

香林澄远的法嗣有智门光祚、罗汉和尚、香林信等人,以蜀人为多。智门光祚与其徒雪窦重显是北宋时期中兴云门宗的关键人物,有《智门光祚禅师语要》一卷和《明觉禅师语录》六 卷(为雪窦重显门人将其在翠峰寺和雪窦寺的语句及诗颂辑录而成)传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雪窦重显,此人在禅宗史上的声望,不仅超过了其师,甚至超过了其祖。他俗姓李,字隐之,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生于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市)一个书香豪富之家 。幼年聪颖,慧根深厚,领悟力强,下笔敏捷,千言一挥而就,颇具文学天才。咸平五年(1102),二十二岁的他受具足戒于益州(今成都市)普安院。后历游讲肆,究理穷玄,诘问锋驰 ,机辩无敌,众咸知其为法器。大中祥符五年(1012),游学至复州(今湖北沔阳)北塔寺,参谒智门光祚。光祚见了他很高兴,许为入室弟子,深为器重。依止五年,勤事磨练,得入堂奥,密受心印。后住持苏州洞庭山翠峰寺和明州(今渐江宁波市)雪窦山资圣寺,将云门宗推上了顶峰。天禧年间(1017-1021),他受当时临济宗汾阳善昭(947-1024年)的影响,举古代公案一百则,有韵文歌颂出它们的玄旨,这便是彪炳史册的《雪窦颂古》一卷。它与汾 阳善昭的同名之作首开“文字禅”的先河,最早跳出“不立文字”的禅宗规范,为禅宗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教禅学禅,表达明心见性的手段,使许多没有专门禅宗修行的文人 士大夫也能从中领略到一些禅的意趣,从而扩大了云门宗的影响。后来心闻昙贲在《禅林宝训·卷下》中说他“以辩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矣。”可见雪窦重显对当时禅林影响之大。

皇祐四年(1052)阴历六月十日,这位云门高僧端坐西逝。仁宗赵祯赐谥曰“明觉大师”。法 嗣八十四人,以天衣义怀(989-1060年)为上首。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