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6年度第四期想起了灯会师父
 

想起了灯会师父

明建

很多年以前,我就知道在老家有一座“莲花庵”,庙里的师父叫灯会。

30多年前,我约15岁的时候,听母亲讲,在老家离城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尼姑庵。我家祖传下来的几亩地与尼庵相邻。庵的周围树木茂盛,高高的杨树挺拔参天,一大片枣树到了秋天,挂满了鲜红的大枣,香气四溢,景色很美。绿 丛中的庙宇虽然不甚雄伟,却也是错落有致。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香火旺盛,信徒如流,终日香烟缭绕,木鱼鼓磬之声相闻,一派庄严肃穆景象。

由于是相邻关系,我家祖辈与庵中的师父们行走不断,关系甚好。到了母亲这一代亦是如此。为耕那几亩土地,家人终日辛劳于田中,每当小憩之时,总是到庵边的树丛中小坐一会,躲避风吹日晒。中午不回家,在田间吃饭,饭后时到庵中和师父聊一会儿。灯会师父比母亲大几岁,为人宽厚热情,对我家的人极为关怀照顾,无论去借东西,还是避雨,总是热情相待。到了农闲时节,见面就少了,倘若师父进城办事,时常到家中去坐一坐。所以,师父对我家的情况非常了解,住什么房,家中有多少口人,几个子女,都做什么活计,甚至连最小辈的名字,几房媳妇娘家的村名全清清楚楚的.....。

母亲讲了许多许多,由于年龄小,时间久远,我的记忆中,只是零零碎碎的留下了这些印象。但是却给我结下了深深的佛缘,对于灯会师父产生了深深的崇敬和神秘感。

文革中,第一次回老家,偶然到城外去玩,远远看到了那片繁茂的树林,同伴告知我那就是“莲花庵”,尽管好奇心曾驱使我,但是在那个年代,我只好裹足不前了。

时隔10多年后,1992年回家探亲,我住的亲戚家距“莲花庵”很近。久藏在心中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去拜访灯会师父。第二天傍晚,我独自一人在田间沿着小径迂回,来到了“莲花庵”的树林前。在夕阳的暮落中,“莲花庵”是那样的静谧。

一片枝条编制的栅栏半掩着,一米多高的土墙围拢着“莲花庵”。四周的树木已显得稀疏,几乎没有什么大树了。院子中间有一大片空地,东西约五丈,南北约四丈。在空地的东侧有几间破败低矮的房子。看样子,那片空地应该是塌坍的庙宇旧址。一陈凄凉之感油然而生。眼前的景象比我想象的状况还要惨。

一阵犬吠打断了我的沉思。紧接着,从那片矮房子中间的夹道中,走出了一位头裹毛巾身着粗布衣衫的人,身材矮小,背微驼。

“谁呀?有什么事啊?”冲着我轻声问道。

“我是来看望您老人家的。”我急忙回答。

“你是......”

“我是顺城街高家的.....”

“高家.....”她边说,边把木栅栏掀到了一边。

我跟着她,走了进去。她用手和身体护着我,嘴里不住地喝斥着还在嘘嘘不停的狗。

前行几步,向东转弯,就到了那几间矮房子跟前。原来这是一个单独的小院。三间北屋,长期烟熏火燎,致使外墙、房顶、庭柱、门窗均是黑色的,斑驳脱落,灰土蛛网遍布。前檐下距墙留下有五尺左右宽度,西边用来放置柴草,东边是灶和炊具。东屋是更为低矮的棚子,大概是用来放置杂乱东西的。

进了屋,光线暗淡,墙壁更显得黑。土炕上散乱着被褥等物品,对着门口摆着一张方桌,桌子两边各放一把圈椅,桌子与北墙之间的长条几上供着一尊观音菩萨像。

我被让到右侧的圈椅上坐下,师父则坐在了靠近炕和窗户的一张凳子上。此时,我才看到了灯会师父的全貌。身高1.55米左右,头上裹的毛巾已成灰褐色,穿着灰色土布衣服,裤腿显得有些肥大,脚上是一双解放胶鞋,看样子已穿了很久,消瘦的圆脸上布满了层层皱纹,由于中风的缘故,嘴角向右下倾斜,昏花的眼睛睁开成一条缝,右眼中有白点,从她看东西的姿态可知,右眼的视力几乎没有了。

“你是高××家的,还是高××家?”她边打量边问。

“我是高××家的老二家的老三。”我回答。

“是丑子家的?”她声音稍稍高了一些。“丑子”是我父亲的小名。

“是的,我父亲叫丑子。”我说。“你父亲还在××吗?”此时,她脸上的拘谨消失了,眼中充满了慈祥。

此刻,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两眼发热……,一瞬间,我和灯会师父近了许多许多,师父恰如我想象中的那般——慈祥、和蔼。我心中欢悦极了,多年的愿望终天实现了。

后来,师父和我谈了很久,很多。从日本鬼子进中国时,我家人在庙中躲避暂住的往事,直到如今全家人的情况。对大哥前些年患眼疾和如今治疗、恢复情况均关心的问及。

我也询问了师父近些年的情况。得知师父已70多岁了身体一直欠佳。。说话中,她流露出对后继无人的担扰,同时对本地佛教事业的发展发出了回天乏力的叹息,师父还谈到了寺庙遭到的破坏和她的坎坷经历、艰难的生活......

告别的时刻终于到了。

师父送我出来,望着已是风烛残年孤苦伶仃的师父,环顾这残垣破壁一片凋零的景象,我的心情又沉重了许多。
现在,我皈依了三宝,才真正了解了灯会师父的艰难困苦中所体现出的伟大的慈悲精诚之心,她孤身一人,在穷乡僻壤,坚守着佛灯,使之常明。她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着一位菩萨的弘愿和无量心。

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去拜访灯会师父。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