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6年度第三期马祖道一大师在赣弘法圣迹述略
 

马祖道一大师在赣弘法圣迹述略

明栋

马祖道一大师(709-788),汉州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县)人。俗姓马,故人称“马祖”,幼年至资州(州治在今四川省资中)依处寂和尚披剃出家,稍长于渝州(州治在今四川省重庆)圆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后一度师事金和尚无相,唐开元年间(713-741)至南岳衡山入怀让禅师门下,受“磨砖作镜”教诲,得授心印。而后入闽,于建阳佛迹岭纳志贤、慧海、怀海、道通等人为弟子,辟设法堂,升座说法。大约在唐天宝年间(742-756)进入江西。当时“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唐龚公山.....”(1)继于大历年间(766-779),北上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唐贞元四年(788)在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圆寂后,塔葬于建昌石门山泐潭寺(今江西靖安县宝峰禅寺)侧。

正如《景德传灯录》等所记载,马祖大师中晚年的数十年中弘法江西,造福赣域,至今留有“马祖大师在江西有48座道场”之称颂。近十多年来,笔者于工作之中,查阅地方志书,考诸碑刻塔墓,迄今查实马祖师行履所至南及赣县,北到都昌,东抵安仁(今余江),西达万载,可谓是遍及全省。然而由于历史长久,至今保存或是有遗迹可考的马祖大师圣迹只有28处,现分述如下:

西里山,系马祖大师入赣弘法第一座道场。此山又名“犀牛山”,座落于临川府所在地(即今抚州市)郊外。其山不高,形似犀牛,前方有两口池塘分列两侧,人们喻之为犀牛之双目,故名。唐开元十五年(750)前后,马祖来此诛茅盖篷修行数载。期间,13岁的虔州(州治在今江西赣州市)廖姓少年来投马祖门下,得披剃,取法号“智藏”。后来,马祖携智藏南下。(2)此后,有僧在马祖西里山修行处肇建妙觉寺,后改名“正觉寺”。宋明时期,正觉寺香火很盛,寺内有箨龙阁等名胜。王安石、李贽等名人先后来寺游览,多有题咏,直至清代末年,名僧清泉和尚驻锡于此,寺内还有僧众百余人。解放后,正觉寺迁建他处。

马祖岩(1),座落于今江西省赣州市水东乡佛日峰山麓,距市区4公里。据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马祖率徒众自临川西里山南下,来此诛茅觅洞栖身修行。但在此时间不长,马祖即率徒迁锡于城东北龚公山。明万历年间(1573-1620)悟学和尚携徒本慧来此建寺,冠名曰:“马祖岩寺”。而后,寺内香火渐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弘法道场。宋代文天祥等名人曾来此游览并留有题咏。入清以后,寺中香火渐弱,但一直未断,直至“文化大革命”时,马祖岩寺惨遭破坏,僧人四散,香火方断。现在寺仅存数品元明时期碑刻。马祖岩已于1988年列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其修复重建工程已开工。

龚公山,今名宝华山。座落于赣县田村乡境,距赣州市区有百余里。据清康熙年间版《赣县志》记载。“龚公山,距城(当时赣县县城即今赣州市)东北一百三十里。旧为龚隐士所栖,后为马祖道场。”由龚公山之名改为宝华山则是明代的事。对此,至今在宝华寺内保存完好的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立《重修宝华山大雄宝殿碑》有云:“山以龚名,地因人志,至前明始颁曰宝华。盖自唐宋及千余年而兴而废。......由马祖肇兴,继之者智藏禅师,开法本山”(3)

据《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及明嘉靖年间版《赣州府志》等记载,马祖当年在龚公山弘法时,身边有从西里山随之而来的徒众道通、智藏、怀海、普愿等。其中智藏在随师饱受七年钳锤后,与怀海、普愿等在此受心法,“同号入室时三大士”(4)。在这里,马祖度化慧藏为徒。慧藏“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5)。一日因逐群鹿,从马祖修行处过,得马祖以射法为喻,“射一个”“与射一群”相较,终使“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如六月伏天饮甘露,启发慧藏的善根,使之弃弋猎而投马祖座下为徒。而后,齐安、无等、自在等先后投至马祖座下,受钳锤各得习印。马祖在龚公山修行时间不短,影响很大,座下徒众逾百,而且教化一方,“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以至当时河东郡守裴谓“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6)到开元年(713-741)末,马祖方率徒众北上,来到临川、洪川(州治在今南昌)一带弘法。

马祖大师肇建的龚公山道场,到唐贞元四年(788)后,由智藏禅师继主法席。期间,有高丽国僧人释道义、洪陟、恒秀等投其门下参学,得心印后回国创宗方派,将马祖大师禅风传及海东。唐元和九年(814),智藏于此圆寂,在寺内建葬塔以葬,塔曰:“大宝光”。其塔保存至今,而龚公山的香火,除若干战争年份外,至今一直未断。

石巩寺,又称“义泉禅院”。座落于宜黄县二都乡境。当年,马祖率徒自龚公山北上来此,得乡绅成一施田,于是择一巨型山洞立庵修行,后渐扩为寺。马祖离寺后,慧藏驻锡于此达30余年之久,“于下掘土得泉,可救旱蠲疴”而著称。(7)后获唐肃宗赐“义泉禅院”之额。明清时期,寺宇多有毁兴。解放以后,一直有僧众驻守。
马祖岩(2),座落于安仁(今余江县)东洪湖乡境。唐天宝年间(742-756),马祖率徒众云游至此,见其四面环山,崖石壁立,幽雅别致,宜于修行,即住锡于此。后人将此处名之曰“马祖岩”。至今保存有铁壁崖、关门石、香炉峰等24景观。

真寂禅院。俗称“邓陂寺”。座落于豫章(今南昌)南郊辟邪铺东侧天禄山上(今属南昌市郊区境)。唐贞观年间(627-649),有僧于此构庵潜修。天宝年间(742-756),马祖率徒众一度驻锡于此弘法,至宋时有乡绅信众扩建殿宇,冠名“真寂禅院”。清咸丰年间(1851-1861),禅院毁于战火之中。

海慧寺,座落于丰城县宣风乡境。唐天宝年间(742-756),马祖于此肇基建寺。宋淳熙年间(1174-1183)释晓莹曾主此法席,并在寺后修葺甘露台等名称。到清同治年间(1644-1661),洞明和尚主持重修殿宇。民国时期,寺宇毁于战火之中。

石门寺,座落于金溪县归德乡境。唐天宝年间(722-756),马祖率徒众至此弘法。其后,寺中香火一直很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到此游览,留有题咏。入清以后,寺宇被毁。

东岩寺,座落于金溪县归德乡灵谷山前。唐天宝年间(742-756),马祖率徒众驻锡石门寺时,因寺小,房少殿窄,难于容纳徒众,即来此肇基建寺。马祖率徒离开金溪县后,道兴和尚继主法席,入宋以后,寺内香火未断。清代末年,寺宇毁于战火之中。

白水寺,座落于金溪县归德乡。唐天宝年间(742-756),马祖率徒众一度在此弘法,留有讲经台等遗迹。而后,直至宋代寺中香火仍盛。名士胡汝棚至此进香后,有“马祖留遗迹。浮邱传异书”诗句传世。至元代末年,寺宇毁于战火之中。

峰顶庵,座落于万载县城西郊峰顶山上。唐天宝末(742-756),马祖率徒于此择洞辟庵,隐居修行。其后,乘云和尚率众扩建,并于寺外东、西、北三面各建一座佛塔。元初,北塔遭战火所毁。明成化十年(1474),信士饶邦捐资重修殿宇,改寺名为“九峰寺”。入清以后,寺中仍有香火。民国初年,寺宇遭火灾,而毁。

凌霄洞,座落于星子县城南康镇西北25里庐山凌霄峰下,其峰巉岩万状,上插云霄,岩内有一天然巨洞,“......洞多巨石,皆有异状”。唐至德年间(756-758)马祖率徒智常、法藏等在洞中修行达3年之久。而后,于洞处构筑凌霄禅院。后人称此洞为“马祖洞”,至今仍能容纳数十人。

凌霄院,又名明真院,唐至德年间(756-758)马祖率徒智常、法藏等于凌霄洞外所构建。当时规模不小,有“五老峰间西角外,峰峦奇秀。僧舍都丽,无过凌霄院”之评。到明代,翠峰和尚居此修行,得到将军刘公綎资助,修葺寺宇,凌霄院名声再振,清康熙年代(1662-1722),凌霄院再次得到鼎新,新建天馥楼和瀑音阁,影响更广。但清代末年的战火则使之毁坏殆尽。

马祖寺(1),座落于庐山地区吴章山东南之麓。唐乾元至永秦年间(758-766),马祖率徒众至此立庵修行,于庵前掘放生池,池中植白莲。后人扩庵为寺,名曰:“马祖寺”。同时,修葺马祖遗迹,立白莲池、马祖石、马祖泉、马祖洞等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如杰和尚驻锡于此,主持殿堂复修,进入民国初年,寺中香火仍未断。抗日战争中,寺宇惨遭毁坏。其后,住持西文和尚募化重建佛殿,但未能复其旧观。解放后,仅留残垣断壁。

新开寺,座落于都昌县城西南郊。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766),马祖率徒众诛茅立庵修行,后人扩建为寺。后毁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战火之中。

禅山寺,座落于都昌县新城乡储山北麓。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766),马祖率徒众诛茅立庵修行,后人扩建为寺。后毁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战火之中。

佛兴寺,座落于都昌县孝行乡。唐乾元至永春年间(758-766),马祖率徒众肇建。入宋以后,著名丞相江万里主持重修扩建寺宇。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县令李盛主持将附近观音寺等并入,扩为丛林。至清代末年,寺宇毁于战火之中。

大果寺,座落于建昌(今永修)县艾城东门外。唐大历年间(766-779),马祖率徒众肇建。相传寺前有株梨树结果大如斗,故名。树上有鹤巢岁久不去,戏称“鹤鸣山”。明洪武年间(1368-1398),信徒移建于艾城西门外原宝岩禅院旧基上。至明代末年,寺宇毁于战火之中。

大唐寺,原名慧因禅院。座落于安县城北郊。唐大历年间(766-779)马祖率徒众肇建。元代末年毁于火灾。明洪武年间(1368-1398)智能和尚主持重建,发现唐元和年间(806-820)主持法光和尚所立方碑一块,上载马祖率徒肇基建寺之伟绩。因而改寺名“大唐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县今陈琨主持重修殿宇,咸丰六年(1856。寺宇毁于战火中,清同治元年(1862),知县加钟秦主持重主持重建,增建“昭忠堂”,民国时期,寺宇再次被毁。

钟陵开元寺,即今南昌市佑民寺。座落于南昌市民德路84号,是寺的肇建,始于南朝梁代,当时豫章(今南昌一带)有蛟龙作祟,年年洪水泛滥成灾,涂炭生灵,豫章王尚综捐俸铸造一尊大佛像,以镇蛟龙。太清元年(547)葛biao捐宅为寺,以供奉此尊大佛教像,故寺名“大佛寺”。到唐开元年间(713-741),改称“开元寺”。当时“南昌,初仍隋名豫章。宝应初,避代宗讳,改名钟陵。贞元中,始始复名”。(8)马祖于唐大历四年(769)率徒众驻锡于此,其时南昌名“钟陵”,故史籍对此称之为“马祖驻锡钟陵开元寺”。马祖在开元寺弘法长达20余年之久,创建丛林。智藏受请为西堂和尚,常奉师命使于四方,皆不辱职。马祖在开元寺全力弘扬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为核心的禅法,因而声名大振。座下除自龚公山等处随之而来的怀海、普愿等徒众,又有灵默等来相投。因而座下弟子常有百余人之众,先后得其所传,后法化一方,成为宗主。钟陵开元寺也因此而得人们誉为马祖大师的选佛场。

据《景德传灯录》等记载,唐贞元四年(788)马祖圆寂于钟陵开元寺,荼毗后于建昌石门山泐潭寺(即今靖安县宝峰禅寺)侧建塔。此后,一直到清代末年,令超、道盛等高僧相继于此执掌法席。是寺之名,也先后改称“上蓝院”、“承天寺”、“能仁禅寺”、“永宁禅寺”、“佑清寺”等。虽多历毁兴,但寺中香火一直未断。尤其是清嘉庆年间(1776-1820)江西巡抚秦承恩、布政使陈预等先后主持重建大雄宝殿,捐建高达一丈六尺,重有三万六千斤的铜铸接引佛像而著称于世,使“南昌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的民谚盛传至今。民国十九(1930),毁于民国初年战火中的佑清寺在姚国美居士等人的倡议主持下,得到重建,并改名曰:“佑民寺”,香火仍未断。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寺中佛事活动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惨遭破坏。1980年后开始修复,如今高达九点八米,重有三万六千斤的铜铸接引佛像已重铸告竣,再立寺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护国护民喜见象王住世,非心非佛恍闻马祖升堂”。挂在重建的大雄宝殿门柱上,使这座千年马祖大师弘法道场更加庄严。

开阳院,座落于安义县依仁乡。唐大历末年(799),马祖率徒众诛茅肇建。元代末年,殿堂遭战火所毁。明天顺元年(1457),广散和尚主持重建寺宇,清咸丰六年(1856),寺宇又遭战火所焚。

马祖寺(2),原名般若寺。座落于德化(今九江)县仁贵乡。唐大历年间(766-779),马祖率徒从肇建。宋淳熙年间(1174-1189)。远心和尚主持重建寺宇,改称“马祖寺”。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信众聚资重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0),寺宇遭战火所毁。

宝云寺,原名信诚寺。座落于奉新县城冯川镇外东北15里处,始建于梁太清元年(547)。唐大历年间(766-779),马祖曾驻锡于此数载,经常升座讲经,数次天空出现紫云呈祥,遂改寺名“宝云寺”,入宋以后,寺中香火仍盛,名士苏辙等来此游览。元代末年,寺宇遭战火毁坏严重,明洪武年间(1368-1398),性空海禅师主持重建。明末复毁。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释隆彻、兴仁募化重建殿堂。清咸丰四年(1854)毁于战火。

龙门寺,初名“暇僧寺”。座落于靖安县官乡。唐贞元年间(785-805),马祖率徒众云游至此,见其峰峦迭翠,水清泉冽,别有洞天,于是肇基建寺,名曰“暇僧寺”。宋代末年,寺宇毁于火灾。明洪武年间(1368-1398),法宝和尚募化重建。明崇祯年间(1628-1644),法玺和尚率众募缘修复殿堂,重塑佛像,改寺名曰“龙门寺”。后来,寺中香火一直未断。到1980年因修公路而被拆毁。

曹溪寺,座落于靖安县城北大梓都乡境。唐麟德年间(664-665)年,六祖慧能大师在此肇立茅庵修行。到贞元年间(785-805),马祖率徒众专程来此朝礼,并驻锡弘法。同时,主持重建殿宇,冠名曰“曹溪寺”。到唐元和年间(806-820)司马头陀云游至此,一度居寺隐修。宋咸淳年间(1265-1274),寺宇遭战火所毁。明万历十八年(1590),中庵和尚主持重建殿宇。清顺治九年(1652),印明和尚主持修复,增建观音殿。清雍正六年(1728)。东山和尚主持重修殿宇,增置寺户田亩。抗日战争期间,寺宇毁于日寇炮火中。

法药寺,初名法药院,座落于靖安县城东郊,即今双溪乡粮仓址。是寺肇建时间与开山祖师名号失考。唐建中年间(780-783),马祖率徒众云游至此,见当地瘟疫流行,即卓锡于此。率众凿井,施药井中,饮水者即愈,活人无数。百姓感戴其恩,改名为“法药寺”。唐末,寺宇毁于火灾之中。宋乾道年间(1165-1173),巽中和尚主持修复殿堂,重塑佛像。元代末年,寺宇又遭毁坏,明洪武四年(1371),妙住和尚主持复兴道场。此后,是寺屡遭毁兴,香火却一直未断。抗日战争期间,殿堂炸塌,僧人散去。解放后,其址改作他用。

书堂庵,又名雪峰寺。座落于靖安县新兴乡。唐贞元年间(758-805),马祖率徒众肇建。庵前有观音崖,后方有虎迹石。明正统年间(1436-1449),祥法和尚主持重建殿堂。清代末年,寺宇遭战火毁坏殆尽。
宝峰寺,初名“泐潭寺”。唐大历年间(766-779),水潦和尚募地肇基立寺。贞元四年(788),马祖率徒众路过于此,爱其山水奇胜,嘱徒“吾朽质之日,归骨于此”。同年二月初一日,马祖在钟陵开元寺圆寂。三年后,左仆射权德舆奉德宗李适之旨,于此为马祖建塔,亲自为之撰塔铭。元和八年(813),唐宣宗李忱令江西观察使裴休重修马祖塔,并赐塔名曰:“宝峰”,故寺名也随之改称“宝峰禅寺”。到后来宋、元、明、清诸朝,惟建、克文等高僧先后主持,寺中香火一直未断。解放以后,1953年秋,虚云老和尚曾以百余岁高龄,亲自率门人侍者来寺朝礼,而后又多次计划修复事宜。“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惨遭破坏,马祖塔也未能幸免。1988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江西省佛协会长一诚和尚驻锡于此,主持重建。现已将马祖塔重建告竣,大雄宝殿重建工程即将完成。寺中常住僧众数十人,香火兴盛。

综上所述,由于年长月久,加之资料散佚,马祖大师在赣弘法圣迹今天仅查到28处。但由此足以看到当年其率众弘法之艰辛,范围之广泛。同时展示其所创立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洪州宗的形成历史。法音长存,垂范后世。

注释:

(1)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2。

(2)关于智藏出家及投马祖门下的时间和地点有《景德传灯录》与《唐.唐技撰龚公山西堂敕谥大觉禅师重建大宝光塔碑铭》所载相异的二说,此取后一说。

(3)碑文拓片今存江西赣县县志办公室,断句标点为笔者所加。

(4)(5)《景德传灯录》卷六。

(6)《宋高僧传》卷十《道一传》。

(7)清道光十五年版《宜黄县志》。寺观志。

(8)《旧唐书.地理志》。

(附记:此稿的资料收集与撰写,得到中国佛协副会长兼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一诚大和尚赐教,并审阅全稿。在此谨致谢意。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