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6年度第一期见道与护持
 

见道与护持

企愚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

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从这一目的出发来看佛门的修持,“开悟”便成了学佛升堂入室的必经之津梁。

而今佛门中行人,许多只注重于外表形式的修学,而忽视了对内心佛性的反省,古德所谓的“嗟见而今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切中了这一偏执的肯綮。确实,如今佛门的修持也有少数偏颇现象出现:修念佛法门的便口念佛号而心驰利养,修禅教的却妄执迷情以为正见,修止观的系心于调息以延年,修密教的口念财神咒而心念妙龄少女以成大圆满……这些邪见偏执,非但妨碍修成正果,倒反有堕入阿鼻的岌岌危殆。事实上, 离开了正修,便不能生正见; 若不能生正见,便无法开悟。 因而,修净土的行人,应念一声佛号便顿息三毒之火;参禅之人应反躬自省,立断我。法二执;修止观的人应止息外缘,摄心内观则彻见心源;持密咒者应做到身、 口、意三业皆净,方能成就圆满。如此正修,久而久之,便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也就达到了佛门所说的“开悟”的境界。

诚然佛门中的“开悟”,并非是易然之事,古德所谓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一点儿也不错的。再看禅门中那些开了悟的禅师所述的偈颂,更能说明这一点:‘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灵云禅师开悟偈)“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代无名尼开悟偈)这些偈子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禅者修行的开悟,必须走完一条十分艰辛的路。 因为,人生无始旷劫以来的无明业障及今世与生俱来的所知障,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立即断除的.而不断除人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则又无法见到正法,也更无从谈得上开悟了。而佛门中的修行,又贵在身体力行。比如修念佛的人,并
不是无事而去念佛,更不是念佛而求妻财子禄,而应当以一声佛号,如四宇宏钟,斩断贪爱缘,浇灭无明火,遇上三毒心起时,一句佛号,止息三毒于萌芽之际,不使转为现行而成业果。果能如此念佛,则功不唐捐,久而久之,无明惑业断除, 自然会开悟见性的.同理,参禅,修观、持咒等各宗行人, 皆须有一个切实而又艰难的修持过程,方能断除二执,悟得真如。

学佛的目的应该在成佛,而要成佛必须先见佛(开悟见道)。 自古至今,没经开悟而能成就正果者,在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绝不会有的。这就足可见出:开悟是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

那么,在佛门的修持中,是否只要开了悟就成了正果呢?这倒是一个十分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开悟就等于成佛的话,修念佛者便可躺在佛号上睡觉,等待佛德加被而开悟成佛;参禅者悟后也无须向上一路;修观者再也犯不着止息妄缘,精进不已了……其实, 皆不尽然, 自古至今的不少发大心修行者,也未必全无一时开悟见道之时,然而,他们未见得人人修成了正果。这其间的原因,不得不令修行者深思警省,它已明白地指示了修行人:在开悟后仍须精进不懈,方能不退转而得阿罗汉道。若单凭一时慧根灵气:见性便弃修,则非独不能成正果,倒反有堕落之危。
对于悟后的再修,在禅门中则更为强调,尤其是在南宗的禅师们咐嘱开了悟的弟子时,往往语重心长地说:‘善自护持”.所谓‘护持’,就是要求其弟子珍惜已悟的佛之知见,精进修持,永不退转,而证正果。在禅宗的灯录等文献中,这类记载真是比比皆然.例如灵云志勘禅师在沩山因见桃花而悟道,因作开悟偈(详上文),沩山禅师勘验其悟与之符契后,便咐嘱地说:“从缘悟达,善自护持。”(见《沩山灵祐语录》)再说,沩山当年在百丈禅师那里因拨火而得悟后,百丈也是如此咐嘱的: “汝今既尔,善自护持”(见《五灯会元》卷九)。诸如此类的咐嘱,在南岳系禅师的语录中,为数还不少。且非独南岳系禅师如此,青原系禅师亦然,相传药山惟俨当年在希迁处参禅未悟而于马祖那里契悟,马祖便咐嘱他:“汝既如是,善自护持.”(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再说药山的法孙洞山参学于云岩处得悟后,昙晟语重心长地咐嘱他说: “价阔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见《洞山良价语录》)。

历代禅师对已开悟的徒弟均作如此咐嘱,便足以见出禅家修持不但注重于开示弟子悟道,而且还注重于咐嘱弟子精进护持已证的佛之知见。可见,个别学者曲解甚至诽谤甫禅放弃渐修而不可能顿悟,乃至依天台止观与华严经教作为禅宗楷式,可谓非但没有参过禅而且也真没有读懂禅门语录。今以南禅的修学观之,首先教诲学人顿悟佛道,故能明了修行之旨趣;然后嘱其善自护持,乃在于鼓励其精进不已,以成就圣道.事实上,若不证得‘本来无一物’,又何以达到“何处惹尘埃”的境地呢?从这一角度上讲,见道后的护持,乃是获得正见后的精进修持;相反,未见道的渐修,尽管他‘时时勤拂拭”达三大阿僧祗劫之久,也恐只是长处娑婆而不得短暂时间的解脱。

在这方面,沩山灵佑禅师开示学人顿悟后的护持,颇具卓见,且至今对于修学仍有指导意义,故谨录如下。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沩山)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刁气木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自心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见《沩山灵祐语录》)

“顿悟”可使学人一念见性,明了修持的方向;而“护持”则可将那些未能顿净的无始旷劫以来的习气除去,使那些未能顿净的现业流识得以净尽.这便将“顿悟”与“护持”之间的关系,讲述得了然分明,使修行人能得一个正确的入门之径。非得禅家如此,无论修持哪个宗门,若不开悟,焉知修行方向?石头希迁禅师在《参同契》中所说的“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早就指明了“开悟”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固然,历代禅师对其徒弟的“善自护持”的嘱托,无疑也是开悟后精进成道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佛门修亿舍此二者,终将无成,是以笔者书此谨白同参。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