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1995年度第六期 / 惠空法师访谈录 |
惠空法师访谈录 马明博 |
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期间,河北禅学研究几位同修为进行海峡两岸的佛教文化交流,拜访了来自台湾省的惠空法师。以下根据录音整理。 问:“您对当前佛教界为了使佛法与生活联系起来。所提出的‘佛教现代化’有何看法?” 惠空法师答(以下简称“答”):‘佛教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社会的科技、现代的社会文化传播方式、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中,佛教与众生的业感结合。每个时代的众生都有不同的业感,在这个时代,要使与佛教协调、结合,就必须要根据现代的经济形式、管理方式、文化教育方式等调整我们的弘法方式,来契合这个时代众生的业感,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上契诸佛所得,下应众生所求’。 “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时代的众生在这个时代的业报,了解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态度、人生观,外在的社会文明、内在的人性本质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选择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即所说‘佛教现代化’。对于佛教的法义来说,不存在什么理代化的问题,因为佛法超越时空的束缚。‘佛教现代化’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弘法的一种方便,佛法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问:“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学佛总要去依止善知识,那么善知识有无标准?” 答:“能够依止善知识,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必须是明眼人才行。我个人认为:你有多少善根、福报、智慧,你就有多少善知识。少了善根、福报、智慧,即使善知识在眼前,也不一定能看出来。这里还有一个‘缘’字,善根、福报、智慧之外,缘份还很重要。 “我觉得善知识是有标准的(一)言行如一。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就是他内心的显现。《维摩经》上讲‘直心是道场’,心不直,如何能是善知识?唯有直,才能真正接触到法,才有可能是善知识。(二)生活清净。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就是如何面对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享受,会是善知识吗?他的心里还需要好多的物质来衬托,他会是清净的吗?” 问:“有无神通是否是判断善知识的一个标准呢?” 答:“神通与善知识没有关系。我个人认为,善知识第一是知见正确。善知识拥有正见,可指出一条正确的修行路,让你少走弯路,这不是善知识吗?另外不要以为培养出状元的老师就一定是状元,善知识也是这样。 “好多外道有神通、功能,在佛陀的时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你能说他是究竟的善知识么?” 问:“您如何看待苦行?” 答:“苦行不是修行绝对的、唯一的方式。有些人通过苦行锻炼定力,培养智慧,但是并非所有的修行人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苦行还要看个人的条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修行的。” 问:“对于佛教因果轮回观念有的人不能接受,您在弘法中是如何处理的?” 答:“那就先讲他能够接受的。弘法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先结人缘,就是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即使你对佛法有看法,对于某些问题无法接受,可是你对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偏见,可以接受,我们是朋友,这就够了。因为只要朋友不断,总有一天你会来找我结法缘的,到那时,你就不会不能接受了。 “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要能够受别人的误解、怀疑,能够正确地对等各种事物。弘法如同给病人治病。有十种药可以治好他的病,但是还要看他喜欢哪一种,因为他的病好不好,跟他内心的感受有很大的关系。你给了他最好的药。可是他接受不了也不行。他能接受的,能起到治疗效果的,对他来说是好药。弘法解除人们的疑惑也是这样。这首先要求我们自己要深入经藏,正确地理解经文法义;其次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讲得究竟透彻明了,他茅塞顿开了,怎么会不能接受呢?他也会更信服你。” 问:“台湾佛教发展很快,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红(暴力)’、‘黑(黑社会)’、‘黄(淫秽)’、‘白(毒品)’的情况呢?” 答:“这是社会的问题,不是佛教问题。佛教发展对社会风气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是佛教发展还需要动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要大家一起发心,这些现象一定会改变的。” 问:“您认为弘法中最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弘法要面向文化教育,因为你面向知识阶层,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在现代社会弘法可以菩萨行方便,借鉴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形式,但要一定没有后遗症才行。我认为,弘法要理清佛法与非佛法的界限,对于非佛法,不要去批判它,理清界限就行了。 “比方说气功的打坐和禅法不同,我们讲解、分析,让人们了解这些区别就行了,同样,对于其他的宗教,也是一样。 “单就对于弘扬佛法而言,还要显正破邪。显出正法来,邪法则不立,他自己已经站不住脚了。我们还批评他干什么? “我们知道,弘扬佛法的人有二种:一是出家的僧人;一是在家的居士,大家好好地依据佛法生活,这本身就是在弘扬佛法。我觉得让大众正确地对待佛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正信的佛教徒的共同发心与身体力行!”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