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1995年度第四期 / 公案二则 |
公案二则 林明珂 |
狗子佛性 “狗子佛性”又作赵州狗子、赵州佛性、赵州有无、赵州无字。自古为禅师破除执著有、无之公案。 赵州从谂(七七八-八九七)系唐代著名禅师,山东荷泽人,俗姓郝。幼年于曹州扈通院出家,往参南泉普愿,依止二十年,尽得心要.,其后历参黄檗、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诸大德。八十岁时驻锡赵州城东观音院,大扬禅风。有学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吗?”赵州:“有。”学僧:“狗子既有佛性,为什么却撞入这个皮袋?”赵州:“因为他明知故犯。” 后来,又有学僧问:“狗子还有佛性吗?”赵州:“无。”学僧:“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没有佛性”赵州:“因为他有业识在。” 这则公案中,赵州禅师系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学人对于有无的执著。宋代慧开禅师所编《无门关》,将此公案列为第一则,要求参禅者“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并说:“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密庵咸杰语录》中《狗子佛性》云:“狗子无佛性,杀人便偿命,楚痛百千般;因邪却打正。”《禅宗杂毒海》中一源宁曾颂道:“赵州狗子无佛性,万象森罗齐乞命。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余剩。” 有位在家居士问智藏禅师:“请问师父,有没有天堂地狱?”知藏:“有。”居士:“请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智藏:“有。”居士:“请问有没有善恶报应和六道轮回?”知藏:“有。”不管问什么,知藏都答有。这位居士不禁怀疑起来,便说:“师父,您是否说错了。”知藏:“我怎么会说错了呢?”居士:“我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没有,您怎么都说有呢?”知藏:“我问你,你有老婆吗?”居士:“有。”知藏:“你有儿女吗?居士:“有”。”知藏:“径山禅师有儿女吗?”居士:“没有。”知藏:“所以径山禅师对你说没有,我跟你说有,因为你有老婆和儿女啊!” 磨砖作镜 “磨砖作镜”是禅林著名公案。南岳怀让是唐初著名禅师,祖籍陕西安康,俗姓杜。幼年便喜欢读佛书,玄静三藏很器重他,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要是能出家的话,必定能获得上乘佛法。”怀让十五岁时礼荆州玉泉寺宏景律师出家。二十五受具足戒,专心学习戒律数年。有一天他感慨地说:“我受戒五年,广学威仪,俗穷佛理而难契当。”因此便与同学僧坦然结伴参礼慧安国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国师说:“为什么不问自己意?”二人又问:“如何是自己意?”国师答:“当观密作用。”二人问:“如何是密作用?” 国师眼睛一开一合。坦然豁然大悟。怀让不契,则到曹溪礼拜六祖。六祖问:“从哪里来?”怀让说:“嵩山来。”六祖问:“什么物,怎样来?”怀让无言以对。怀让在六祖会下八年,才恍然有省。他把自己的心得报告给六祖:“说它像个什么就不对了。”六祖问:“还需要修证吗?”怀让答:“不能说不用修证,但也不能说不修证就被污染了。”六祖印可道:“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你是这样,我也这样。西方般若多罗祖师预言说:“从你的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你记在心里,不要宣说。” 怀让又在曹溪侍奉六祖十五年后,游历南岳衡山,寄住在般若寺。当时山中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天天在坐禅,怀让见这年轻后进一表人才,认为他是可造之才,或许就是般若多罗祖师预言的马驹。所以多次找他谈话,准备接引他,可这位后生硬是不理。怀让于是拿来一块砖,天天在年轻人面前磨,年轻人还是不理。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终于忍耐不住,问:“和尚,你是在干什么啊?”怀让说:“我在磨砖做个镜子用。” 年轻人哈哈大笑,他嘲讽道:“真好玩,都说镜子是用铜做的,砖头哪能磨成镜子。” 怀让反问道:“年轻人,你在这里干什么?”年轻人说:“还用问,打坐呀!” 怀让问:“打坐干什么啊?”年轻人说:“打坐为了要成佛。” 怀让呵呵大笑,他也嘲讽地说:“你既然知道磨砖不能做镜,那么打坐怎可以成佛呢?” 年轻人的确不是凡夫俗子,立刻有所省悟,便恭恭敬敬地问老和尚:“那佛法应如何修持呢?” 怀让仍然用比喻进一步提示道:“譬如说有一牛车停在路上,要牛车上路,该打牛还是该打车呢?” 年轻人说:“当然该打牛,打车有什么用?” 怀让说:“人的身体等于一辆车,心等于牛。要想成佛,必然从心上用功,不能在身上用功。” 怀让见年轻人仍有点迷茫,便进一步启发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呢?若说坐禅,禅非坐卧;若说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应取舍,你怎么办呢?你若坐佛即是杀佛,你若执坐相,决非解脱之路。” 怀让的一顿棒喝使年轻人再也坐不住了,便从座上下来,正式礼拜请求道:“怎样用心才能契合无相三昧?” 年轻人问:“老和尚,你说见道,见个什么道啊?道非色相,怎么才能见得到呢?” 怀让说:“心地法眼能见于道,道本来便是无相三昧,也是从心地法门自见其道的。” 年轻人问:“道有成坏吗?” 怀让说:“若合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于缓。如果由此理会得透彻,应当名之为道。听我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 年轻人由此悟入无相三味,他就是后来名震禅林的马祖道一大师。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修学禅法的人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要看到自己本来清净的本性。所以古德大悟后,往往发出:“原来是这样,其实我早就成佛了”的感叹。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