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1995年度第二期找准人生的立足点
 

找准人生的立足点

陈音如

晚上在王老师家得见一个年轻人,王老师介绍说他博览群书,好读中国古代哲学如《老子》、《管子》;好读西方哲学如柏拉图、弗兰西斯。 培根的蓍作。与他言谈,果然涉猎甚广。而其思想倾向则喜欢十七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精神。向他问及学习哲学的目的,回答说是“终极关怀”、“求真求善求美”,然而反观自己的追求,则仍未找到立足点,按他自己的说法,读书、学问仍是“以一个锤头敲打另一个锤头”,意为以一种思想批判另一种思想,大约相当于禅学中所说的“以心求心”。所以我说,“你还停留在思维的圈圈里,还未与‘终极’、‘至真至善至美’相应。”他承认从前看中国哲学时也了解这方面内容,但他认为中国哲人关于人契入本体的体验只是一种想象。大抵他所秉持的西方近代哲学的分析的方法和精神,不似东方智慧强调把人全部的知、情、意投入到与宇宙本体(也即人的本来面目)的相应中,而是把人与物割裂开来,把物与物隔离开来,进行干枯的线性分析。

与他言及中国哲学的包容精神时,他不以为然,并因而谈到他想把自己心锤炼成一柄锋利的宝剑,正不知他要以宝剑击刺什么物事呢?总觉得他仍是有些盲目。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拥有无限的宝藏,在现实世界中可以用来磨炼自己的定力、毅力、勇气和智识,这是他所说的“宝剑”吧。然而这柄剑是双刃的,既可以用来追求解脱,自利利他;又可以用来追求名利,甚至祸害众生。由是想起马祖接引慧藏的故事:慧藏禅师本是一个猎人,不喜欢见和尚。一天因追鹿从马祖庵前经过,被马祖喊住。马祖问他:“你了解怎么射箭吗?”慧藏答:“了解。”马祖问:“一箭能射几个?”藏答:“一箭射一个。”马祖说:“你不了解射箭。”藏反问:“和尚您了解射箭吗?”马祖答:“了解。”藏着问:“一箭射几个?”祖答:“一箭射一群。”藏说:“同样都是生命,您为什么要射杀它一群?”祖问:“你既然了悟这一点,为什么不反过来射自己?”藏答:“若叫我射自己,我当真不知从何下手呢。”祖叹:“这汉无量劫来的无明烦恼,想不到今天一下子全部消尽。”藏于是随马祖出家修行。(出自《五灯会元 . 石巩慧藏禅师》)慧藏未出家时把心力都放在射猎上,马祖问他“为什么不反过来射自己?”马祖以“箭”喻心,与上文之“剑”义同。马祖下此转语,目的便是引导慧藏把心力用在返观内照上。佛性人人都有,但绝大多数人都只用其中很小的一方面,只用来寻求很小的目标,比如名利、智识、修身等,而不知反求根本,抓住根本以实现全体大用。众生之迷,首先也就在于对人生目的的盲目,而禅师之接引后学,首要也在于引导学生返求根本。

与此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定力、毅力、勇气、智识并不是学哲学的目的,也不是修行的目的,而是一种方法、一个工具。未识本来面目时,以它求取开悟的机缘;识得本来面目后,则以本来面目统摄一切法,指导现实生活。未开悟时,需锤炼这柄宝剑,以期得力;大悟以后,则应以慧光消融剑之锋锐,和光同尘,随机接引众生,无心度化而自然度化。唐代的大颠禅师在解《心经》中曾记载:“古云:去年穷,未是穷;今年穷,始是穷。去年穷,无卓锥之地;今年穷,锥也无。若能如是,方知无舌人能解语,无手人能行拳。”此处“锥”即上文之“剑”与“箭”,喻心。盖修行,首先要识心,识心而后能善用心;明心见性,而后以性融心。这样才算真正找到了人生的立足点。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